吴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吴信 中科院亚热带所

博文

中美研究生科研态度之差异点滴--接待Watford的感想 精选

已有 6444 次阅读 2008-12-2 14:38 |个人分类:改革创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科研, 差异, 中美

 
最近有幸与Mr Watford一起几天,跟他谈了很多中美研究生科研方面的差异,感想

1 研究生的招生人数:美国一个导师仅仅招生有限的研究生,而中国则很多;他的学生少而精,有较多的时间去管理。他说他们那个时代,一个导师上课的时候仅仅有两个学生,可以一对一地交流。而我们的导师则是能够招生多少就招多少,有的导师自己不带,把研究生交给别人带,毕业的时候还不认识学生。我读过的本科学校有个笑话是:一个导师问一个将要毕业的学生导师是谁。

2 研究生的学习与考试:他给他的学生三轮考试,开始先给个大题目,让学生自己查文献,特别是某个领域的某些人的文献;接着给学生一些文献,让他们阅读;最后会用一天的时间给他们试题,这点让我很惊讶,学生带着午餐去考试。

3 科研的目标:他们很单一,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都专注于一个方向的一个方面。他们考试也是看某个人的文献,而不是很多眉毛胡子一把抓。

4 思维方式:这也许是最能够引起我感兴趣的地方。他们的思维不是死板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唯权威的。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的。他也知道中国的科研是计划科研,自主性太少。当我给他谈及我的实验思路时,他说我的思路在中国行不通,如果在美国,我会搞的很好的。

5 科研人员的退休问题:我们中国把科研当作公务员一样看待,年龄到了退休,造成了头脑知识资源的浪费严重;Mr Watford告诉我,他只要可以,他就会一直工作。他们实验室的一个老先生实验指导特别好,直到八十几岁了,还一直在实验室工作,有一天他给他的实验室请假说他身体不行了,要去医院了,也许不能再继续工作了,就在他两天后走向医院的路上,去世了。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他导师的导师也是,师祖爷还是,我问他会不会,他说太晚了,呵呵,但愿其有朝一日也会。

Mr Watford给了我们不少信息,相信有了足够的国际交流互动,一些具有天赋的中国学生,会加倍努力使自己跟国外的对手一样棒!很多人相信在当今中国,只要抓住各种资源带给我们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就很有可能培养出科学精英人才。



Mr Watford在武汉做报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986-49068.html

上一篇:当今研究生缺乏什么-理想、态度、精神、素质和其它!?
下一篇:拭目以待:以科研为主导 师生协同创新-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收藏 IP: .*| 热度|

2 武夷山 向峥嵘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