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吴信 中科院亚热带所

博文

“气候门”丑闻:地球变暖的祸首不是二氧化碳而是地热?

已有 6924 次阅读 2009-12-11 16:21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二氧化碳, 祸首, 地热, “气候门”, 地球变暖

      当我们在考虑如何研究怎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时候,居然冒出来个这样的结果:地球变暖的祸首不是二氧化碳,而是地热。也许是自然界周期性变化,被西方故意宣扬用来打压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的气象研究者能否给出完美的答案呢?!这科研结果不仅仅是牵涉着经济、政治,还实实在在的牵涉着民生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啊。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段秀杰):本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在气候峰会上讨论当前最热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共同谋划如何保护地球这个人类共有的家园。而在峰会开始前,一场被称为“气候门”舆论风暴不期而至,并带出了一个惊人的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是个子虚乌有的伪命题,或许是一群见钱眼开的无良气象学家制造的一个“惊天谎言”!
       最近,几位顶级科学家之间的电邮往来被曝光,揭开了这场10年来最大的“全球变暖”科学欺诈丑闻:被抓住的人是供职于英国东安吉里亚大学的气候研究所(CRU)的科学家。在支持“全球变暖说”的媒体揪着“电脑黑客”的“数据入侵”事件不放、大造声势的背后,无法辩驳的事情真相,却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顶级科学家们刻意伪造数据和制造科学欺诈的行为!他们就是拿着这样的数据,大言不惭地宣布,人类驾驶汽车和燃烧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正在造成巨大的气候灾难!
      丑闻终于被揭开了:这些顶级科学家正在竭力推广“人造的全球变暖说” ! 这个丑闻堪称为“现代科学中最大的丑闻”。这些气候“科学家”之间电子件邮往来的细节,揭开了一个蓄谋已久的惊天阴谋:他们共谋夸大气候变暖数据、尽可能地非法销毁对他们不利的信息,有组织地抗拒信息披露, 玩弄数字游戏,私下里承认在公开场合言论中的谬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很显然,这些曝光的具体内容不是黑客所为,而是内部人的行为:有一个“自己人”吹响了警哨 ;现在连这所大学的官员们都被迫承认,这些电邮全是真实的。
      这些电邮内容的意义如此重大,已经使得国际媒体把这个丑闻形容为“气候门” ,把它与1974年迫使一位美国总统辞职的水门事件相提并论。这些电邮内容所揭示的,正是这个具有最大影响力的科学家小组,多年来通过他们自己在联合国的核心位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上所扮演的角色,推动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布关于全球变暖的警告。
他们说了些什么?
      在这些电邮往来中,有一封电邮的内容承认了对科学数据的操纵,以便引起广大公众对所谓的“全球变暖”的高度关注。“我刚刚做完了麦克的“自然戏法”,把此前20年〔即从1981年以来〕每一系列真实的温度数据都提高了,也把凯斯的1961年以来的数据提高了,这样一来就把气温下降的事实掩盖掉了。”(黑体为恩道尔所加,下同)
      很显然,这封电邮涉及到过去十年中全球平均气温测量,这帮“全球变暖黑手党”一直就是用它来证明:人类必须支付千万亿美元在全世界大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时降低全球的生活水平,这样做才是合理的。甚至连德国《明镜》第 47期 都提到,英国顶级气候研究机构哈德利(Hadley)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十年来全球气温一直很平稳,没有上升。让冰山融化、大水淹没德国汉堡市的谣言见鬼去吧!
      另一封泄露出来的电邮私下里承认,过去10年气温一直很稳定:“事实是,现在我们不能明着说缺少变暖的数据,我们没有别的办法,这很滑稽。2009年8月在BAMS增刊中公布的2008年CERES数据表中,应该有更多气候变暖的证明……”
      最露骨的供认,莫过于气候研究所所长菲利普•琼斯博士写给迈克尔•曼教授(全球变暖“曲棍球棒”图形的始作俑者)的电邮,他毫不隐讳地承认对公众隐藏真实信息的诡计:南北极的冰川 并不是从外部开始融化的 而是从内部,证明地球的地热发生了变化……
      气候变暖很可能就是西方列强针对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武器,现在世界上第三世界国家占到绝大多数,你要发展就得出钱买技术,甚至要买哪个所谓的“碳化排放指标”也能卖钱,这就等于限制你的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986-277872.html

上一篇:专家称牲畜吃大蒜能减少打嗝放屁抑制全球变暖
下一篇:我国高铁的成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自豪的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