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双春老师指出“看一个大学是否一流”主要看大学老师和学生是否在暑假加班搞科研,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标准太简单粗暴了,好像是说“苦干蛮干就能干出一流大学”。 其实,一流大学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个暑假建成的,尤其不是苦干蛮干建成的。我认为要建成一流大学要巧干,要培养创新氛围(土壤、阳光、空气和雨水),让创新成果像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冒出来。
暑假不一定要在学校苦干,也可以去度个假,放松放松,也许就获得新的灵感。暑假也不一定要在学校蛮干,也可以去开个会,交流交流,也许就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暑假不一定要埋头于实验室做实验,也可以去探亲访友,喝喝咖啡,也许就可以获得新的思路。 暑假也不一定要在实验室苦读论文,也可以在家里看看闲书翻翻古书,也许就可以获得新的想法。下面我举3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巧干的重要性。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的卡里·穆利斯,他的诺奖灵感来自于度假旅途中的一个瞬间灵感。1983年的一天,他驾车带着女友在高速路上飞驰,准备去乡村度一个浪漫周末。在高速公路飞驰中,他非常开心,非常兴奋,就在突然之间,他在脑海中突然想出了聚合酶链反应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1993年,他凭此灵感发表的论文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56年大约是4月底和5月初的一天上午,杨振宁开车从长岛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看望李政道,在李的办公室里进行了讨论。不久,杨振宁要移动他停在街上的汽车,他们就走到街上。把车停好后,由于饭馆都还没开门,他们就近在附近的咖啡厅边喝咖啡边讨论。 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想法就这样讨论出来了,两人很快写了论文并发表了。一年后,俩人因此发现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在实验室埋头苦干,也许该想法就被其他科学家发现了。中国人第一次获诺奖时间还要再推迟若干年
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研究人员都很着急,继续埋头苦干。屠呦呦忙里偷闲,重新翻阅起医学典籍。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所以说,光靠苦干蛮干难以出一流成果,也难以成为一流大学。在苦干无果的情况,可以试一试本文提出的四种巧干,也许就成功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