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bao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baoxi

博文

从《行路难》(大道如青天)到《梁甫吟》——李白的歌行体长诗赏析(二)

已有 5503 次阅读 2019-1-13 19:22 |个人分类:闲情逸致|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李白的诗歌创作,受到汉魏以来《乐府诗》的影响很大,比较典型的就是《长干行》(妾发初覆额)和《玉阶怨》(玉阶生白露)。《乐府诗》以五言诗为主,但是,李白中后期创作的很多长诗都以七言为主,人们通常称之为七言古诗。在唐朝以前,七言诗很少,把李白的长诗称为七言古诗,主要是为了与唐代流行的七言律诗区别开来。总体来说,李白的长诗创作还是属于《乐府诗》歌行体的范畴。但是,由五言诗演化到七言诗,诗歌所蕴含的内容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增强了。并且,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博古通今,用诗歌来阐述自己壮志难酬的失落和愤懑,赋予了歌行体长诗创作新的内涵和时代气息。

 

上面这首诗是李白创作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二首。我认为,这首诗创作的既不完美,也不成熟,内容也欠丰富。相对于稍后创作的长诗《梁甫吟》,只能算是一个toy model(玩具模型)。 请看《梁甫吟》原诗: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penghong)震天鼓。帝傍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hun)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猰貐(yayu)磨牙竞人肉,驺虞(zhouyu)不折生草茎。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hai)尔为徒劳。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
嵲屼(niewu)当安之。

 

       首先,我们看《梁甫吟》的前两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与《行路难》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是一致的。在《行路难》第二首诗中依次列举了汉代的韩信、贾谊以及战国时期的燕昭王和乐毅等人的典故,来反衬诗人自身的怀才不遇。接着诗人发出了“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的感慨。所有这些,都与《梁甫吟》中大篇幅书写周朝初年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汉朝初年郦食其的事迹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着君臣际遇和个人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现展开的。但是,在《梁甫吟》中,对于历史人物的事迹的描述更加详细,语言更加流畅,感情更加充沛。然后《行路难》第二首诗就以“行路难,归去来!”结束了。这两句话在节奏上与《梁甫吟》末尾的“梁甫吟,声正悲。”是对应的。但是,《梁甫吟》的内容更加丰富,从“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开始,诗人描述了自己欲见明主而不遇的悲愤,多用神话典故,读来令人感到奇幻莫测。从“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开始,诗人描述了自己尽管身处窘境,仍然忧心时局的一片丹心。但是,“世人见我轻鸿毛”,我的才识不为明君所知,我对国家的忧虑也不被世人理解。诗人感到深切的悲哀与孤独,于是诗人发出了“梁甫吟,声正悲”的悲叹。但是,在这一首诗中,尽管诗人李白怀才不遇,可是并没有放弃对于理想的希望,“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山兒屼(niwu)当安之”,正是反映了诗人希望能够回到长安,重新被皇帝启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总之,《行路难》第二首诗只是在诗人李白创作长诗《梁甫吟》以前的一首并不太成熟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为诗人创作长诗《梁甫吟》奠定了基础和格调。由三首《行路难》表现出来的诗人巨大悲愤和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可以看出,所有这第三首诗都是作于诗人李白第二次游历长安,先被供奉翰林,又被赐金放还以后的日子。因此,长诗《梁甫吟》应该创作于《行路难》第二首诗完成以后不久的时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9347-1156883.html

上一篇:《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的歌行体长诗赏析(一)
下一篇:每个人都有权利爱物理!
收藏 IP: 36.102.208.*| 热度|

4 陈楷翰 刘全慧 钟炳 王从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