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为人师已经几个月了,在与在读研究生以及项目组年轻成员的工作生活接触中,对于沟通的重要性有了一点体会,记在这里,共飨、共勉,更希望抛砖引玉促长进!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代沟”这个词开始“泛滥”起来,不管年龄差多少,甚至于79年12月的也要跟80年1月划个界限,分出个代沟!而最泛滥的场景莫过于存在年龄差异的双方唇枪舌剑各执一词难分高下之时,抛出“代沟论”往往就像比赛中的暂停一样有效,然而这并未解决真正的问题,只是双方选择回避问题。
在我看来,沟是客观存在的,有时候也可能很宽很深,学地理的肯定赞同我这个大实话,呵呵。然而并非什么沟都是沟的两岸沟通的障碍,地理上的沟壑我们可以架桥而过,亦可以绕道而行;心理、观念方面的沟我觉得也一样可以架桥铺路来解决,只要你不把沟当作借口去回避问题搁置问题。
下面浅谈一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架桥沟通的一些体会。
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是一种特别的师生关系,说特别是因为这里面还有那么一点像同事关系,因此导师不仅要像教师一样去教授知识、说教道理,还要像同事一样平等相处、互相帮助,在探讨辩论工作中提高。导师跟教师不同的地方还在于,教师所教的知识都是已知的东西,即使设计了问题考学生,也是有明确的答案的,因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容易形成权威性;而对于导师和研究生来说,探索的都是含有很多未知的问题,导师只能是依据经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指导的对错都需要实践来定论,因此导师的权威性肯定要逊于教师的了,也是不容易被保证的,也因此研究生在取得几场争论的“胜绩”后,因为其年轻气盛,往往就会渐渐轻视导师,对导师的指导和说教产生强烈逆反心理,有的甚至演化成师徒不合,或者畏惧导师的批评,而疏远导师,“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产生上面这种尴尬情形一方面可能是导师的指导方式过于生硬,未能因人而异的改变方式;一方面则是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他们是刚刚介入科研的大门,对这里唇枪舌剑、针尖麦芒、刨根问底……的氛围尚不适应,会认为有时候导师这样纯粹是对他这个人怎么轻视怎么不尊重了等等。对于如何化解这个心结,我的看法是,导师要告诉学生探讨问题是对事不对人的,而学生也要想想,导师为何这样,是故意找茬挑刺跟自己过不去呢,还是为了工作的顺利自己的成长?是为了显示作为导师的“威风、权威”呢,还是为了解决问题探究真理?我想静下心来的学生一定会选择两个问题中的后一个答案。而作为导师也是这些矛盾出现的一个主要因素,也需要改进指导方式,出现问题时减少怒形于色、恶言恶语;探讨问题时,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威压人,双方都要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导师还需要耐心和宽容,学生犯错在所难免,出现错误时,以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代替责任追究,适当解释点播一下错误的严重性,学生会知道下不为例,也知道如何改进,而且才能杜绝隐瞒不报酿成更大问题的事情出现。
尕导师的小砖碎瓦抛完了,希望大师们亮玉让吾辈开开眼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