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过“而立”之年,就开始了“奔四”之程,不经意间距离“不惑”的站点又近了一载,也在不经意间增加了忆往昔的频次,或曰老矣,或曰成熟耳,愚以为无他,人脑如电脑或者橱柜,时间久了就需要整理一下的。
今日离开电脑如厕(某名人曰过:适于思考有三上—桌上、床上和厕上-本人弱点之一记不住名人能领会其精神)时,突然想起一首小学学来的儿歌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也就在那一时间联系到刚刚看过的几篇关于“浮躁”的文章来。想想我们一路走来,从襁褓到现在,很多时候也充当着一位“粉刷匠”呢,而且这一刻的我们身上依然保留着我们被粉刷上的杰作呢。粉刷,在这里我并不赋予其褒贬,因为粉刷既可以是自我主动而为,也可能别人强行施之;既可以是锦上添花,也可以是金玉其外;既可以轻描淡写,也可以纹过其实;既可以瞒天过海,又可以欲盖弥彰;既可以以假乱真,又可以画蛇添足…………。因此,粉刷本无功过,其褒贬完全取决于其人、其事及其实。
既然人人都是“粉刷匠”,那么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也就不必自惭形秽,谈之若虎了。至少如下的情形中的自我或者相互粉刷是必要的。
必要的粉刷一:琢玉成器。以我们做研究为例吧,三十多句都没触本,再这样会被逐出大门了。就拿国人同行们写文章来说说吧。也不知哪位师爷的一篇文章成了“范本”,于是乎现在各行业专业杂志开篇充斥着“尚无、未见什么报道,因此我们要做什么……”,这些话语之前就是几个文献的简单罗列,简单到“谁做了什么,谁在什么中做了什么……”。这样写没什么不对,但是确实不好,几乎只剩下一点好了,就是让大家知道有这么几篇文献,仅此而已。而对于作者为什么做该研究,有什么问题和意义只字不提。这样的结果给人什么感觉呢?就是到最后大家只看到作者的苦劳,而对其工作在本领域的功劳却顶多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因此,这样的文章必须粉刷粉刷。首先,忘记那些祖师爷们的“范本”,按照洋师傅们的“洋八股”来组织内容吧。比如先以研究所设计的理论领域从大到小,层层深入引出拟探讨的问题,再进行一番关于这个问题的“综述”,让读者对这些问题有些了解,然后提出研究设想和预期。这样一目了然,有“理”有“论”,读者肯定就急迫的去看你是如何做、做出什么、得出什么结论的“下文”了。其次,多挖掘引用文献的结论,不要仅仅是对作者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简介,借以表现出跟本研究的“相似度”,而非跟本研究问题的“相关度”。这样的粉刷之后,绝对能让你的文章提高一个档次,那时候你就会在看到相似研究能发表高级别杂志时有什么“不满和迷惑”了。如同玉石,仅靠原材料是卖不出什么好价钱的。
必要的粉刷之二:点石成金。这里最恰当的例子应该是,如何收集处理数据,如何将其与一些理论探讨相联系起来。时常见到有些研究,呈现了多年的研究数据积累,却只是轻描淡写,在说完一是一,二是二之后,就没了下文,或者还有能进一步的,也只是列出几篇文献,进行一番与谁相似与谁不同的“数据划分排队”,最终却没有比较出个什么结论,至于读者最关心的为什么会有相同和不同,还是留给读者思考去了。很多时候看到这样的文章,只能“一声叹息”啊,明明是块金疙瘩,结果却当石头拿出来了。如何才能练就“火眼金睛”呢?无他,多看文献足矣,看看大小同行、大小专家如何探讨与这些数据相关的问题的。毕竟,鸡和蛋谁先来地球难以说清楚,那么先有问题还是先有数据也没必要细究了,只要你不要把二者分开,那么他们就会相辅相成,能够“繁衍和进化”了,否则,鸡和蛋势不两立,问题和数据互不搭理,那么他们都会没有以后了,一个不可持续的研究,一般情况下还真看不出啥意义,你说对吧?金子如果像一次性饭盒一样没有什么传承价值,那么还真不如石头了呢。
必要粉刷之三:锦上添花。这个最容易想到的可能就是文章的形式了。这包括遣词造句、段落结构的逻辑安排、数据图表的美观和自明、统计分析的专业和透彻等等。功无白费,用在这里几乎没错。
一个能够经过上述三重“粉刷”的文章,既不会文过饰非,也不会被“低估贱卖”了,因此我称之为必要的粉刷。最后改一句诗:寻章摘句勤思量,好据好文誓方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