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xiaq@gmail.co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xiaq 且行且歌,不沐离伤

博文

关于科学传播 精选

已有 4370 次阅读 2011-4-16 23:3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自从进实验室后,逐渐参加了一些和纳米科学传播相关的活动,那种运用自己所学为别人答惑解疑所带来的快乐是一般娱乐无法企及的,也是在最初的科研阶段无法体验的.和化学的其他领域比如量子化学或者有机化学相比,纳米离大众的距离应该是相对较近的.谈到纳米,人们会立马想到多姿的色彩,各式奇怪的形状,以及堆砌了五颜六色图片以吸引眼球的海报,而正是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一般人感到亲切有趣.可以想象,一般人不会对分子的能级图或者合成途径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几年前却听说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叫纳米的米,比一般米营养更丰富,我感到非常悲哀,难道纳米在外行眼中就是一种有着特殊名字的米吗?为什么科学不能走出象牙塔,进入一般民众的视野呢?

宾大有个Nano-Bio Interface Center,每年十月份会举办一次旨在科学交流和传播的名为Nano Day的活动,为期一天.其中有一部分是校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生代表各自的实验室向高中生以及相关老师和家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自己的领域, 一在科普,二在吸引更多的高中生将来进入本领域.这是各个实验室表现自己的好机会,各个实验室都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用最通俗的方式生动地讲解自己的研究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围观自己的展览桌.这有点像菜市场卖菜,一堆卖主摆成一排,隔壁那位门庭若市,自己这边却门可罗雀,面子上多么尴尬.不过这也确实提供了一个研究生展示自己创造力的平台。比如作生物成像的就摆了一台笔记本,播放着非常高深但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某生物组织的3D图像;而做高分子的则索性弄了一堆用塑料制成的高分子模型,当高中生围观过来的时候,每人发一个模型,然后讲解高分子在不同溶剂中的构象;而做纳米的则更是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一系列不同形貌的金纳米颗粒模型,并根据其不同的吸收光谱标注其颜色,结果展览桌上一片花花绿绿,那一群小朋友很快就围观过来了,这里瞧瞧,那里摸摸,有个别胆大的还问能不能送她一个,而有些善于思考的孩子则追问这些五颜六色的东西是怎么造出来的,临走的时候有些孩子还一定要拉着老师和那些模型合影,非常有意思。当然研究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也得到了锻炼,比如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出来,如何从多个不同角度解释某种现象,如何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吸引更多的参观者等等。

相对校内的这种科技传播活动,在校外举行的则对象更广。每年四月份,化学系和材料系都会和附近一个叫做Franklin Institute的科技馆合作,帮助他们对馆内游客介绍纳米科学的知识。对方提供物质载体和展出内容,我们只需要充分发挥个人魅力提供讲解,让游客听的满意和开心就行了。据负责人说,之所以要我们这些研究生去帮忙解释,主要是因为在游客看来,我们是真正的科研工作者,看起来更有学问更权威。他们设计的展出课题也非常的有意思,比如造出了一把以纳米微单位的尺子,让游客以纳米为单位测量自己的身高;制作出两条外观一样但是用不同材料制作而成的小短裤,以解释轻水疏水的问题; 制作出内嵌肉眼不可见小磁条的两块小纸板,让听众摩擦纸板以解释探针显微镜是如何工作的等等,内容生动活泼,又老少皆宜,非常受欢迎,据说有老太太带着小孙子满场连逛两个多小时而乐此不疲。

个人感觉,这样的科技传播活动无论对举办者还是参观者都是相当有意义的:举办者在这种活动中运用了所学,锻炼了自己,获得了成就感和快乐;而参观者则有幸了解了科技前沿,拓展了知识面。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如果社会能够通过自己更多地了解科学,支持科学,何乐而不为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3840-434072.html

上一篇:如何处理和实验室成员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我所看的日剧和韩剧
收藏 IP: 76.99.51.*| 热度|

8 许培扬 黄晓磊 王守业 史晓雷 武夷山 刘立 余昕 sunxiaofei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