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7N9禽流感自从今年三月底在我国首先出现以来,迄今已经四个月有余。目前种种迹象和最新的科学实验结果都表明:今年秋冬季节天气转冷时H7N9禽流感很可能还会在我国卷土重来(没有人知道H7N9病毒是如何产生,更无人知道它何时会完全消失)。至少有如下三个证据支持上述推断:1)最近在北京等地新出现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确诊患者;2)中国农科院下属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陈化兰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有关H7N9的最新结果,该团队系统分析了从鸟类和病人分离出的H7N9病毒,结果表明,这些病毒基因高度相关并且都能结合人类呼吸道受体。从鸟类分离的病毒对鸡、鸭和老鼠均无致病力,但是一株从病人分离的病毒株通过呼吸飞沫在雪貂(流感研究重要模式动物)中可以高度传播。这一重要结果表明,正如作者在文章中所言“Our findings indicate nothing to reduce the concern that these viruses cantransmit between humans.”[1] (我们的发现显示并不能减轻对H7N9病毒在人际间传播的担忧。” ;3)无独有偶,来自美国MIT的研究人员在另一顶级期刊《细胞》发表的最新结果也支持陈化兰的结果,MIT的结果表明H7N9病毒关键蛋白血凝集素(HA),对人类受体的结合能力非常弱,但是,只要仅仅一个氨基酸发生了变异,就足以使HA蛋白于受体结合部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HA与人类上呼吸道受体的结合力大大增强[2]。
在陈化兰的结果发表后,迅速被媒体广泛报道,由于部分媒体的夸大或者误解,导致公众广泛关注甚至恐慌,最近北京一家著名医院院长公开表态:目前尚没有临床证据表明H7N9病毒可以在人际间传播。对于H7N9禽流感病毒,我个人的看法是,对其无须过度恐慌,但是对于公众尤其对于政府层面而言也不可掉以轻心,积极应对才是王道。H7N9禽流感确诊病人目前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此前采用的隔离和大规模扑杀禽类手段虽然非常有效,但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采用科技手段,快速有效地研发H7N9预防疫苗可以有望使H7N9禽流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也是经济和社会成本更低的有效措施,自从我国在今年4月1日向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报告我国H7N9禽流感疫情以来,世界上多家公司积极研发H7N9疫苗,我也就此话题在科学网写了4篇相关博文,在H7N9疫苗研发已有不少突破性进展之际,特就全球H7N9疫苗研发进展现状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从公开报道的新闻资料看,目前至少有如下5家公司在研发H7N9疫苗(当然很可能还有别的公司):美国的Greffex,Protein Scienc和Novavax, 加拿大的Medicago(在美国也有分公司), 台湾的国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国光生技,Adimmune)。这些公司在全球过去几个月的H7N9疫苗研发竞赛中,创造了如下世界第一:
Greffex是全球第一家最先(2013年5月1日)宣布其研发H7N9禽流感病毒候选疫苗的,仅隔两天,美国的另一家生物公司Protein Science也宣布类似的结果,这两家公司都是采用经过改造的腺病毒载体(基于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具体对于Greffex公司而言,则是GREVAX专利技术,据该公司高层主管技术的CSO介绍,这种技术可以在一个月内研发出任何疫苗(至少在理论上)。利用这个技术平台,该公司在过去,曾经研发成功H1N1流感疫苗,也构建了登革热、炭疽病、埃博拉等A类传染病疫苗。详细介绍,可以参见我的另一博文:美国研发成功H7N9禽流感疫苗。需要澄清和说明的是,事实上,所谓的研发成功H7N禽流感疫苗是指“候选”疫苗,迄今为止(截至2013年8月4日),尚没有任何一种H7N9疫苗被批准上市。当初用的标题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有误导之嫌,特借此机会,向读过此博文的科学网网友和不少转载此博文的网站的读者道歉。
据报道,台湾的国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一家也是迄今唯一一家已经完成H7N9疫苗III临床实验的[3],离最后获台湾药监部门批准上市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在对此好消息高兴之余,我对该消息的真实性相当怀疑,尽管新闻来源是著名的Fiercevaccines。原因如下:国光生技自己的网站(adimmune.com)都没有报道这么重大的消息,据该公司网站最新也是最近的新闻报道“國光生技已於102年(博主注:即2013年)6月3日收到美國CDC(博主注:美国疾控中心)直接提供之H7N9疫苗株,立即著手進行H7N9流感疫苗的開發工作,包括工作病毒庫製備、小量生產、純化、調劑及臨床前動物試驗等作業”。也就是说,该公司在6月3日才收到H7N9疫苗株开始研发,在短短不到40天的时间(7月11日媒体报道)居然已经完成从临床前到I到III期临床实验全部过程,尽管该公司在收到H7N9疫苗株已经用和H7N9最接近的H7N7疫苗株做了预实验,但是上述火箭式速度,无论如何也让人难以相信。
另外,科学网曾经转引台湾媒体的报道,“台湾“国光”生技4月7日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自大陆取得“实验用病毒株”,最快一到两个月可望培养出“生产用疫苗株”,以台湾技术时程计算,最快可望10月间新疫苗即可问世,两岸同步受惠”[4]。但是至于能否最后“两岸同步受惠”,我觉得由于两岸法规的不同以及该公司的生产能力所限,对于大陆民众能否“同步受惠”,我高度怀疑。国光生技做为台湾唯一的一家人用疫苗生产商,似乎在全球H7N9疫苗研发竞赛中后来者居上,在5月份就已经完成临床前动物实验的北美两家公司 (Novavax和Medicago),现在也才仅仅开始I期临床实验。上述的四家北美生物公司Greffex,Protein Science,Novavax,Medicago全部采用了基于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来构建表达H7N9的关键蛋白(疫苗抗原蛋白),其中Novavax和Medicago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VLP(Virus-Like Particle,即病毒样颗粒)的专利技术。这种技术是模仿病毒外部结构的自主装的蛋白结构,可以诱导广而强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但是不含有导致病毒复制和感染的基因材料。这个技术和上述的腺病毒载体技术都无需H7N7疫苗株,仅需知道病毒基因序列即可,而这些序列,我国科学家在3月底、4月初的时候就已经上传到专业数据库供全球免费下载使用。而采用采用了传统技术,6月3日才收到H7N7疫苗株的国光生技现在却走了前面,谁能相信这是真的?!
对于H7N7疫苗的研发,我国的公司也有几家此前宣布开始研发,但是最近却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公开报道有任何重要进展。我国的华兰生物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在5月30日对媒体称“公司已经从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实验室取得了H7N9流感疫苗研发用毒株,目前已启动对H7N9疫苗进行研发。”[5] 而“早在5月8日,国药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旗下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启动H7N9疫苗研发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专项工作”[5]。科兴控股下属的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品牌经理刘沛诚也告诉媒体记者,公司“目前也接到了H7N9流感疫苗研发用毒株,公司目前已经启动了针对H7N9疫苗的研发”[5]。然而和生述北美的四家公司所采用的现代技术不同,目前我国(包括上述三家公司)采用的是传统流感疫苗的研制方法,对H7N9禽流感疫苗的研发仍需要经过筛选毒株、决定疫苗形式、决定工艺和流程等步骤,从病原体到生产出疫苗的时间周期最短是6到8个月。最后生产阶段一般采用鸡蛋,而非在欧美广泛采用的大规模的生物发酵、蛋白纯化等现代生物技术。上述在技术上的巨大差距决定了我国在全新流感疫苗研发速度上必然落后于人,采用病毒株的疫苗安全性方面也有潜在的问题。综上所述,我国普通民众,面对很可能要卷土重来的H7N9禽流感怎能不担心,我们的健康和安全谁能来保证?!即使是台湾的H7N9疫苗研发速度是真实的、靠谱的,那也只是对台湾民众而言,浅浅的台湾海峡也使我们不能与台湾民众“同步受惠”,真应了那句老话:“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更何况是兄弟有!
推荐阅读我的相关博文:
后记:本文贴出后,生物探索网站报道了《英国医学杂志》上最新研究结果,正如标题所示:新研究首次证实:H7N9禽流感可“人传人”。
本文主要内容发表于《医药经济报》2013年8月19日A08版,标题为:H7N9疫苗研发仍需“破茧”
主要参考文献/新闻资料
1. 陈化兰团队Science论文,H7N9 Influenza Viruses Are Transmissible in Ferrets by Respiratory Droplet,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1/6144/410.long
2. MIT课题组Cell论文:Glycan Receptor Binding of the Influenza A Virus H7N9 Hemagglutinin, http://www.cell.com/retrieve/pii/S0092867413006405
3. Manufacturers preparefor resurgence of H7N9,http://www.fiercevaccines.com/story/manufacturers-prepare-resurgence-h7n9/2013-07-11
4. 台湾称H7N9疫苗最快10月问世惠泽两岸,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4/276569.shtm
5. 华兰生物3个月研发成功滞后H7N9疫苗赛开战,http://www.biotech.org.cn/information/108298
(王守业写于2013年8月4日,转载请注明出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