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syokemos

博文

SCI期刊提升影响因子的“非主流”之道 精选

已有 26104 次阅读 2011-4-18 11:11 |个人分类:期刊出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impact, factor, atypical

                                                        

 

在写本文前,近日曾写了两篇和本文相关的博文,分别谈的是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 下面简称IF,上面的logo就是整出IF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or JCR)世界最高和亚洲最高的两种期刊,标题分别为:“影响因子近90分的CA,你凭什么这么牛!”和“亚洲、中国第一的Cell Research (影响因子过8)是怎么炼成的?!我也借着科学网这个平台认识了不少自己仰慕已久的网友,可以说自己最近在科学网开博的“以文会友”的目的初步达到。由于本文还是讨论的是有关IF的那点事,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建议对IF计算方法尚不熟悉的网友,先补一下课,可点击查看我的另一篇博文了解一下IF的计算方法。

本文的话题之所以称为非主流之道,是由于根据我自己的理解,SCI期刊提升IF主流之道是通过提升期刊和文章的质量,从而逐渐提高引用次数和IF。另外,常见的“主流”之道有:1)论文投稿接受后,很快在期刊网上发布(这个国内期刊似乎落伍比较多);2)提前出版,比如现在是4月份,有的期刊已经出版6月份甚至是10月份了;3此前提到的所谓“借船出海”,即加盟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公司;…(由于“主流”之道非本文之重点,不再详述)

在当今世界,尽管并非所有的科技期刊都像我们国家那么看重IF,但应该不会有哪个期刊的主编认为IF无足轻重。IF高的期刊对优秀稿源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下面就结合Wiki上有关IF的介绍, 谈谈SCI期刊提升影响因子的非主流之道[事实上应该称为操纵IFmanipulation of IF]

1. 多发review(综述)文章。因为众所周知,一般而言,revieworiginal article的引用次数要高,这也是为何在同一领域,一般综述类期刊的IF要更高一些,事实上在全球所有期刊中,IF最高的前10个科技期刊中,大部分是属于综述类的。这一招被很多科技期刊所广泛采用的。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国家的Cell ResearchCR,
我的上述帖子中已经分析过,其成功之道原来的分析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1)入NPG(自然出版集团)2)引李党生(常务副主编),现在看来,多发review(综述)文章也是CR的成功之道,我们以2008年为例(因为2009年的IF要用到2008年的引用数据),在2008年,CR一共发表articlereview的文章总数分别为64 39,大致比例为6:4, 这两类文章的总引用次数(数据截止20101122日,未更新,当不应影响后面的比值)分别为: 7371249(大致比例为4:7,和上述的6:4倒过来都不止),其篇均引用次数分别为11.5232.03(注:上面几个数字也顺便回答了近日一位匿名网友的问题)。所以review文章的出色表现,决定性地成就了今天的CR. 

2. 改变期刊中可引文章类型的比例the fraction of "citable items")。至于哪种类型的文章算是可引(citable)文章类型,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期刊和Thomson-Times(前身为Thomson Scientific)讨价还价的结果,缘于此,同一种期刊的IF的变化可高达300%(作者注:至于是否果真如此,这个应该是有争议的,英文原文为:“
Which types of articles are considered "citable" is largely a matter of negotiation between journals and Thomson Scientific)。例如,编辑评论( editorials)是不算入可引文章类型的,因此是不计入计算IF的分母的,但是,这类文章的引用照样计入计算IF的分子,因此就无形中提高了IF,这一招,我相信大多人,包括国内的一下期刊编辑并不熟悉。另外,这种类型的文章( editorials)如果引用其它文章(经常即使是来自同一刊物),这些引用照样将算数,这将增加被引用的期刊(常常是同一期刊)的引用次数。对于这种效应,往往很难评估,这是由于编辑评论(editorial comment)与短的论著(short original articles)之间的区别有时候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Letters to the editor 就可指这两类中的任意一种。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据我了解,有些SCI期刊的编辑在文章接受后,强迫作者改变文章的类型。另外值得强调的是:Web of Science(WoS)上收录的文章类型是完全一致的,比如期刊的article类型的文章,在WoS自然还是article, 但是一般期刊的对于短的original article往往称为Letter或者叫communication等(当然不同期刊有N多种叫法),对于这些文章,在被WoS收录后,就变成“article”,因此,WoS里的article和期刊中的article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著名的SCINECENATURELetterWoS里就都是article了。

3.自引。这一招,尽管并非所有的自引率高的期刊都是故意用此损招,但是如果自引率出奇的高,就应该没有什么可以辩解的了,让业内的专业期刊很BS。关于自引率高的期刊,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有中国人做主编,但是是在外国(以色列)出版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IJNSNS(详见
我的另一博文),其自引率高达29% (作为对比CR只有1%),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有外国人(泰国)人任主编,但是在中国(昆明)出版的FUNGAL DIVERSITY ,其自引率更猛,是我见过的最高的,42%!这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看来无论是中西结合还是西中结合,都是创造奇迹的很好方式。另外提一下,这个世界没有最猛,只有更猛,昨天我才从一个网友得知,自引率更高的一个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这个期刊的自引率(按照2009IF计算)已经高达51%,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文章引用都是“自产自销”。由于该刊非国产,就不谈了。

除了上述的自引,还有一种我称为自引的高招,就是两个或者几个期刊的主编结成同盟,狂在自家期刊上发review文章,除了引自己期刊上的文章外(自引率太高,会被SCI踢出去的),还猛引同盟军的文章,结果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上述IJNSNS的主编是位于上海的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H主编(由于您可理解的原因,隐去其姓名)就深谙此道。我绝不是在诽谤,早已经有国外学者用铁证揭露。传说中的丢人丢到国外去了,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上面这几招,已经充分说明,尽管IF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是在我们国家很多(甚至是大多数)科研单位/医院,IF是几乎唯一的评价指标,发奖金也是根据IF的多少(有不少医院是一分奖一万),这显然是相当不合理的,也不符合国际学术界的科研评价惯例。为了抗议IF的荒唐使用,在2007年由一个专业期刊(IF=0.66)发表了一个史上最牛的editorial,该文引用了该期刊2005年到2006年发表的所有文章,一个没落。仅仅由于这“一篇”文章的大量引用,就使该期刊的IF增加至1.44(仅仅是计算,原因见下一句)。但是,玩火者也自/焚(偶然发现/居然也是被和谐的词,估计缘起LHZ):由于该期刊的自引率过高, 在20082009年该期刊被JCR (Journal Citation Report)踢出去了。
另外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就是2009IF的大黑马: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A(可参见
我的另一博文),尽管该刊物在2008年的IF只有2.051,但是在2009年狂飙至49.926。这一IF史上最大的神话诞生是由于200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为“A short history of SHELX”SHELX(免费开放源代码,the Bruker AXS version SHELXTL)软件下载网站在非常醒目的位置提醒下载使用者,发表文章时要(口气是用“should”)引用上述论文。SHELX 软件在晶体结构解析中应用非常广泛,所以直接导致:该文在发表仅仅2年多,迄今(截止2011 415日)已经有高达10497次引用(作为对比,2008年该刊引用次数的第二名只有区区47次),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所以根据IF定义,2010 年的IF2个月便揭晓),该刊肯定还会奇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在科学网的一篇博文看到,上述黑马期刊的IF爆高是由于操纵的,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因为这至少不是期刊操纵的,谈不上是操纵,该刊事实上也发表过被引用次数上万的论文(article, 非软件、非综述)
如果按照有些单位的奖励方式,一分一万元的话,发表一篇黑马期刊文章,就几乎是50万的奖励,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事,相信奖励单位的同事、单位领导没有人会服气,也不公平,所以这匹黑马的出现对我们国家现行的奖励制度其实是件好事,也是对一切向IF看的制度、方式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幸亏2008年至今,我们国家总共只有两篇文章在该刊发表,其中一篇是前任南开大学的饶子和院士关于SARS冠状病毒的。

致谢:我在科学网开博只有短短一个星期,像我这样的无名小卒,居然已有多篇博文被精选,其中两篇还蒙编辑抬爱上了科学网博客的头条,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借此机会,感谢编辑以及众多网友的评论、推荐和关注。

 

(王守业草于201011月,修改于2011417日,引文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id=4345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3591-434511.html

上一篇:Interest-driven and hypothesis-driven: 兼谈英文论文写作
下一篇:JBC vs PLoS ONE: 鹿死谁手?
收藏 IP: 75.7.197.*| 热度|

24 许培扬 梁建华 相启森 吕喆 谢鑫 吴明火 盖鑫磊 于锋 孙学军 翟远征 李玉彬 卢伟东 牛文鑫 赵凤光 马峥 武夷山 陈苏华 安天庆 李天成 岳金星 张玉秀 何学锋 邱敦莲 idocma24

发表评论 评论 (5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