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花夕拾,原文在 2008-02-02 发于新浪博客,特转载到本网站
2007.11.1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在重庆召开了第十届岩土工程大会,这恰好又是50年大庆,空前隆重,参会代表多达600余人,岩土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这里见到了多位自己的老师和同学,相谈甚欢。多位老师已是中国岩土界大家,大会特邀报告人中四位是我的老师,其中李广信、郑颖人、陈祖煜老师更是黄文熙讲座撰稿人。多年来,深受老师的言传身教,今天部分老师已经退居二线了,特写此系列文章以记录下他们的风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记李广信老师
写完文章之后,突然想起了林则徐的名联,李老师在我脑海中最深就是他的谦和与有容,特以此为题。
第一次去李老师家中是在2000年下半年,老师住在清华西南家属区。约定之后,晚上到了老师家,家里有一套精美的茶具,深褐色,老师沏茶,茶香四溢。在满室茶香中,老师给我这后学之辈讲道,谈话中老师始终带着谦和的笑容。
上《高等土力学》,老师是主讲老师,也是该课程的组织者,老师成名于土的“本构关系 ”研究,却不沉迷于理论分析,课总是结合实际,讲的浅显易懂。对于饱和土中,气体体积为零,怎么会有气压力?我曾经不得其解,老师一句话:“气溶解于水中,一壶水沸腾后就会有气体溢出。”使我茅塞顿开。
我们是小班,有王昆泰、张其光、童朝霞等人,在清华水利系系馆东侧河上有一个小混凝土坝,坝上有一个土工实验室,尤其是晚上,颇为清净,我们经常在那里上课,老师和同学都比较熟悉。时有其他学校的学生来旁听,李老师从没有厌烦或者拒绝过。那时,我一位朋友是中科院的博士,就经常赶来旁听。
学期中间,原定沈珠江院士给我们做报告,后来沈老师身体不适,改由李老师主讲,报告主题是土压力。报告讲的非常精彩,对理论不吻合实际的原因分析的入木三分。我们在下面听的是眉飞色舞。李老师也没想到,就是他这一次讲座,影响了我多年,研究生课题我选择了非饱和土土压力,这次去重庆,我在分会场做的报告也是关于土压力的,一眨眼就从事该方向就八年了。
期末考试时,李老师监考,我答的比较顺利,第一个交了试卷,李老师当场浏览了一遍,鼓励说还可以,后来正式成绩约是93分,在班里算是比较高的。老师这次极大的激励了我,那是我第一次在清华做了第一次的事情。
会议闲暇,我去看望老师,老师又给我上了精彩一课,结合工程实例,把基坑支护工程事故分析的淋漓尽致。
前几年我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老师亲笔写了推荐信;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办“中国优化设计网站”,老师给我们题了字;老师又特地写了篇《岩土工程与优化》,“小姚:上次写了几句话,似乎没有说明白,所以写了一篇简单的文章,希望能够发表。同时也欢迎不同意见。李广信”……
师恩难忘!!!
祝福 老师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李广信,男,1941年10月生。1960年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本科学习,1966年毕业。后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工作,曾任水利局副局长。1981年和1985年分别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全国优秀中青年土木工作者、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3-1998年任土力学教研组主任。先后在1993年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1998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各10余名。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系列课组长;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水力发电学会理事,土工合成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深基础协会理事;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常务理事;IG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低平地学会理事(Lowland Technology);《岩土工程学报》、《工业建筑》、《地基处理》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土的本构关系,高土石坝筑坝材料,基础工程,土工合成材料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多年来从事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参编教材5部。《土的本构关系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土质防渗体高土石坝研究》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获得市部级科研奖励。作为课程负责人,《高等土力学》教学获得2002年清华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作为主要编者,《基础工程》获得2001年优秀教材二等奖;1995年获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也获得1999年度和2000年度的“良师益友”奖励。目前负责主要纵向科研项目: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洪水特性及减灾方法研究”,第三课题(50099620),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土石减载和加载下的屈服”(50279014)等项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