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nweiwang 追根溯源,需要一颗执着好奇的少年心

博文

阿根廷赢的一波三折

已有 3707 次阅读 2009-10-11 11:4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对于一个平时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看球的足球迷来说,能够在闲暇之余不用熬夜看上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赛,实属莫大的幸事。今天是周日,凌晨六点就早早起来看了这样一场比赛。

这是一场阿根廷主场迎战秘鲁的世界杯预选赛。从赛前南美赛区积分榜来看,阿根廷今天必须拿下对手,否则明年世界杯上就真的看不到马拉多纳和他的球队了。

                                表1

巴西

33

巴拉圭

33

智利

27

厄瓜多尔

23

阿根廷

22

乌拉圭

21

委内瑞拉

21

哥伦比亚

20

玻利维亚

11

秘鲁

10

                       

上半场阿根廷的表现精彩纷呈,尤其是边路传中,屡屡得手且非常到位,只可惜中路包抄队员都是差之毫厘,频频做捶胸顿足状,球队也一直未能取得进球。具体到球员,艾马尔和梅西尤为抢眼。

可是到了下半场,却是风云变幻。下半场伊始,马拉多纳估计是通过上半场的观察,认为秘鲁对己方的球门够成不了威胁,双后腰设置显得有些保守(客观的讲上半场的场面也确实如此);同时阿根廷的两翼的突破很是犀利,缺少的就是前场抢点能力突出的球员,上半场阿根廷用的是伊瓜因一个单中锋,而伊瓜因由于在皇马给劳尔和本泽马当替补,不说久疏战阵,也是缺乏实战实力受损;再加上这场比赛必须拿下,因此他用老将帕勒莫替下了后腰佩雷斯,从451变阵442。没想到的是这一变阵效果却适得其反,虽然在下半场开赛后2分钟伊瓜因接艾马尔的妙传反越位打进一球,可阿根廷队表现却急转直下,与上半场判若两队,几乎全队集体沉默,连梅西都身影鲜见;反而是秘鲁队频繁制造杀机,单刀球门框球都有,就差运气。此为第一折。

常规情况下,对于阿根廷这样球星云集的传统强队来讲,临时变阵不应该出现这种大波动。历史上,在问题或现象不能为现有知识所解释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借助或转嫁于神话传说等无形的力量来加以描述。这种手法这里不妨借用一下。前面我说下半场“风云变幻”,那是一点都不假,球场内不仅下起了大雨,而且狂风大作,风向还不固定,现场纸屑塑料袋随风飘起,连位置较好的现场直播的摄像头上都打满了雨点,摄像机也不停晃动。

在这种奇怪天气的影响下,阿根廷感觉就像冥冥之中被妖魔附体,表现每况愈下,场面有些混乱。按说前面的变阵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对于此时阿根廷队的表现又没有其它更好的解释。马拉多纳也是这么认为的。在68分钟,他用德米凯利斯替下进球的伊瓜因,前者打起了右后卫,而古铁雷斯则被顶到后腰位置。不过经过这一改造,阿根廷队的表现并没有起色,依旧被秘鲁队压制,而屡屡不得手的秘鲁队终于在邻近比赛结束的第90分钟头球扳平比分。马拉多纳真是痛苦万分呀,眼看胜利在望,却受此打击。此为第二折。

从前面的积分榜来看,秘鲁队输赢无所谓,只为荣誉而战。可阿根廷队不一样,那是传统强队、两届世界杯冠军得主,此战又是它的生死战。因此,秘鲁队的进球对于阿根廷球迷,尤其是此前饱受诟病和指责的阿根廷主帅马拉多纳来说,打击那是相当的大。作为可以说经历过所有形式球场动荡的一代球王,估计此时的第一反应也是失败和淘汰。

可今天的比赛就是这么邪乎,当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阿根廷不得不面对失利时,奇迹再一次发生。补时第3分钟,阿根廷右侧角球被顶出,迪马利亚左侧再起球,对方后卫没有顶远,因苏亚禁区右侧左脚低射没有打正,球横穿门前,帕勒莫左侧后点几乎无人盯防近距离轻松推射,就这样球在门前晃了两个来回终于被打进。这位36岁老将也顾得黄牌不黄牌了,脱了上衣庆祝开来。场边的马拉多纳更是兴奋不已,仿佛自己打进此球一样,玩起了贴地滑行(图1)。但估计肚子上脂肪太多,裤子系的不紧有些滑脱,站起来后还提了提裤子,很是滑稽。此为第三折。

图1 大雨磅礴,画面模糊,面对胜利,老马兴奋不已

接下来秘鲁开球,一拨之后中圈直接吊射击中横梁,裁判认为阿根廷门将指尖碰到了球秘鲁角球开出后,一队员底线扣球转身突破被斯奇亚维阻挡倒地,但与此同时,主裁判鸣哨结束了比赛,阿根廷逃过点球。谢天谢地,马拉多纳被毒品侵蚀过的脆弱心脏再也经不起第四波折腾了。

这场比赛一波三折,阿根廷虽然惊险胜出,可是依旧深陷泥潭(见表2),他们最后一轮将与乌拉圭死磕,没错的话应该是14号早晨六点,值得期待。

                                表2

巴西

34

巴拉圭

33

智利

30

阿根廷

25

乌拉圭

24

厄瓜多尔

23

委内瑞拉

21

哥伦比亚

20

玻利维亚

12

秘鲁

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45-261484.html

上一篇:(转载)两个原核生物造一个新生命
下一篇:遗传代谢,孰先孰后
收藏 IP: 61.167.6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