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两个话题很热,一个是柴静的雾霾专题片一个是科研诚信问题。我也凑个热闹,这就是篇标题党。
科研上的欺诈行为就是相当于学术界的污染。
错误的信息、虚构的结论给探寻真相的眼睛迷失在云里雾里。错误的结论把人引入歧途,就如同大雾中迷失的车辆。
肆意散播的谎言却发表在严肃的杂志上,它的存在往往扼杀了真正的实验成果。比如有人声称他得到90分的成果,那么得到60分的人的成果就不能发表。当时间证明那个90分其实只有50分的时候,那个60分的人可能已经因为拿不到科研基金而改行了。
为了完美而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修饰成高质量,而当别人对此感兴趣想重复试验时,发现漏洞多的发狂。就像以为开的是欧四的车,结果只是贴了个标而已。
剽窃貌似没有恰当的类比。这里就引用芝加哥大街上垃圾桶的标语:
“Please Recycle Material, Do Not Recycle Idea”如果剽窃产出重复结论,浪费了资源也浪费了读者的时间。
如果大家都转载而且不标明出处。一开始可能只是别人组织的句子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了,就直接把别人的话拿过来了,慢慢的自己也就不会独立组织语言了。在强迫原创的压力下,一开始前言不搭后语,慢慢就有了自己的遣词造句,后来竟然有了自己的行文风格。如果转载大行其道,我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写文字来表达自己。知识是应当无偿共享的,但是它是有出处的。转载之风盛行,就像看不见的毒药微粒,渗透入头脑,扼杀了思考与创造。
不要再为科研欺诈找借口了,看看漫天雾霾。希望学术界能在问题严重之前就想到“学术环保”,在学者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崩溃之前能始终维护这一片净土,让此中的人始终能生活在真诚,透明,自由而有尊严的气氛中。总归,不要等到自己有志于当科学家的孩子看到抄袭和伪造时,当母亲的才痛彻心扉的疾呼:“别让下一代进入这个乌烟瘴气的学术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