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学习视觉机制,最搞的一点就是视感光细胞在暗条件下细胞内极化,膜电位上升,突触递质释放比较多。而在有光的时候,反而超极化,突触递质释放减少。以前我的理解是“暗”才是刺激信号,但是还是不那么解释的通。
过了一年,我忽然想起以前做大脑神经元的时候,神经元之间如果没有信息传递的‘休闲时间’,突触前细胞会有随机的递质释放,时不时丢给下级神经元一个数据包。以前我的理解是,这是大自然的“不完美”。但是现在我认为,这些低量的递质释放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个功能就是维持与下级神经元的联系。当有有价值的信息需要传递的时候,有畅通无阻的道路。
但是这个养兵期也是需要耗费能量的。进化肯定会选择大多数时间突触递质小泡释放量少。对眼睛来说,大部分时间是有光信号输入的,所以眼睛采取一种大部分时间省能量,小部分时间耗能量来编码视觉信息。所以有光的时候,反而突触释放量变少。当黑点黑线进入视野时,眼睛启用高能量来编码视觉信号。
以上的讨论是限于视锥细胞。眼睛中有两大类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在夜晚和黎明的极弱极弱的光亮下,主要是视杆细胞发挥作用。而在清晨直至傍晚人主要使用的是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已经饱和失活。可以这么说,视锥细胞活动的期间,是始终处于中等以上偏亮的时候,即始终处于亮环境下。
陆绮 2010-09-27
=========================================================
这是一个旁门左道的想法,和主流观点是不一样的。主流观点认为“光抑制”的机制是为了提高信噪比。但是我任然保留在我的博客中,也许是错的,但是这毕竟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25-367737.html
上一篇:
松鼠日志下一篇:
原来和课题也是有缘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