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我都不好意思说。”听到我要了解高校中青年教师待遇,同学久违的声音从手机听筒中传来,他在遥远的广西山区,我在繁华的广东珠三角。
同学月收入只有1800多元,我感到惊讶,但是惊讶的感觉很快被慢慢下沉的心情取代。同学每个季度只敢给老父寄500元,女儿吃不到冻西瓜,因为家里压根就没冰箱。琐碎的生活叙述,成了一些无法言说的碎片,扎在我心上,硌得心慌。
同学说,如果亲友来访接待一次,这个月的生活计划就被打乱了。我的心,彻底沉到脚下的尘埃里,挂了电话,眼泪直打转。我想,老同学,我还敢来看望你吗?我们都是奔四的老男人,伤不起。未曾期想,大学教师的生活何以艰难如斯?
内蒙古大学博士和硕士,待遇均低于同龄但学历更低的高中教师。安徽高校的助教和讲师,直到去年底还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一群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的高级知识分子,竟然不如普通在岗职工!另一个同学名牌大学博士后,到手月薪也不过2000元出头。听到这样的消息,瞬间,我的脑海涌上一群群民工的身影。民工固然艰辛,至少没有十年寒窗的煎熬,没有因教致贫的巨大投入,也没有因为会读书反而拖累双亲的内心折磨。
受访老师感慨,生活都解决不了,大学怎么会有大师?确实,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也认为,一方面高校教师存在拜金主义;另一方面光靠工资大学老师收入太低,导致老师追名逐利,不专心学术而是捞外快。
那么,大学老师待遇怎么算合理?如何平衡博士的教育投入和职业回报?我们不妨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假设初中毕业的民工年入2万元,月薪为1667元。博士要比前者多学习13年,若最节约,也需投入20万元;同一时期,前者已挣了26万元。一进一出,博士的直接投入和时间成本损失累计46万元。如果博士再工作30年退休,那么,他必须在剩余的30年里每月比初中毕业的民工多拿1278元,才能将这46万元抹平。
也就是说,假如双方未来30年工资不变的前提下,博士最低月薪必须达到2945元才能收回教育投资。何况,这还没有把博士贡献更大理应待遇更高的因素计算在内。
我陷入沉思的是,民工尚且有最低工资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那么,为了保证知识的价值,人们能设定博士最低工资制度么?这样也许违背人才的市场评价机制,可是,如果博士和民工待遇相仿,谁还愿意读书?谁还会尊重知识?
旅日归来的学者邱博士告诉我,日本文化就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哪怕是私人企业,同等职位学历更高的人必定工资更高。这样设定工资的初衷就是,读了书的人不会吃亏,给更多工资就等于弥补读书那几年的经济损失。
“对待穷人的态度,考验一个社会的良知;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考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诚哉斯言,相当部分教师既是知识分子,又是穷人,如何对待他们,是在考验社会的良知,也是在考验社会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