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江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qianwang 江湖路是一条不归路 相忘于江湖

博文

科研岂为稻粱谋?

已有 3593 次阅读 2011-11-6 16:3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成功, 读书人, 偏执狂, 优越感

数年前一次和朱老五闲聊的时候,还大谈“读书岂为稻粱谋”。然而最近两年却感觉“谋稻粱”的枷锁越收越紧,有点透不上气来了。今天无意中读到了龙溪烟水钓客的一篇博文,更是引发了共鸣,再看到科学网最近热论的穷教授富教授话题,按捺不住,便在这里发几句牢骚。

一边是巨额的房贷、不停高涨的物价、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一边是微薄的收入,再一边是繁重的工作,处在三者中心的青年教师生活压力可想而知。难怪有人发出“科研毁三代,读博穷一生”的感叹。

也许自古以来读书人过得都是穷日子,但知识还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在目前这种笑贫不笑娼、极端物质的当下社会,钱的多少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读书人连精神上的优越感也没有了。在他人鄙夷的目光中,饿着肚子追求学术,能做到这一点的绝对称得上圣人,否则就是精神上有问题的偏执狂。

附:龙溪烟水钓客博文

大学老师请不起客怕同学来,请给博士设最低工资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670754&PostID=35388560

  

    “哎呀,我都不好意思说。”听到我要了解高校中青年教师待遇,同学久违的声音从手机听筒中传来,他在遥远的广西山区,我在繁华的广东珠三角。
    同学月收入只有1800多元,我感到惊讶,但是惊讶的感觉很快被慢慢下沉的心情取代。同学每个季度只敢给老父寄500元,女儿吃不到冻西瓜,因为家里压根就没冰箱。琐碎的生活叙述,成了一些无法言说的碎片,扎在我心上,硌得心慌。
    同学说,如果亲友来访接待一次,这个月的生活计划就被打乱了。我的心,彻底沉到脚下的尘埃里,挂了电话,眼泪直打转。我想,老同学,我还敢来看望你吗?我们都是奔四的老男人,伤不起。未曾期想,大学教师的生活何以艰难如斯?   
    内蒙古大学博士和硕士,待遇均低于同龄但学历更低的高中教师。安徽高校的助教和讲师,直到去年底还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一群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的高级知识分子,竟然不如普通在岗职工!另一个同学名牌大学博士后,到手月薪也不过2000元出头。听到这样的消息,瞬间,我的脑海涌上一群群民工的身影。民工固然艰辛,至少没有十年寒窗的煎熬,没有因教致贫的巨大投入,也没有因为会读书反而拖累双亲的内心折磨。
    受访老师感慨,生活都解决不了,大学怎么会有大师?确实,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也认为,一方面高校教师存在拜金主义;另一方面光靠工资大学老师收入太低,导致老师追名逐利,不专心学术而是捞外快。
    那么,大学老师待遇怎么算合理?如何平衡博士的教育投入和职业回报?我们不妨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假设初中毕业的民工年入2万元,月薪为1667元。博士要比前者多学习13年,若最节约,也需投入20万元;同一时期,前者已挣了26万元。一进一出,博士的直接投入和时间成本损失累计46万元。如果博士再工作30年退休,那么,他必须在剩余的30年里每月比初中毕业的民工多拿1278元,才能将这46万元抹平。
    也就是说,假如双方未来30年工资不变的前提下,博士最低月薪必须达到2945元才能收回教育投资。何况,这还没有把博士贡献更大理应待遇更高的因素计算在内。
    我陷入沉思的是,民工尚且有最低工资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那么,为了保证知识的价值,人们能设定博士最低工资制度么?这样也许违背人才的市场评价机制,可是,如果博士和民工待遇相仿,谁还愿意读书?谁还会尊重知识?
    旅日归来的学者邱博士告诉我,日本文化就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哪怕是私人企业,同等职位学历更高的人必定工资更高。这样设定工资的初衷就是,读了书的人不会吃亏,给更多工资就等于弥补读书那几年的经济损失。
    “对待穷人的态度,考验一个社会的良知;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考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诚哉斯言,相当部分教师既是知识分子,又是穷人,如何对待他们,是在考验社会的良知,也是在考验社会的文明程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391-505192.html

上一篇:教授应该会武术
下一篇:青年,活着就不错了,还谈什么科学?
收藏 IP: 218.201.114.*| 热度|

2 刘艳红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