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建成功的科研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boshanxi

博文

跟法国教授合作授课的体会 精选

已有 23883 次阅读 2015-1-17 12:33 |个人分类:怎样创建成功的科研人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体会, 法国教授, 合作授课

跟法国教授合作授课的体会 

大约20145月份课题组的一位领导跟我说,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刚体力学及振动学》课程找咱课题组上,我们的课都比较多,你愿意上吗?中法工程师学院是北航的名牌学院,有优质的生源,我的课程不多,因此欣然答应。6月中旬中法工程师学院就组织相关老师到法国培训,法国的工程师教育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培训结束前我写了一篇题为《法国工程师教育的理念与特色》的博文,该博文被“科学网”精选,参加培训的老师和阅读过我的博文的朋友多数非常认可法国的工程师教育。201515日开始跟法国教授一起授课,授课的对象是中国学生,法国老师用法语授课,我用中英文混合授课。因为法国教授在北航仅停留2周,是集中授课,每周4次,每次4小时。2周下来我大致可以读懂法语了,对法国教授授课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总的来说,法国的工程师教育是成功的、值得借鉴的,但引入中国也需要注意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 

1. 法国人的授课以“练习”为主 

我在北航读书,感觉一般的授课模式是:老师用PPT讲,有一些课堂练习,然后会布置部分作业,交作业后老师会根据作业情况再讲一下。因此中国的授课以“讲”为主。北航老师经常提倡“讲一、练二、考三”,实际上常常是“讲一、练半、考三分之一”。跟法国教授一起授课感觉他们是“讲一、练三、考半”:32学时的课程只讲8小时,其余时间都是练习,考试只考一个典型的题。因此法国的授课以“练”为主。以“讲”为主好?还是以“练”为主好?我觉得各有利弊。中国教授讲课,学生听了很多,知道很多,但可能不会做题,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在跟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同学们接触中不少同学反映法国老师讲的太快,同学们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还不太懂就开始练习了。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部分同学还在问振动响应的稳态部分与瞬态部分的物理意义及区别,法国教授跟我用法语和汉语分别解释了一遍同学们才明白。因此,不管以“练”为主,还是以“讲”为主,同学们的“理解”和“运用”必须兼顾。 

2. 法国人授课的“先进”与“不先进” 

北航在做教学改革,要求所有的老师授课必须在教务网站上建课,把课程的相关资料传到网上,作业也在网站上布置,跟学生交流也在网站上进行。跟法国教授一起上课发现他们已经这样做了,原来北航的做法是跟法国人学的。法国教授讲课也用PPT,做的也很漂亮,但做“习题”的时候完全用板书,习题课从头到尾一直在黑板上写。他写的比较快,一些词有些潦草,同学们有些看不懂。用板书的好处是老师写的节奏跟同学们记的节奏一致,同学们可以跟上,对同学们的理解也是有帮助的。所以,不管采用“先进”手段还是“传统”手段,只要有助于同学们的理解,都是合适的和应当采用的。 

3. 法国人授课的“耐心”与“专心” 

跟我一起授课的法国教授已经讲授《刚体力学及振动学》12年,所有的习题都可以默写下来,板书的时候很少看电脑或看书。这门课程中“振动”部分我非常熟悉,采用的也是我的导师编写的教材及所用PPT,即使如此上课前还花了半月时间复习。其中“刚体力学”部分学过的比较早,为了跟法国教授交流方便,自己在网上找了一本合适的英文教材,专门花1月时间复习和做了这部分的PPT。虽然我做了充分的授课准备工作,考虑到法国教授经验丰富,我一直把自己摆在辅助教学的位置。法国教授讲授的内容比我准备的少,但讲的更细,而且练习多。我不懂法语,但可以看懂公式,法语单词与英语单词有相似之处,结合公式基本可以猜出PPT上法语单词的含义,可以看出来法国教授的PPT准备的非常好。每次授课的前一天我会跟法国教授交流授课内容,法国教授总会耐心的讲解,并把部分法语习题翻译成英文以便于我的理解。课后法国教授跟同学们的讨论时间有时接近1小时。正所谓“倾情付出,收获喜悦 

4. 做教学的有心人,时刻留心、不断改进 

授课结束后,法国教授约我到他办公室,跟他讨论了未来的授课规划,他提了两点建议:(1)讲课的时候还是一起讲,但做练习的时候可以分两组,他带一组我带一组。这个我赞成,根据他的提议我说开始的时候我可以带1/3,再往后可以多些,毕竟我是刚开始教学,他已经教了12年。(2)他会把PPT和习题翻译成英文,这样我可以更好的理解授课内容,有助于更好的协助他完成授课。我再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样法语不太好的部分同学也可以跟上。虽然只翻译习题和PPT,这部分工作量也不小,看来法国教授为了学生能够理解不惜代价。 

总之,在跟法国教授一起授课的过程中感觉,法国教授授课“真心能为学生付出”。只要能“专心”、“真心”、“耐心”做一件事情,我们总是有办法做好的。法国人教学之所以好,应该是有适当的政策能让法国教授安心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作为一名刚入行的青年教师,我也是不计代价、全身心投入教学。但毕竟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很多,除了教学还有科研等任务。2014年在《刚体力学及振动学》课程总计投入时间约2月。计划2015年再投入2月时间,配合法国教授完成PPT、习题的翻译,并复习一下他的课件中与我的不同之处的相关知识,逐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5297-860240.html

上一篇:[班主任]寄语140515班
下一篇:怎样做创新研究
收藏 IP: 219.239.227.*| 热度|

36 刘翠云 孙康 黄永义 方乐 庞晓明 张程煜 曾云 孙瑜隆 高崇 程娟 刘淼 李伟钢 张坤 李冰 曹须 周华 董侠 张彬 张慧铭 韦四江 史晓雷 张红光 褚昭明 任磊 张志升 朱阮成 董焱章 王林平 张士伟 赵宇 HLpope louiexp nm saveearth chenhuansheng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IP: 219.239.227.*   | 赞 +1 [26]王钊   2015-4-27 12:08
刘老师,您提到的板书字迹潦草问题可能是他们书写习惯的问题。因为据我所知,法国人书写拉丁字母的方式或许就是您上课看到的那样,可能法国人看着板书会觉得很清晰,但是像我们这样习惯了英式或美式书写体看着就费劲,其实是一个习惯问题。
回复  谢谢
2015-4-30 02:5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19.216.177.*   | 赞 +1 [25]游奎   2015-1-19 09:03
中国不行,哪怕是985院校,动辄百余人的大班授课,而且可能是好几个班,累死教师充其量能完成教学就不错了,根本无暇顾及作业、讨论等其他。如果一个学期只教不到30人的一个班级一门课程,估计大多数教师似乎也可以做到,至少能够教得更好。
IP: 202.194.207.*   | 赞 +1 [24]米永振   2015-1-18 10:52
看过一些研究,大概是说在传授新知识时,老师讲得多和讲得少,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当然有差异,但是学生理解的程度几乎是一样的。有趣的是,讲的少的老师的学生往往更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思考。等学生自行领悟的差不多了,老师再对相关知识强调一次,这时,这些学生的表现比讲的多的老师的学生的表现要优秀得多。
IP: 183.64.203.*   | 赞 +1 [23]张志升   2015-1-18 09:47
非常好,有了真心为学生付出,也有了有效的方法,一定会培养出好的学生。但国内,希望有更多人能够这样去做。
IP: 60.21.206.*   | 赞 +1 [22]qinghe118   2015-1-18 09:15
刘老师您好!很想分享《刚体力学及振动学》的PPT和习题,哪怕是法语的也好。我的邮箱是qinghe118@sina.com。祝好!
IP: 86.30.141.*   | 赞 +1 [21]朱鸿鹄   2015-1-18 04:04
英国这边的课程课时也安排得很少,老师讲得很快,学生自己慢慢消化。跟国内完全不一样
IP: 192.76.8.*   | 赞 +1 [20]ldydy   2015-1-18 01:58
解放教师,倡导自学成长!按兴趣学习!
IP: 84.102.164.*   | 赞 +1 [19]薛堪豪   2015-1-17 23:59
“2周下来我大致可以读懂法语了” 佩服啊
IP: 193.49.65.*   | 赞 +1 [18]Angewandte1   2015-1-17 23:34
法国老师的讲课方法和中国有很大的不一样。首先,很多课程没有教科书,完全靠老师下发的讲义和课堂讲解。要想学得好,必须课堂记得多。而且老师一节课必然是大知识量的灌,小课是复习课,也很重要。另外一般上完课没多长时间就考试,考前不划重点,而且考察范围广,补考更难过。
IP: 128.163.213.*   | 赞 +1 [17]韦四江   2015-1-17 23:29
是的,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老师讲的很少,主要是练习和课下读文献。把时间交给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我们主要是讲,学生缺少思考。
IP: 92.4.87.*   | 赞 +1 [16]ChinaDream   2015-1-17 23:00
所以本科要是能在发达国家的大学用心去读,并好好接受西方西方理念的话。绝对受益终身。国内大学太官僚化,学生社团过于功利,花架子成分太多
IP: 219.216.177.*   | 赞 +1 [15]游奎   2015-1-17 19:15
法国教授为什么能够安心于教学呢?是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回复  一位在法国留过学的朋友跟我讲:在巴黎学习生活中,感觉在法国只要说"工程师"或者"工程师院校"人们多会投来羡慕和赞许,这一点不夸张,原因是工程师教育实为"精英教育体制" 从选拔过程开始已经不同于主流的淘汰体制。所以,我认为博文中没有提及他们课程的难易程度是一个小小疏漏。法国工程师的课程普遍深入,重在数学和理学的根底。由于生源都是万里甚至几万里挑一,所以也相对容易消化。这与国内的体制稍有偏颇。另外,学生人数少也是老师可以加深难度,单开小灶悉心指导的前提。第二,博文开篇提到法国有讲有练也有考。个人认为把后两者合为一体更能适应我所见到的工程师教育体制。从练习开始就已经是考的一部分了,考试和练习多以大作业形式,而且作业有时很大,甚至需要以小组形式完成。这也是可以借鉴的地方。
2015-1-17 22:2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24.238.63.*   | 赞 +1 [14]yao101yao   2015-1-17 19:09
这个是老师自己的风格和教学理念,另外还要看老师对教学的定位了。类似清华等校培养的高精尖水平的学生肯定要提倡教一学二 考三,但是这种培训好像不需要,毕竟在人家看来,如果出国留学还要继续学的,要求自然会低一点。只要保证能够为后学的基础就好了。最关键的是切不要以为这就是人家的先进的做法。
IP: 222.141.54.*   | 赞 +1 [13]杨森   2015-1-17 19:09
现在有几个教师真心潜心用心教学?又有几个学生真心潜心用心学习?
IP: 129.215.5.*   | 赞 +1 [12]temam   2015-1-17 18:07
"所有的习题都可以默写下来",这不算什么特别厉害的本事。我94年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教我们力学和电学的老师都能这样,虽然他们也没有现在的所谓的“SCI”,但是教学水平是一流的。现在看到老外这样,很佩服。其实我们的老师以前也曾经这样,老师们都很专心教学。可是现在,变了,原因何在?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IP: 123.138.35.*   | 赞 +1 [11]张程煜   2015-1-17 16:41
教学就应当全力以赴,可惜现在教学在目前教师考核体系中远远落后于经费和文章了,希望通过类似交流与合作,逐渐使教学回到相应的位置
IP: 124.16.156.*   | 赞 +1 [10]雷祎凤   2015-1-17 16:27
deux semaine pour comprendre le francais, vous avez quel talent!
IP: 222.88.196.*   | 赞 +1 [9]刘永和   2015-1-17 16:08
中国学生的特点是,听课时貌视比较认真,可是却并没有仔细听,课下又不愿意学(一是课程过多,二是没有人对学生强调自学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还会问我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时,我会感到很惊讶,这么简单的概念怎么到现在还在问?
IP: 124.126.163.*   | 赞 +1 [8]王海辉   2015-1-17 15:43
北航老师大部分也是真心付出,可能你们项目多没人爱上课
IP: 124.193.176.*   | 赞 +1 [7]郑新奇   2015-1-17 15:05
学习了。谢谢!
IP: 218.76.140.*   | 赞 +1 [6]吴超富   2015-1-17 14:55
谢谢分享!
IP: 175.167.152.*   | 赞 +1 [5]张士宏   2015-1-17 14:39
北航有不少法国归国人员,比如钣金制造工程的周教授、李教授,都在法国拿的博士。
IP: 27.22.82.*   | 赞 +1 [4]黄永义   2015-1-17 14:30
借鉴别人好的。
IP: 124.77.14.*   | 赞 +1 [3]訚耀保   2015-1-17 14:21
崇洋啊
IP: 210.72.80.*   | 赞 +1 [2]王振亭   2015-1-17 13:55
另外,弱弱地问一下,《刚体力学及振动学》的授课对象是本科生?振动力学很大一部分涉及到变形体
回复  本科生,只讲刚体的振动
2015-1-17 14:0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10.72.80.*   | 赞 +1 [1]王振亭   2015-1-17 13:46
建议把法国教授的名字写出来。同样内容,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讲授方式。读这篇博文,怎么感觉法国教授都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呢
回复  Patrick ROZYCKI教授,根据在法国培训的经验,他们的教学有一定的共性
2015-1-17 14:0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1/1 | 总计:26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13 0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