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小日本有大相扑,为什么?背后的原因其实和灾害有着不可切断的联系。日本人与自然灾害的博弈始终在进行,从未停歇过,开始屡败屡战,但却无法放弃,除非离开这片土地,或者使自己赢得战胜灾害的强力,在第一条路径上日本人一直不断努力,侵犯朝鲜半岛,侵犯中国大陆,却一次次被戚继光、李舜臣、同盟国打回去。第二条路径就是不断学习,近代的明治维新和之前的大化改新都是经典。千余年来未曾褪去的灾害焦虑逐渐留下了历史的深深印记,“相扑”恰恰只是其中的一种。在人们对于环境缺乏认知能力的前提下,现实的压力反应到具体的对策和行为上,就是让自己强壮起来!通过无节制的“填喂”而强大起来也会成为一种简单选择,即便完全由人为促成,也在所不惜。本文为2016年将出版的新书《樱花开落》第九章中的一节。】
在全世界那么多国家中,只有日本出现了至今盛行不衰的“相扑”运动,且成为全日本国民都极关注的一种运动,或者,我们竟可以称之为某种“仪式”。
作为日本文化特有现象的“相扑”,却极难在世界其他地区找到完全一样的形式,而现象的背后往往有文化人类学的解释,本节就尝试着对“相扑”的历史和本源进行灾害文化学角度的诠释。
一
在日本之外的其他国家,有类似于相扑的运动形式,比如西方的无差别级拳击,也是两个壮汉对垒,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搏斗,然后分成胜负,胜者为王(拳王)。拳击是现代依然存在的一种运动,奥运会上也设有拳击项目。
去过罗马的人往往都会去参观著名的斗兽场,古罗马的“角斗”包括人人之间和人兽之间的角斗,还有更为复杂的多人多兽混杂角斗形式,从电影《斯巴达克斯》到《角斗士》电影中,我们看得见相应的场景再现。斗兽场舞台底部复杂的通道就是为角色士和参与的猛兽们准备的。
可以推断,角斗其实来源于古代资源稀缺状态下的争夺,是赤裸裸的博弈形式。不同部落之间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必须通过争夺来取得对资源的占有权,角斗在所难免。而当生产力稍有提高,少部分人不再为生计发愁时,他们所能想到的娱乐形式就是模拟现实或历史中的争夺场面了。事实上,当一个人不得不沦为角斗者的时候,其各种潜在能力(勇气、力量、智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作为上层阶级奴隶主们就乐于看见角斗场上关于力与智的搏击,角斗几乎一定会应运而生,是历史的必然。
今天,我们耳闻目睹到各种国家间、国际组织间、地区间、或小至家庭间的冲突,也会时不时采用“角斗”的方式解决问题,作为能够进行角斗的核心主体——男人——就成为家庭或者地区急需的资源类型。我们国家和日本都一度存在着的男权思想,其背后也有文化学的映射。
当然,世界总要逐步文明化,各类“角斗”也就不能再是你死我活的运动,慢慢地也各有了越来越精细的规则,比如不准击打会造成致命性或永久性伤害的部位,如果不一定分出显著地胜负(一方出场),则按照有效部位受攻击的程度和烈度进行评判。
现对而言,相扑的规则还要简单一些。在一场比赛中,相扑选手是通过用力把对手推出圈外或把对手摔倒在地来取胜的。双方推摔过程中,只要一方的身体除脚底以外的任何部分(如膝盖、手指尖、发髻顶部等)碰到地面,或者只要脚趾或脚后跟踩在圈外,即算失败。
看得出来,相扑运动的形式和目的都很简单,就是将对方扑出圈外或者扑倒在地,这样做,对手可能连皮毛之伤都不会有,顶多是仰面朝天或者嘴啃沙土。而相扑力士们都有足够厚的皮肉,被顶翻或打趴下都不会有任何伤害。
相扑运动跟斗智、斗勇几乎不沾边,就是纯粹地斗“力”。而力士们需要保持自己在相扑中的稳定状态,尽量不为对方的强力所撼,在拥有攻击对方的力量之外,自身的重量就成为取胜的基础条件。
二
作为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日本很多体现其自身文化特征的艺术、运动、文学形式很多来自中国,如果一定要给相扑找一个来历的话,根据《日本体育百科全书》的记载:它“与中国的角牴和拳法有相互关系。”而中国的《礼记·月令》中有“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的记载。
中国古代即有“相扑”的说法,类似的说法还有角牴、角力等,现在则都称之为“摔跤”。这种运动从殷周时开始,一直到现在依然存在,清代王家还成立了“善扑营”。 看过《射雕英雄传》的人都知道郭靖在与欧阳克三局两胜的对垒中,最后竟然不自觉地用上了儿时在蒙古和托雷玩耍时的摔跤技艺。
尽管最初的形式来自中国,相扑在日本也早就完成了变异。传说中的日本相扑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古代神话时期,在《古事记》中的“让国记”的神话里有“比力气”的记载,说到岛根县的伊那佐(今名大社町稻佐)的小河边,两位神祗(建御雷神和建御名方神)互相手抓住手进行摔跤,最后用相扑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日本书纪》也记载过野见宿弥和当麻蹶速在天皇面前的相扑比赛,都被认为是相扑的起源,但都属于传说,因为这个时间点颇有夸张的嫌疑,毕竟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没有那么久。
根据考证和推断,相扑最早来自古代日本的农耕文明,最初是神道教中的一种占卜年成的仪式,一般在庆典和祭祀上出现,目的是祈祷一个丰收年,算是表演给丰收之神看的,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今天的日本各地还保留有“稻荷神”的祭奠仪式,节日期间几乎人人盛装出动,目的也还是为了祈祷来年有“足够的粮食”。笔者就亲眼目睹过东京稻荷神社的热闹场景。
传说之外,关于相扑的最早文献记录来自《日本书纪》,公元642年,为了招待百济(今韩国)使者,宫廷卫兵表演了相扑。和歌山县曾经出土过6世纪初的相扑泥人,也算作一个佐证。
和中国的太极拳一样,只有经过杨露禅在北京的推广,使得这一运动形式逐渐为王室所知,才有具备全国性推广的机会和条件,相扑也有天皇参与的背景,7世纪时曾在天武天皇面前进行过“天览相扑”,“天”即指天皇,之后宫廷开始举行“相扑节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中日的逻辑在这个问题上是一样的,随后民间的相扑也就更加普及了。和今天不同的事,当年的力士们采用相互对撞或脚踢的形式进行“相扑”。16世纪后,相扑运动更加盛行,名将织田信长就以爱看大型相扑比赛著称。17世纪正式兴起职业相扑,被称为日本的国技,1941年相扑更被列为学校体育正式科目。1997年初,日本开始有女子相扑比赛,2007年5月,来自蒙古的相扑力士白鹏晋升为日本相扑史上第69位横纲,也是第四位外国籍横纲。
三
但是,“相扑”这个词的正式使用却是近代的事,“角抵”一词一直用到了明治中期,“角力”一词用到大正(1912—1926年)末期。此后才开始统一使用“相扑”一词。而以前的文字痕迹现在还在,比如作为相扑界的俗称,“角界”一词仍在使用。
相扑的运动场是方形坛状,大约有半个篮球场的面积,表面用34—60厘米厚的特殊黏土铺成。方形赛坛上设一由稻草包堆积而成的圆圈——“土俵”,直径十五尺(4.55M)。上面是一屋顶,有点像中国的亭子,1952年,为了便于观众观看比赛,将这个屋顶用粗索悬吊到比赛场馆的天花板上,屋顶四角各装设一巨大垂缨,且有四中不同颜色,青、红、白、黑,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赛坛的中央还有一个被封死的小型方孔,里面填有五谷及海带、长青树果实等。
相扑的仪式性很强,比如,比赛前大力士们的梳头就极为复杂,由分缝,抹油、截头绳,针挑,完辫等组成,且级别不同的选手发式也不同。裁判员的装扮、动作和赛场的布置都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化的风格。
比赛前的仪式显得庄严而郑重。相扑手们用双脚有力地踩着地板,表示驱鬼除邪。还要用清水漱口,以洗去污浊。相扑手入场时还要向“土俵”大把撒盐,也是驱邪的意思。据说每天的比赛能使用40公斤盐。这些一丝不苟的仪式都展示了相扑运动的文化风尚。
横纲是这一运动的最高级别,随后依次是大关、关胁、小结、前头、十两、幕下、三段目、序二段和序之口。横纲的地位独一无二,获此荣誉也着实不易,必须以大关身份连续2次赢得冠军方能摘此桂冠,从“横纲”级别创立至今300多年的历史中,只有69名力士获此殊荣,而且一旦获此级别,便不会因某场比赛表现不佳而被降级,如果成绩连续欠佳,惟有引退一条路。一旦登顶,无法保持,只有“断崖式”黯然离去,连降级后卷土重来再作冯妇的机会都没有。
四
为什么是日本?为什么是相扑?
这是一个需要解释但是又很难解释的文化现象。
一切的现象背后都有原因,但是物理现象的原因是可以得到很漂亮的解释的,因为可以进行重复试验获知,或者严谨的逻辑推理。
但是,社会学、文化学现象却不可能有一个重复试验的机会,所以,我们只能看对于现象的解释是否符合人们在历史长河中获得的一般性认知。
关于相扑,山东大学研究生朱小红写了一篇硕士论文《日本相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阐释》,论文中提到,“中世纪是‘武士派相扑’和‘职业相扑集团派相扑’并存的时代;近世的相扑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比赛规则,逐渐走向职业化,成为一种高雅的表演艺术;近现代相朴历经变化,更加完善发展,逐步形成大相扑公演机制......尽管日本相扑在各时期所体现的形式、性质及社会文化等有所不同,但日本相扑能传承至今却也有理由:相扑来源于日本神道教的宗教仪式,它讲究程序,注重仪式感,重视礼节,提倡‘以礼开始,以礼结束’,相扑运动的程序和礼节符合日本传统文化;相扑反映出日本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制度对整个日本民族各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也正是这种制度所培养出的独特哲学观,保证了日本人要拥有坚定地毅力和遵守一定的秩序;相扑推崇日本人所追求的诚实、忍耐、高尚的精神境界;相扑尊崇、欣赏强大;相扑期待以小制大、以弱胜强;相扑体现了日本人欣赏的简单美和传统的古典美。相扑不仅仅只是一项运动,它是日本文化的象征。也就是说,不是只要遵循比赛规则的相扑比赛就能称为相扑。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制定明文比赛规则,并渗透不成文的风俗以及各种和竞技内容没有直接关联的形式时,相扑才成为真正的相扑。”
能够看到,朱小红的解释是“等级制度”,认为等级制度形成了相扑这一运动形式,这一运动形式也体现了现实中的等级制度。
我认为这个解释过于简单了,古代,不管是在哪一大洲,等级制度广泛存在,欧洲也经历过黑暗的中世纪,中国的等级制度更为久远,但是我们国家就没有最后导致相扑的出现并成为滥觞。
相扑大力士们要通过暴饮暴食来获得自身超乎寻常的体重,即便可以将他们使用的火锅美其名曰为“力士火锅”,但是填鸭式的填喂却是不可避免的过程。
那么,怎样的动力或压力才能促使力士们自愿将自己近乎变态的短时间内变成那个样子?
我认为,日本人面对灾害的无力感才是促使他们力求自我能力提升的根本压力,而如何才能使自己赢得和自然界“角斗”的胜利,在人们对于环境缺乏认知能力的前提下,“填喂”会成为一种简单路径。这样,现实的压力反应到具体的对策和行为上,就是让自己强壮起来!
哪怕这种强壮是完全由人为促成的也在所不惜。
日本,灾害频仍的国度,人与自然灾害的博弈始终在进行,从未停歇过,开始当然是人屡败屡战,战到绝望也无法放弃,出路有两个,一是离开这片土地,二是使自己赢得战胜灾害的强力,第一条路径日本人不断努力,侵犯朝鲜半岛,侵犯中国大陆,也几乎是一个几百年以来不懈努力的事情,但是,谈何容易!一次次被戚继光、李舜臣、同盟国打回去。为了战胜环境,他们又一再地学习,刻苦向大唐学习,北极熊学习,但是还是不行,近代又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总算有所收获,在防震建筑、地震速报、应急救援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进展。
但是,这种焦虑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包括相扑就是其中的一种。
我们看着那简单规则下的相扑比赛,难道那不正象征着一种对抗,一种博弈,一种冲突,一种斗争吗?
而且是一蹴而就的,连个过程都不需要。
我们眼见着那地震、海啸、火山、寒潮的带来,不也都是一蹴而就的吗?
胜败只在一念之间。
而日本人原本又是矮小孱弱的,所以,能够拥有对抗的强力是多大的奢望啊。
那么,为了这种强力,日本人在无奈之下,就会采用极端的形式和方式解决问题,相扑就是应运而生的一种运动,它祈祷丰收,祭祀神祗,为的就是一种安稳,一种可预期的未来。
另外一方面,相扑运动也充分体现出日本人严谨的礼仪和刚忍并容的性格,知道人生无常,就要用最隆重的仪式去留存生命,就要为了最后的胜利而不惜隐忍,相扑被认为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载体,甚至有人说“不懂相扑就无法真正了解日本文化”。
是的,日本的这些林林种种都能促使我们研究,以了解那背后的原因和他们必然的未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