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日,我和一个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博士研究生聊天。
我问:你博士三年的时间马上就结束了,看样子还想继续在学术界待下去,那么,我想问一句,博士期间就你的学术研究你曾“讲”过多少次?
回答:有十几次吧。
再问:都是什么场合?
回答:研究组内部。
我笑道:这个不算,这是研究生人人都有的,更不要说博士生了。对外呢?
又答:只有一次是在学院(不是大学)组织的青年学术论坛,去讲过1次。
我很惊讶:啊?才一回啊?不过似乎也还是算内部场合的交流?
委屈道:这下要被陈老师鄙视了。
————————————
我还问过多个中国大学甚至中科院的博士生差不多同一个问题,很多人的回答大致相似——在整个的博士生生涯里,稍微正式些的学术交流次数几乎是可以忽略的。
我的天!这是应该的吗?
我觉得,至少对于“管理科学”这个特定的领域是极其不应该的。相对于其他自然科学而言,管理科学研究的几乎每个方面都要和“人”打交道,Idea相对于其他创新点而言是更为重要的,我之前说过再看很多其他学科中“实验大于一切”,但是要知道管理学是很难做实验的,最著名的“霍桑实验”都几乎不算什么严格的实验,要让物理学家笑掉大牙的,更不要说今天充斥管理学界的模拟、虚拟、仿真之类的“实验”了,更是与物理化学意义上的实验有着天壤之别,连最简单的物理学实验都比不了。
而这样一个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学科方向,它的最高学位研究人居然没有什么对外的交流,这,这,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现实中,对博士生的询问一不小心就会得到那样一个让我沮丧和惊愕的回答,可见这“博士生”读得太奇怪了吧!
————————————
如果一定要从学术交流方面给好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一个判据,我认为可以按照年度这样要求——
对于一年级硕士生来说,要学会去听和看别人的学术报告,不管是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还是邀请报告,一个刚入学的研究生要知道怎么看和听,并且应该在听完之后形成自己对这个报告的看法,如果能够公开或私下里进行评述则更好。这样,你可以“没吃过猪肉”,但是你至少知道猪是怎么跑的,甚至对跑的姿势也产生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而如果一开始不先知先觉地知道,导师有责任告诉学生。
二年级的硕士生就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做一项简单的研究,除了在组内报告外,应该寻找在外面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实际上,今天的学术会议还是有些是货真价实的,不只是为了收钱发论文,而是会存在交流。那么,你拿出自己的“小货色”和人家在同一场次下碰撞一下,并因此知道自己这点东西的硬度和亮度,很必要,也完全可能。
三年级的硕士生就应该从选题到结束,完成一个很漂亮的东西了,对于管理学的论文而言,要了解现实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寻找方法解释或解决问题,然后提出新的管理策略。这是一个完整的管理学研究思路,三年级的研究生应该具备,并且,这个时候的研究生就应该直接参与国际交流了,学会用英文表达清楚自己的贡献和创新。今天孩子们的英文理应比我们这一代还好些,到了陈热闹这一代,硕士时候应该和母语为英语的人直接无障碍交流了。
——————————
硕士生如此,博士生呢?一个崭新的博士生其实已经是具备基本研究能力的人,知道什么是好的研究,什么是差的。同时,自己一定不能再做硕士水准的研究,直接就选择一个比较大一点的问题和方向。如果就读期间有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就应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大框架研究下的某一问题,并进行学术报告。
博士生二年级,应该有能力带领师弟师妹一起组织全国性学术会议或多边论坛,他要知道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全国有几只像样的团队,哪些是做得比较好的学者?什么时间组织多大规模的学术会议是合适的?如果要组织,应该怎样入手。等等,如果做不到,还只会闷头在自家宿舍里读书,我看一定不会成长为合格的博士。
博士生三年级,当然,组织个国际会议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他应该知道国际上在这一方向上耕耘的学者中哪些是有创建、贡献、影响的人,怎么设法让这些学者对这个会议感兴趣,如何邀请这些人前来,怎样使会议吸引到更多这一学科领域的年轻学者,等等。
———————————
我只是从学术交流的角度上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说了一下,如果你的导师不是一个学术界活跃的学者,从来不愿意费心组织学术会议,那么,你也可以参与组织青年研究生论坛,这个不需要什么名声和官方身份,甚至不需要什么钱,只是一些有共同志趣的学生自己做就可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