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为什么中国的研究生答辩必须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已有 19937 次阅读 2013-6-9 21:52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 中国, 答辩

  就我所知,我们国家的研究生(含博士生)答辩,除了中国科学院的部分答辩邀请的都是同行之外,大学里面的绝大多数答辩,7个评审老师有6个不是同行的情况很多,甚至7个老师全部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毫无关系的也有。

  我还记得自己参加的某次答辩,某学生得意洋洋地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我毫不客气地指出:你做的工作1998年就有研究者做了,完全的一个思路,一点都不带有区别的——你没读过这方面的文献?!

  而在我提出批评之前,其他几位评审老师都大大地夸赞了一番,说:论文思路很创新嘛,云云。在我开口前曾经犹豫来着,要不要指出这是一个十年前就早就发表了论文,且是发表在本领域最好期刊的情况,后来咬咬牙,还是说了。后来一个老师打圆场:一个硕士生的眼界也就这了,如果是独立想的,重复就重复吧。

  在最后的投票阶段,我也只好选择了缄默。但是,评语肯定由优秀或良好变成了勉强过关。我能做的,只能是这么多了。

————————————————————————

  这是一个方面,在这个领域,刚好只有我一个人是同行,其他几位老师和这个研究问题完全一点关系都没有。

  其实,大学的答辩多半如此了,在下面装模作样做评审老师的并非是同行,说出来的意见也多是大路边上的话,只能从结构、内容、形式、语言方面提问或者提出建议或意见。我参加答辩,也当过这样情况的评委,自己对于这些工作还是二乎的,虽然说硕士生们的东西撑死了也强不到哪里去,自己至少能分辨好坏,可是,真要对着并非自己领域的论文投票,自信要比对着应急管理或者数据挖掘领域的论文投票要缺乏了很多,最后只能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

  俺们自己的研究生答辩,基本都是请本领域的学者,大多都直接是小同行,即便偶尔有个把凑数的,也不是毫无关系,大同行至少是吧。事实上,之前有时候邀请非同行来评,问的问题或者提的建议我这个做导师的旁听者只有呲牙咧嘴的份儿——太外行了,为了避免学者们在这样的场合里露怯,或者雄赳赳气昂昂地提出很外行的摧毁性问题(咱中国真的有这么自信的学者),我想还是尽量不请为佳,否则连答辩的学生和听者都会耻笑他们——按说都是有脸的人,何必让朋友把自己的脸丢在我的一亩三分地上呢。

  这么说显得有点不厚道,实际上,当你检视周围的答辩场面,会发现到处都是这种现象。

  我看刘旭霞的新博文,说到主席出卖了自己对论文答辩的尖刻评论,结果让门外候着的导师都抓紧进来表示接受意见状,其实答辩里也有这样的情形——论文确实太烂所以意见必须尖刻但是一定会得罪同学也得罪导师,多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事朋友,又不能完全按照所谓的原则行事(现在的答辩还有坚持原则而不是坚持好恶的评审吗?)最后结果依然会是“放水”,干脆六月份全中国都来个大放水好了,只是别让黄河长江涨水就行。

————————————————————————

  我自己读硕士的时候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也是来自中科院的某研究员轻声地指出某位学兄的论文:你这篇论文的核心内容某年已经在某某期刊发表过了。因为委员和导师是同学,所以也不至于为难孩子们,可是,作为学者还是应该指出基本事实的。

  后来,有同学说:看来下次不能再请这位老师做评委了。我就很纳闷:为什么呢?好不容易来个见多识广的,只是因为说了事实就不再请吗,我们的研究生莫非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抄了不成?或者,好听点,叫做“独立地做了相同的工作”。

  这次也让我对中科院的研究能力大加赞赏和佩服——研究员们看来还是读文献的,相比之下,教授们似乎就差了很多,呜呼!

  也所以,在考博士的时候,我让陈热闹的妈坚决选择去读了中科院的博士。事实证明,陈热闹她妈就是读的比我强,再次感慨一声吧!我当时是因为博士考得早,大学预收了1000元押金,所以没再考虑了报考中科院——舍不得那1000元最后害了自己啊!

  有时候看到有人在中科院和大学之间犹豫着不知道选择哪一个,我就总是耻笑这些无知的人。中科院在世界上确实算不上什么好研究机构的,但是在中国,只要有同类的研究方向,中科院85%的概率比大学强一个数量级,除非大学把中科院这方面的人挖走。



研究生论文答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98105.html

上一篇:2013,工作最难找的一年:原因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这个标致的车主,把我乐喷了【附:偶遇的娶亲场面】
收藏 IP: 144.64.5.*| 热度|

54 刘旭霞 张忆文 肖重发 刘艳红 曹聪 曹俊兴 赵美娣 张骥 徐晓 韩世清 罗德海 武夷山 韦玉程 逄焕东 陈青春 法文哲 闵应骅 杨玉龙 汪君玲 王善勇 夏少波 魏武 刘凡丰 徐明昆 雷炳旭 余世锋 强涛 秦四清 唐凌峰 吕喆 陈方锐 李洋 李冰 王府民 褚昭明 徐耀 郭超 张云扬 黎在珣 郭向云 张鑫 庄世宇 蒋永华 吴明火 张木诚 李宇斌 佟冬 biofans fishman936 zhouguanghui Hosieii changtg ljg fy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