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国际学术声誉“的文章刊载于8月13日科技日报

已有 4359 次阅读 2010-9-6 03:53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我之前写的关于”国际学术声誉“的文章刊载于8月13日星期五科技日报之科技话题栏目,留个记号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kjrb/html/2010-08/13/content_71747.htm

有趣的是,同一期还有武夷山老师的文章《科研四阶段与科学家四类型》(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kjrb/html/2010-08/13/content_71752.htm)。

全文如下:

  很多人愿意提到“国际学术声誉”这样的词,也见过很多人说某某或自己赢得了国际学术声誉。

  到底啥叫国际学术声誉?得有怎样的证据才算是赢得呢?

  我也曾经参加过几次国际会议。国际会议有的开得认真,有的开得潦草,也见过国际会议上大家的相互礼貌性的夸赞。另外,也常关注学术界其他方面的动向,了解一些学者声誉的由来。

  比如,在理学界的很多学科上,人们喜欢说“某某是国际该领域最著名的三个牛人之一,在他的某篇论文或讲演中,引用了我的文章,认为我解决了世界三十八个问题之一”,或者“认为我为解决世界第九十个问题进行了铺垫性的工作,有很重大的基础性意义”等等。

  而在工程或技术学界,有些说法则是“首先合成了某某晶体”,“根据他提出的理论又合成或发现了多种新材料”等等。

  在管理科学界,喜欢说的话则是,“在哈佛大学李老大提出的啥啥环的概念上进行了扩展,给出了‘开放啥啥环’的说法,研究了其性质和特点,并随后在多个行业进行了应用与推广,取得了很大效益。”当然,也有牛的,“首次在管理上提出了‘某某模式’,并获得了著名国际管理学家的称赞”。如此等等。

  又有人说,还有一些客观的指标,比如,SCI论文引用数超过88次,所申请专利已经被某公司高价N百万元购买。还有的说我在顶级的“XX学术会议”以及“YY国际论坛”被邀请做大会报告,聆听者包括宇宙科学院院士M人,其中,比牛顿还多两笔的朱顿先生也在场。

  以上这些似乎都是很高的国际声誉。

  但是,似乎每个又都不是那么让人觉得踏实。我们可以找到例外。钱学森先生去世的时候,有朋友扒拉出钱老的SCI论文,说引用率不高嘛。可实际情况是,钱老和郭永怀郭老合作的论文有的根本没有发表,只是一个报告呢,价值却比所谓SCI的很多论文高多了。

  实际上,在我这个很不具备国际声望的科学家伙看来,具备国际声望更多其实应该为该领域国际顶尖的一些学者佩服其工作。比如,让丘成桐夸两句就比发100篇SCI数学的论文要重要得多,原因则是丘同志“狂妄”到不怎么肯夸人的。中国数学家里他多次敬佩地夸过的只有华罗庚、冯康、陈省身三人罢了。当然,这也不是说丘同志没有夸过别人。可是敬佩地夸和礼貌地夸“你的工作很有意义”那是非常不同的。

  这仅仅是一个小例子。搞理论物理的,被霍金夸上几回;玩杂交水稻的,被袁隆平先生不断夸奖,这个还是感觉很好的。即便没有得奖,也应该能够体会到兴高采烈是啥意思。

  当然,除了学术上的国际声誉,还有工业上的声誉。一个工艺难题被你搞定了,人家企业不请别人,就单请你去帮他解决问题,或者不断来买你的东西,这也是声誉。当这种购买服务、知识、或产品,成为滥觞,当然你就声誉极高了。而如果国际该行业的老板们慢慢地都这样干,那你没有国际声誉都不可能。

  我多次引用过那句话,一位数学家说(大意):我之所以愿意努力做科研,只是为了赢得同行里那几位吝于夸赞的家伙的几声叫好罢了。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声誉。如果这几位“吝于夸赞的家伙”是国际知名人物,那这种夸赞就算国际声誉。而现在很多人总是慌着争取获得领导的夸赞,而领导的夸赞似乎又和你能不能说服他有因果关系。如此下去,忽悠之士当然会风行于神州。至于怎么说服领导,那就要研究一下领导的胃口究竟偏向于吃啥了,能影响领导口味选择的忽悠之士乃最佳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359751.html

上一篇:河南安阳曹操墓终成丑闻
下一篇:中国,到底有多富?
收藏 IP: .*| 热度|

7 杨学祥 曹广福 刘立 曾庆平 徐耀阳 王随继 孔玲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