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陈景润笨到不会利用媒体博得更多名声——学者就应该有这样一颗赤子之心[转贴]

已有 4729 次阅读 2008-8-22 16:04 |个人分类:人论

【不好意思,转贴时有删节和文字上的小修改,此外,作者名字当时就是网名,所以转贴时丢掉了,抱歉。【】中是我自己添加的内容】

??
??文革之后,作为“科学的春天”的配套宣传,挑选出来的典型最好来自科研机构,事实上当年宣传部门也是这么做的,来自中科院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就是原本要刻意树立起来的典型之一。

??1977年,也就是在知识分子自57年反右以来,连续受气了近20年之后,陈景润被破格提拔成了研究员。此举在神州大地引发的轰动效应,绝不比陈永贵大叔和王进喜大哥的效应来得差。这样,把他树成典型就顺理成章了。另外,陈景润的人物形象,也有许多特点:他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属于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比起其他从“美帝苏修”那边毕业的旧知识分子,陈景润的根要红得多。同时,其“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工作发表在文革期间的1973年,还比较新,这也是重要的,因为当时文革不但没有否定,当时中共的口号是,还要巩固文革之胜利成果呢。更何况,该猜想之研究虽然在数学上深不可测,但这个问题本身,任何一个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却是小学生也可以理解的,符合典型人物之典型事迹,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通俗理解的要求。所以,对于这样一位数学家的宣传,无疑很容易地就在老百姓中张扬开来了。种种因素表明,这原本是一个很恰当的科技界的典型人物。

??可惜的是,两个原因导致了陈景润这个典型不太成功。
??首先,书呆子陈景润同志本人太不争气,太不识抬举,没有抓住这一机遇,实现从数学家到社会活动家的转变:各地邀请陈景润同志去谈理想、去谈如何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邀请函,曾经像雪片一样飞来,但陈景润同志居然无动于衷。一个树立起来的典型人物不能把他的“事迹”转化成为通俗、生动的语言在全国传播,实在是一件让人着急的事情。

??【这和某些教授巴不得自己屈身去找报纸、找学校去宣扬自己爱国爱得不得了差别太大了。】

??其次,更糟糕的是,徐迟先生撰写的那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又帮了个大倒忙,此文最为轰动的,似乎不是陈景润同志是如何攻克难关、攀登科学高峰的,而是让人们了解到,这位数学家当时40好几了,还没娶上媳妇。这样,“陈景润热”马上就变了味。这使得当年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为知识分子书呆子找媳妇忽然成了热门的主题,如作家戴某当年发表的成名作《眼镜》,描写的就是一位只会搞技术不会讨女人欢喜的、戴着眼镜的书呆子。当年刻意去发掘的典型人物,结果演变成了“为书呆子找媳妇”的全民庸俗话题,这实在是料所未及的。

  这样,原来树立的科技界典型人物陈景润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此时此刻,神州大地,举国上下又迫切地需要这样的典型,怎么办?还能再找一位科技界的人物作为替代典型吗?显然不妥,民间的“陈景润热”还没有退烧,哪能树立两个完全同类的典型“打架”?再说,当年刚刚结束文革,中国科技界在那个年代,几乎没有几项能拿得出手的成果,替代典型也不好找吧……

  【我们还是多一些陈景润这样的学者更好一些,非但没有机会不去创造机会出名,而且当有了好机会也不去顺破下驴地去出名,中国的学术才有希望。想想也是的,中国的学者里就有这么傻的人,而这样的傻在今天看来从逻辑上是不合理的,但是从效果上看却又是很完美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35773.html

上一篇:为什么人要永远保持赤子之心——答一位朋友
下一篇:奥运会期间的办公楼
收藏 IP: .*| 热度|

2 王铮 鲍得海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