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标书撰写之“两文意识” 精选

已有 4742 次阅读 2015-11-13 06:03 |个人分类:科研杂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撰写, 基金申请书

标书撰写之“两文意识”

   许多专家对标书(特别是自科基金申请书)的撰写已经有过许多很好的指导性文章,本文从另一个视角来谈这个问题。其实,一份标书并不是写得好就都能中的!国内外均如此。标书能否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还与评审专家的专业对口度、鉴赏力、知识面、胸襟度、正义感、责任心等有关系。作为一名除了标书之外无其它能力影响或左右评审专家的项目申请人,如果能够从写标书中得到满足和实现其价值,则标书即使没有被评上也不枉自己的一番苦心。那什么样的标书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如果能够把标书写成两篇论文发表的,则在某种意义上能获得这种效果。

   第一篇文章是综述性文章。写标书都需要对项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做深入调查分析,并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论述其科学意义和附上主要参考文献,这本身就是对所研究领域的综述。综述到位不到位,可以用能否写成综述论文发表来评判。有些申请人对所在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没有多少阅读,就用三言两语将其概括,这种研究程度很难展示出其有能力承担该领域研究项目所具备的基本学识,也不可能达到综述文章的发表水平。有些人觉得自己的项目是全新的,没有做文献综述的可能。其实这种情况也需要做文献综述,只是综述的内容不是与课题完全相关的内容,而是用来支撑和证明自己所申请项目的创新性。能否写好一篇综述文章也是个人科学研究功力的一种体现。

   第二篇文章是可研性文章。如果项目申请到了,可以不发表可研文章。但如果未果,那就尽量争取把标书的实质内容以可研形式的文章发表。可研性文章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能够把这些内容写透、写实、写新,是很不容易的事,是申请人对该申请项目胸有成竹的体现。当然也需要有很多科学假设在其中。有些申请人觉得把这些内容公开出去是做无偿贡献,其实这总比埋没了的好。而且在互联网时代,当一项真正有价值的成果诞生时,人们总会追索其起源的。你的研究思想或科学假设发表了,别人受到启发做出了成果,你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因为有互联网可查。很遗憾是目前许多刊物不发表可研类文章,编辑们和审稿人总认为你的研究还没有进入实质阶段,如何证明你的研究思想?如果刊物从读者的兴趣考虑,刊物发表可研类文章对读者可能更有参考价值和兴趣。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假设以及后来的伟大发现就说明发表可研类文献的重大意义。当然毫无学术价值和胡乱猜想的除外。因此,希望学报能够转变观念,在刊物设立可研性文章栏目是很有意义的,特在此大力呼吁。至于有些人宁可玉碎不愿瓦全,标书申请不到项目宁可它埋葬掉,这也是一种处理方式,这不便强求。但实际上,标书投出去了未中,是否真的就“埋葬掉”也未曾可知。

   写份标书如果不能中标拿到研究经费开展工作虽然遗憾,但能够发表两篇文章也是其劳所值。

   如果这两篇文章对后人没有多少参考价值或后人参考了做不成什么像样的成果,那说明你的标书可研设想无用,别人也帮助你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如果这两篇文章使后人有所启发和做出重要的成果,那至少也有你的一份功劳,互联网会记住的,你也可以为此感到自豪。

   反过来,如果以写上述两篇文章来发表为目的和标准来撰写自己的项目标书,通常写出来的标书质量一定是比较高的,其中标率也是比较大的。因此,不烦以发表综述和可研论文为出发点,来撰写自己的项目标书。

   这就是标书中与不中的辩证分析,也不失为不让标书埋没的一种好办法。我自己也曾是项目申请的多次失败者,但有了这样的思维,也不怕失败了,当然这也可能是一种阿Q精神?我推荐以撰写两篇文章的意识来撰写项目标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934759.html

上一篇:我国综合交叉学科何其难?
下一篇:安全科学研究的假设
收藏 IP: 113.240.8.*| 热度|

8 黄永义 唐常杰 褚昭明 杨远源 陆泽橼 陈智文 李健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