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人性学五原理
1.追求安全生存优越原理
人的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当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其上一级需求将转化为强势需要;安全人性需求也是逐级上升的,安全生存优越层次可表述为:生理安全、器物安全、人-机安全、人本型安全、本质安全5个层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促使人们对于安全需求层次的上升,同时也是安全人性需求得到满足的保障。当某些低层次的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其对应的上一级安全需求将被激活,表现为沿经济与科技基础平台向上发展。同时,安全生存优越层次中各层次存在反馈,当达到某高层次时,同样需要继续满足其较低层次的安全需求。各安全层次的涵义如下所述:
(1)“生理安全”是指维持个体生命所必须的安全需求。在该层次,个体对所处领域的安全认知程度低下,缺乏基本的安全自护知识技能及意识,对危险本能地予以抗争,不是有意识且主动地去规避危险。该层次是安全需求的基础阶段,是后续需求层次出现的前提。
(2)“器物安全”是指为实现机的安全所产生的安全需求。在该层次,人类对所处领域的安全有了初步的认识。依据在安全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改进安全技术、完善机的运行,实现机的相对、暂时的安全。该层次对于安全技术的完善,减少或控制伤亡事故、财产损失具有重要作用。
(3)“人-机安全”是指为实现人机匹配所产生的安全需求。虽然在器物安全需求层次,安全措施、安全设备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这些机的运行对于人的考虑很少,甚至要求人适应机。基于此,提出了改善人与机的关系,使之实现协调、匹配的人-机安全需求层次。该层次对避免、减少或控制伤亡事故、财产损失,提高安全效率具有指导性作用。
(4)“人本型安全”是指为实现保护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所产生的安全需求。在该层次,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着人类的安全生命观、安全科技能力以及安全行为的发展。该层次为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推动生产的积极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5)“本质安全”是指实现安全人性自由的安全要求。在该层次中,个体以事物自身特性、规律为基础,通过消除或减少工艺、设备中存在的危险物质或操作的数量,避免危险而非控制危险。本质安全是“追求安全生存优越”的最高层次,是个体不断追求的目标。
2.安全人性平衡原理
安全人性是由生理安全欲、安全责任心、安全价值取向、工作满意度、好胜心、惰性、疲劳、随意性等多种要素构成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矛盾、又相互平衡的。每个人的安全人性随着时间延长,是不断上下波动的,但从总的趋势上来看,其变化是趋于平衡的。因社会环境、安全文化的制约及个体安全修养的差异,在不同的地点、时期,处于主导位置的安全人性要素可能不同。以惰性-责任心为例,作业人员因为惰性离开工作岗位最终导致事故发生,在该过程中,惰性较责任心占更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惰性和责任心的综合沿着时间轴线上下波动,从总体上来看两者关系是平衡的,以确保人-机-环处于安全平衡状态。
3.安全人性层次原理
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把安全人性分为三个层次:个体性、群体性和类性。三个层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平衡,而且同时展开、缺一不可。
(1)安全人性的个体性是指每一个完善的人都具有独特的安全个性。个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任何一个完善的人类个体都具有生理安全欲、安全责任心、安全价值取向、工作满意度、好胜心、惰性、疲劳、随意性等等。2)个体之间因所处的安全文化背景、所受安全教育程度及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安全人性诸要素的组合形式、运动形态、表现程度会有区别。
(2)安全人性的群体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人有目的地结合在一起所具有的安全人性。群体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1)群体具有安全人性的任何一个要素,而且一个群体的安全人性容易受到其他群体的安全人性的影响。2)群体经济政治环境、对安全文化的重视程度、安全培训的强度的独特性,决定了安全人性诸要素组合形式的独特性。
(3)安全人性的类性是指人类作为万千世界中单独的一个类所具有的安全人性。人类作为地球上生命的一类,具有安全人性的所有要素如生理安全欲、安全责任心、惰性等等。为实现人类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认识处理与其他物类相互关系的两条原则:1)互相依赖与互相矛盾原则。例如,人类的生理安全欲与其他物类的生理安全欲是互相依赖、又相互矛盾的。2)共荣发展原则。人类追求的安全目标不是如何战胜其他物类,而是如何处理好人类自身与其他物类之间的关系。
4.安全人性双轨原理
安全人性双轨原理主要体现在安全人性发展的双轨性和安全人员对安全人性态度的双轨性两方面。安全人性发展的双轨性是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安全人性的发展是双轨运行的,一条是先天遗传,一条是后天培养。即在对安全人性进行研究时,要坚持先天和后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安全人性的先天遗传是指安全人性具有“遗传性”。安全人性指导着人们的安全行为,所以,安全人性的先天遗传性决定了安全行为具有先天遗传性。
安全人性的后天培养是指安全人性具有后天“可塑性”。安全人性的后天培养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安全技能培养、安全教育培养、安全管理培养。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后天培养不仅要实现安全人性的和谐,而且要为劳动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基于此,安全技能培养是安全工作人员的首选,其次是安全教育培训,最后才是安全管理培训。
在安全科学发展过程中,安全工作人员对安全人性的态度也是双轨的,一条轨道是利用安全人性,另一条是改造安全人性。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依循人性、利用人性,显然成本更低、效果更好;而试图通过改造人性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则成本较高、效果较差。基于此,在安全工作中,主张利用安全人性为主,改造安全人性为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安全人性的改造必须建立在尊重安全人性的基础上。
5.安全人性回避原理
安全人性回避原理是指人们趋向安全、回避危险的原理。该原理兼具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
(1)回避原理的积极意义在于对于危险采用积极应对的方式。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当人们认定某一领域存在危险时,趋向安全、回避危险的安全人性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方法积极探索、解决该领域的安全问题,这是安全科学发展甚至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2)回避原理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当发现危险不能直接碰撞的时候,安全人性会引导人们采用迂回的方式去解决安全问题。如对洪灾的防治,基于人类的科技水平采用直接抵抗是没有效力的,只有采用迂回的方式,即通过对水道的疏通、引流。这一理论观点是实现安全的重要途径。
(2)回避原理的消极意义即对于危险采取直接躲避的方式。当人们认定某一领域存在危险时,会直接放弃对该领域的探索,使得在面对该领域的危险时,无能为力。这对于人类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3)回避原理的消极意义和积极意义之间的关系如下,首先,它们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其次,两者是相互转化的。当安全科技、经济水平、以及对该领域的重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安全人性回避的积极方面将会占主导,进而推动对该领域安全的探索;最后,当积极方面占主导,但安全科技、经济水平又达不到一定程度时,采用迂回的方式解决安全问题则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周欢,吴超. 安全人性学的基础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 24(5):3-8
吴超,杨冕. 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22(11): 3-10
吴超, 杨冕. 25条安全学原理的内涵[J]. 湖南安全与防灾, 2013, (2): 42-4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