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51:安全人性的特征及要素

已有 854 次阅读 2024-5-17 08:47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51:安全人性的特征及要素

1.安全人性的特征

在安全系统中,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不管设备多么坚不可摧,防御流程多么高效严密,最薄弱、最易被入侵的环节和最易产生失误的是人;同时,人又是系统安全的设计者和维持者。因此,以人为本是安全科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以往以人为本的研究中,将安全心理、安全生理、安全生物力学、人体参数等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但却忽略了对人类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影响的安全人性的研究。

安全人性不同于一般的理工学科,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和数据测量等客观方法来获取事物的一般规律,揭示客观显现的本质。而人性是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是难以进行客观衡量的主观存在。人性论是传统伦理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对人自身本质的认识。人性的理论抽象只有上升为理论具体才是深刻和全面的,才能有效指导并解决人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对安全人性的研究,有利于从人性本质上解释人的不安全行为,并进一步提高人的安全状态。安全人性具有的一大特性是主观性,对于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主观性极强的学科,如何有效切入并深刻研究,是安全学科建设及发展的一大难题。

安全人性、安全心理、安全行为三者是呈动态关联的,人的后天心理及行为都是在安全人性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受其影响。安全人性具有以下特性。1)先天遗传性。安全人性具有先天性。安全人性指导着人的安全行为,安全人性的遗传性也决定了安全心理和行为具有一定的遗传性。2)后天可塑性。安全人性具有后天可塑性,主要体现为后天培养,如安全技能培养、安全知识培养、安全观念培养。3)复杂性。安全人性是复杂的,后天的安全人性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安全人性的先天遗传性是无法改变的,而后天的塑造与改变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更加实际的研究价值,现阶段主要聚焦于后天可塑的安全人性。安全人性与安全心理、安全行为以及周边环境、物质等的动态关联。

安全人性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对人性的基本特征规律及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的研究,以设计符合人性需求的生活、生产环境和制度等,实现人身安全,获得的普适性规律。

    2 安全人性的核心要素

安全人性由安全价值取向、生理安全欲、安全责任心、惰性、工作安全满意度、随意性、疲劳等多种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综合指导着劳动人员的安全行为。安全人性要素可分为正要素、中性要素、负要素。其中,正要素即促进安全行为的要素,如:生理安全欲、安全责任心等;中性要素既可能会促进安全行为但同时也有可能会抑制安全行为,如工作安全满意度等;负要素是指引起人们不安全行为的要素,如:惰性、疲劳等。

下面以生理安全欲、工作安全满意度和疲劳三个要素为例加以说明。

1)生理安全欲。生理安全欲是安全人性的第一大要素,可表述为维持自身的生命所产生的欲望,如食物、住所、衣着等。生理安全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安全意识的提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人类历史发展和安全科学发展初始阶段,由于安全知识不足,对于外来伤害只能被动反抗。此时,人类生理安全欲的追求主要是生存和繁衍。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人类掌握了抵御外界伤害的基本技能。此时,人类的生理安全欲发展为对身体安全要求,即避免外界不安全因素对劳动者造成生理伤害。随着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再轻易受到伤害,其生理安全欲提出要保证生理健康,即对医疗水平、工作环境等有了更高要求。由于社会和安全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的生理安全欲的内涵发生质变,追求优质安全生活成为其主要内容。

2)工作安全满意度。心理动力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种无意识的希望或愿望的结果,所以增强工作安全满意度对于实现安全作业有指导性意义。工作安全满意度可分为两个层次:安全硬件满意度和安全软件满意度。安全硬件满意度与工艺设计、设备安全防护、原料的危险度等相关;安全软件满意度,该层次与公司安全政策、安全文化、安全培训等相关。当工作安全满意度较低时,安全人性中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就会收缩,造成安全人性失衡,进而引发事故。劳动者不仅有安全硬件需要,而且有高级的安全软件需要。其中安全硬件满意度是工作安全满意度的基础,是安全软件满意度的前提,但其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安全软件满意度实现了劳动方式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的本质改变;仅满足安全硬件满意度,并不能使劳动者感到满意,只有满足安全软件满意度,才能让劳动者感到满意从而促进其责任心、生理安全欲等安全人性正要素的发展。

3)疲劳。疲劳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存在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个人的生理与心理疲劳。生理疲劳是由于人体短期的高强度活动或连续不断的活动引起的;心理疲劳主要是由情绪抑郁、精神压力造成的。生理与心理疲劳会降低劳动人员的感知、信息处理以及操作能力,从而引发事故。另一方面是指群体安全人性的疲劳,如果一个群体的安全制度明确、完整,安全设备完善,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较高,接受定期、不同层次的培训,有良好的安全文化,个人的安全不安全行为减少,即出现安全人性疲劳的周期长;反之,如果一个群体的安全制度不完整,安全设施欠缺,教育培训不重视,那么这个群体安全人性疲劳极限值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易造成恶性循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434452.html

上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50:安全目标管理程序
下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52:安全人性研究方法论
收藏 IP: 58.20.114.*|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