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安全文化的概念需要发展?
——从安全文化走向安全文明
内容源自:
吴超.安全文明的研究与展望[J].安全,2023, 44(12):65-72.
WU Chao. Research and prospect on safety & security civilization [J]. Safety & Security, 2023, 44(12):65-72.
安全文化现象从古至今都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一直在不断地沉积、演化、推陈出新和缓慢发展,但安全文化一词的出现和广泛运用的历史并不是很长,至于安全文化正式概念的提出,却仅仅只有数十年的历史。现代意义的安全文化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核工业领域。1986年,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酿成核泄露大灾难,经过后来的事故分析得知,其主要原因是人因失误所致。这使得国际核安全专家领悟到,单纯寻找设计上的缺陷和分析人的可靠性等途径,还不能解决安全的根本性问题,还必须从安全文化的层面,解决人的生命观、安全意识、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才有可能实现安全目标。在1986年8月25~29日于维也纳召开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事后评审会议”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INSAG-1这份总结报告中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的问题,认为安全文化的缺陷,可较好解释导致该事故灾难产生的组织错误和员工违反操作规程的管理漏洞等深层次原因。
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安全文化研究持续不断,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及其经验在全世界诸多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安全文化建设也在诸多组织和政府报告中有重要的体现。各国安全界对不同领域内的安全文化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和应用,安全文化研究在自然科学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在Web of Science检索“安全文化”主题,相关文献高达8万多条,高被引文献也有300多条;检索“安全文化”题名,相关文献也有4000多条,这些文献涉及较多的领域有:公共环境、职业卫生、健康护理、心理学、行为科学、工程、医药、商业经济、化学、社交、生物技术、应用生物学、教育研究、计算机科学、疾病感染、装备、外科学、科学技术、环境生态、毒理学、食品科学技术、农业等。安全文化让过去主要依靠技术解决安全问题的策略扩大到人文社科的方法。通过学习安全文化、培育安全文化、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意愿、意识与知识技能等来改善全社会的安全认知和行为,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安全问题。建设和推进安全文化是改善所有人安全素质的紧迫、艰巨而漫长的工作,对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和整个国家的安全水平提升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于“安全”和“文化”这两个词的内涵非常广泛,而且一直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之中,合成词“安全文化”同样具有广泛的内涵,随着安全文化研究和推广的时间延续,世界安全文化研究者对安全文化的定义不仅没有趋于一致,反而使安全文化的定义多样化且越来越多,迄今安全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特别是广义视域的安全文化,更是包罗万象。
在文化前面加上安全之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简单理解为安全文化是有利于安全的文化,因而我们一直在讲的安全文化,就有约定俗成的理解:安全文化是好的文化,因为它有利于安全。但如果顾名思义从安全文化的词义上解释,并从更大的视域去看待安全文化和开展安全文化的比较研究,则由于文化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安全文化也同样存在先进和落后之分。为了不至于混淆,人们在用安全文化表述一些特定的语境时,有时候还需要专门说明指的是先进的安全文化。其次,自现代安全文化的概念出现以来,迄今已经过了近半个世纪,安全文化的概念和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加以发展。再一,在安全科学领域,用于表达系统的整体安全特征或安全程度的综合性概念极少,现有常用的这类概念仅有:安全感、安全氛围、安全文化、安全韧性、安全指数、安全容量等,这类词汇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增加。
鉴于上述几方面原因,作者在文献(Chao Wu. Why should safety and security civilization (SSC) be a new concept of safety science?[J]. Emergency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3:14 https://doi.org/10.48130/EMST-2023-0014 )首次从丰富安全科学通用性概念和增加表征系统整体性安全特征的术语的目的出发,指出“安全文明”应该作为安全科学的一个新概念,并基于文明与安全这两词的内涵和属性,给出了安全文明的狭义和广义的定义及内涵和属性,认为安全文明新概念可以用于全面、综合、抽象地表征一个时期系统整体的安全程度及其先进性和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安全文明新概念可以作为先进安全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可以与安全文化一起互相促进,使安全文化向安全文明发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