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中南大学矿山安全学科简史 精选

已有 6932 次阅读 2023-3-14 08:56 |个人分类:教学资源|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南大学矿山安全学科简史》

【注】本文编辑:吴超,潘伟;内容供稿:吴超,邹佩麟,陶颂霖,王妙钦;编辑时间:2019.4 

矿山安全与采矿工程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某种意义上,矿山安全是采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煤矿和非煤矿山,矿山安全的内涵及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南大学的采矿工程一直是以非煤矿矿山为主要对象,传统意义的矿山安全主要是指矿山作业环境的安全问题,不同类型的矿山的重点安全问题是不一样的,而为了确保作业环境的安全就延伸出一系列的具体问题,如通风、空调、防尘、防毒、防辐射、防火、防爆、防水、防冒顶、防塌陷、等等,而上述问题又与矿山设计与开采管理等所有采矿工程问题相互联系和形成一个复杂关联系统。本章在梳理中南大学矿山安全学科发展历史,主要以矿山通风与安全为基本内容展开。

中南大学矿山安全学科已经历时了半个多世纪的演化和发展,矿山安全学科所在的学校名字几经更改,19529月全国院系调整成立中南矿冶学院(1952.9-1985.6);19857月改名中南工业大学(1985.7-2000.4),期间1998年长沙有色金属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中南工业大学;2000429日,中南工业大学和湖南医科大学及长沙铁道学院三校合并改名中南大学。矿山安全学科所在院系也几经改名,从采矿系(1952-1971)改名矿山系(1972-1978,采、选合并),到1979年,矿山系又重新改名采矿系(1979-1983,采、选分解),1984年改名资源开发工程系(1984-1995),1996年与地质系和土建系合并,成立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简称资环建院),矿山安全学科所在的资源开发工程系变为采矿与岩土工程研究所(1996-2001),2002年成立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2002-今);矿山安全学科的前身也几经改名,1952年起名为矿山通风与排水教研室,1958年改名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1984年改名通风与环保教研室,1996年改名通风与环保研究所,2002年与其它教研室合并改名安全技术及工程研究所,2013年成立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值得说明的是,即使是到了成立安全科学与工程系时,矿山安全学科也同时被涵盖在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采矿工程系等其它相关学科专业之中。 

1 学科成立初期(1952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彻底打破旧的教育格局,培养大批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国家于1951年开始筹备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决定将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四所高校的矿冶系(科)调整出来,在湖南长沙成立我国第一所以有色金属学科为特色的矿冶类高校——中南矿冶学院。19529月,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确定,又将中山大学地质系、北京工业学院有色冶炼专业专修科和选矿专业专修科并入中南矿冶学院。

中南矿冶学院初建时,作为地、采、选、冶四个主要系之一的采矿系,当时设矿区开采、矿产开采(专科)、矿山测量三个专业,系下面设采矿方法、矿山通风、采掘机械、通排压设备、矿山测量、机电、计划与管理等教研组,矿山通风教研组也就成为中南矿冶学院的矿山安全学科的前身。

当时采矿专业汇集了上述几所高校采矿工程专业的精英,他们分别是:湖南大学的周道隆教授、朱承宗、周抒诚、李典文、齐任贤等老师;南昌大学的汪占辛教授、张永高教授、雷宣教授、黄存韶、汪占南、叶镇杰等老师;广西大学的白玉衡教授、夏纪顺、黎佩琨、李德成、甘揖宗老师;武汉大学的陶颂霖、周建昌、周仲伟、戴士滔、汪学泌等老师。

当时采矿系几乎是空架子,只分配有系主任办公室、教研组及模型室等不到10间房子,学生宿舍是公共的。教学资料匮乏,实验设备残缺,仅有几件无用的采矿旧模型。因此,系领导及老师们都需要一切空手创造。没有教材自己编写,因为当时都用苏联的教材,系里就组织老师在速成班中突击学习俄语,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短期内,由老师亲自翻译、编写出来的,如《采矿方法》、《采掘机械》、《矿山通风》、《矿山运输》、《矿井提升》、《采矿概论》、《矿山组织与计划》等。为了直观教学的需要,老师们一起制作了若干采矿方法、矿井通风、采掘机械等模型。

当时的学生,除当年招进来的几个班的新生以外,上述几所高校的二、三年级采矿专业的学生也转来中南矿冶学院。

当时系主任是汪占辛教授,副主任是白玉衡教授,系办公室只设办事员一人。当时的党支部是老师与学生合在一起的,系党支部书记是老干部杨忠。

采矿系教学人员中除采矿专业教师外,还包括测量、矿山机电等专业教师。全员60余人中,教授和副教授有10名,其余大多数为刚毕业的本专科生及少量讲师、助教。

办学条件刚开始非常差,硬件是一穷二白。年青教师不但要现学现教完成新的教学任务,还要兼管校园建设事务。例如,当时校内还没有自来水系统,也没有电话总机,房屋建筑除原清华大学留下的和平楼、民主楼之外,仅有一栋平房(湖南省革命大学临时搭建)。采矿系临时安排在民主楼,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才由学校建筑委员会自行设计和建成采矿楼。采矿楼旁的爆破碉堡也是由教师自行设计施工建成,后因校园建设需要将原爆破碉堡予以拆除,另行建造新的。矿山通风实验室建在采矿楼东头部分,采矿楼外还开设一条一百多米长的地下通风巷道。为了安装提升机,还在采矿楼东头预备了电梯间。

中国解放前的矿冶系是按通才模式培养人才,采矿专家要通晓土木、机械、电气、安全等,对选矿、冶金也都要有一个大致了解。解放初,国家教育方面完全向苏联学习,中南矿冶学院是按苏联模式来培养人才的,采矿专业的课程多而深入,因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专业课程许多是过去没有学过的。即使是有教学经验的老教授,也感到压力很大。

当时的采矿专业学制期限长短不一,课程设置虽然大体雷同,但分配的课时不尽相同。临时分配任务上讲台讲课的任务十分艰巨。很多青年教师需要新开课开新课。他们没有充裕的备课时间,经常备课写讲稿到深夜。教学工作任务尤其繁重,采矿技术不可能到矿井下面去教,而学生又没有到过矿山,需要采用挂图、模型进行辅导。木工师傅手巧心灵,但他们也没有到过矿山,制作木模型要靠专业教师和木模工师傅密切合作辛勤劳作才能完成。

按新教材大纲要求的新教材过去没有,编写新教材的任务也要由讲课教师承担起来。本科、二年制专科、三年制专科、五年制专科,课时长短都不相同,编写教材就得分别编写。尽管油印刻钢板很辛苦,拿到学生手上却很难满意。每年要重印一回,每一回都要删繁就简,增补新内容,使教材质量不管得到提高。不过这些辛苦没有白费,它为以后编印正式出版的铅印教材准备了条件。 

2 摸索前进期(1953-1956

这个时期采矿系的发展是稳步前进、热气腾腾的,在短短的3~4年中,系里充分发挥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同心合力,采取了各种措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当时教师的人数壮大了,质量也提高了,不仅有原来的一批教授,还从助教中晋中了一批讲师,接收了一些外校分配来的研究生(均定职为讲师),还有派到外校进修回来的老师。其中:

采矿专业的教师有(包括矿山通风与安全的教师):教授如白玉衡、周道隆、张永高、雷宣。讲师朱承宗、汪锦璋、钟时犹、陶颂霖、黄存韶、李典文、叶镇杰、李一智、夏纪顺、齐任贤、周建昌、汪占南、宋学义、罗贤保。助教有李德成、周抒诚、甘揖宗、戴士滔、汪学泌、周仲伟、詹银水、曾耀、周崇仁、孙盛湘、伍一青、徐昌良、杨祖光、刘方廷、马良玉、赵兰英、戴琳、况光宇、李良弼、周建南、张洪、陈文湘、潘长良、冯保成、王惠英、邹佩麟。教学辅助人员有李梅华等。

1953年,采矿系有了第一届专科毕业生,学生是1952年从武汉大学等转过来的。 

http://pic2.997788.com/pic_auction/00/01/69/70/au1697077a.jpg

1  1953年的采矿专科毕业证书照片 

1953年,采矿系老师参与冶金系的科研项目,开展了矿石自燃性课题研究,并首次发表了有关矿山防火的学术论文。1956年,矿山通风教研室叶镇杰讲师赴苏联留学读研,1958年回国

1952年招进来的56届毕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并按毕业设计大纲组织高水平的毕业设计。56届毕业生获得了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当时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除水口山铅锌矿的总工程师、长沙有色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和黄培云副院长为正副任外,全部答辩委员会成员都是来自所设计矿山的工程师。因此,使采矿专业在建设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一届高质量的毕业生,标志着中南矿冶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进入了初见成效阶段。

1956年,已开出了采矿专业教学计划内的全部专业课:采矿概论、采矿方法、凿岩方法、爆破工程、井巷支柱、矿山通风与安全、矿井排水、矿山运输、矿井提升、通排压设备等。实验室主要是为了直观教学的需要而建立的,计有采矿方法模型室、井巷模型室、采掘机械模型室、矿井通风模型室,另有测量专业的测量仪器室。基本满足了当时采矿直观教学的需要及测量实习的需要。专业课教学中沿用模型和挂图辅助,便于学习掌握书本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作了便携式模型及幻灯片。

1956年,采矿系成立了矿山通风及排水教研室,李一智和宋学义任教研室副主任。1957年,教研室老师们就开始了矿井通风实验室的建设工程,建设的矿井通风实验室能够开出点压力测定、风速剖面测定、摩擦阻力系数测定、局部阻力系数测定、角联风路风流方向测定等项目,该实验室一直使用到2006年才重建;与此同时,教师们自己动手设计加工了许多矿井通风构筑物模型。 

2  1957年建造的矿井通风实验室(2007年重建) 

3 大折腾期(1957-1976年)

    1956年开始了“反右”运动,1960年全国进入经济困难时期,1966年开始“文革”。在这个阶段,采矿系有一些发展,但也受到许多违反教学规律的干扰,而且出现过停滞不前的不正常乱象。

一、1957-1959

    1957年,系成立了党总支,书记还是刘金固;1958年底,从当时的冶金部调来了王世强任副书记兼系主任。1958年后,总支书记实际上是王世强,系主任白玉衡,副主任有刘大陶、马良玉。办公室设主任、办事员、设备干事、教务员、资料员等。

    教师队伍没有太多的变化,仅增加了本校57届的毕业生陈世华、胡汉民,由北京钢铁学院分配来的59届毕业生陈俊彦,本校58届毕业生谢永铜、张祥龙,东北工学院分配来的李兆权,和陆续从309地质队调进来的王启宇、李定蛟。

由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一些教师受到冲击,严重挫伤了教职工的政治积极性。同时大炼钢铁、拉出去教育革命插红旗、拔白旗反右倾运动等,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党总支号召编写参考书把中国的技术、实践经验写进去。尽管教学秩序被破坏,教师政治积极性受到冲击,但采矿方法教研室的老师,克服了种种困难,依靠集体的智慧,总结我国丰富的薄矿脉矿床的开采经验,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比较完整的《脉状矿床地下开采》(其中包含了部分采矿通风与安全的内容),向建国10周年献礼。该书不仅获得了采矿界的普遍好评,也为采矿专业以后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采矿专业还与兄弟院校分工合作编写了《井巷掘进与支护》等参考书。

1958年,矿山通风及排水教研室更名为矿山通风及安全教研室。1958年,矿山通风教研室老师在当时就曾开展了电模拟矿井通风网络等科研课题的研究,当完成电模拟计算矿井通风网络后,大家精神振奋。

通风教研室的宋学义、李一智老师主讲矿井通风与安全,其他老师指导课程设计,或带生产实习,或指导毕业设计中有关通风专题的工作。

1959年,叶镇杰老师带领一批人员在江西荡萍钨矿、下垄钨矿、西华山钨矿等,进行通风防尘现场试验,结果树立了一个薄矿脉钨矿床采矿通风防尘样板矿山,取得了当时国内一流的防尘科研成果,冶金部在现场召开了推广使用会议,出版了第一本矿井通风防尘论文集,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及学术地位。

1958年,教研室在承担《矿井通风与安全》和《矿井排水》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编写教材,在1961年出版了《矿山排水与防水》(中南矿冶学院通风及安全教研组主编,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矿井通风网路的电力模拟》(中南矿冶学院通风及安全教研组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1960)。这是当时国内金属矿山通风与排水的最早的专著。

二、1960-1962

    这段时间的总支书记是王世强,系主任白玉衡,副主任有刘大陶、马良玉。办公室设主任、办事员、设备干事、教务员、资料员等。

    这段时间的正常教学秩序,仍旧受到干扰和破坏。虽然中央在1962年为知识分子摘帽,强调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的一员,但在基层还是我行我素反右派反右倾拔白旗的遗毒并没有肃清,校办矿山教育革命还在冲击教学计划的实施。

教师队伍基本维持现状。除少数人调出外,60届、61届、62届毕业生都留了一些教师,如古德生、彭续承、欧阳年开、孟廷让、陈德太、张秀强、李敬芝、朱成忠、谢国华、张敬仁、周异、龙利中、马昌润、李觉新、钟先金等。

1960年,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开始培养该方向的研究生,胡汉明是通风教研室的第一位研究生,1963年,他完成了《矿内掘进工作面含尘空气的净化》研究生毕业论文,之后留校任教,直至1981年,才调离学校到长沙环保学校工作。

三、1963-1965

    这是继1952-1956年以后,教学工作比较正常的年份。1957年以来的消极影响得到了一定的消除,学校和系都一再强调抓教学质量,接连层层开会贯彻。教师们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能进行相对比较正常的教学活动,比较大胆地敢于抓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较好的发挥。因此,整个系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当时的教师队伍基本不变,除正常调出若干人外,在63届毕业生留了李茂楠,64届留了杨华保,65届留了曾群安、林韵玲、陈寿如、魏恋花。

在此期间不仅教学基本上步入了正轨,科研活动也开展起来了。

四、1966-1976

    这是混战的10年,是被荒废的10年!在教学上不仅是停滞不前,可以说是在倒退。尚未来得及毕业的666768三届学生,在1971年送出去之后,采矿专业就没有学生了。虽然1975-1977年连年招收了工农兵学员,他们都是来大学的。绝大多数老师并不敢管学生,学生文化程度极端不一,有高中程度者聊聊无几,甚至有小学未毕业的,大多数学生在混日子,有爱学习者凤毛麟角。

1966年下半年至1968年下半年,在举国全盘否定高等教育、否定知识分子的思潮统治采矿连队;教学、科研、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本科招生、研究生培养、职称评聘、国际交流完全中止,采矿专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断层。

1967年上学期,群众革命组织之间进行武斗,采矿专业绝大部分师生(含66-70届学生)纷纷撤离学校,有的投靠亲友,有的寄居农家,还有的返回老家。校园内人去楼空,一片萧条景象。同年下学期,采矿66届学生业已完成五年制全部学业,因政治运动被推迟一年分配工作。

1968年上期,采矿6768届学生要求复课闹革命,采矿专业教师为他们补上了专业课的部分内容,而后该两届学生同时被分配工作。同年下学期,采矿专业部分教师于采矿6970届全体学生,自带行李乘卡车奔赴湖南桑植县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历时半年余,于19697月返校。

1969年下期,采矿专业教师分成两批,一批带采矿70届学生到桃林铅锌矿,另一批69届学生赴湘潭锰矿搞现场教学,在矿山边上课、边劳动、边实习、边做设计。其间,湘潭锰矿发生井下火灾,在事故中采矿692名学生不幸遇难。

1970年上期,采矿6970届学生在校学习中央文件,搞学生革命组织之间的大联合。同年9月,该两届学生同时分配工作,其中留校学生约7人,分别到校机械厂、粉冶厂劳动一年。全年采矿专业教师分成三批,各赴黄沙坪铅锌矿、桃林铅锌矿与湘潭锰矿,一边参加劳动,一边搞教改;还有教师参加校内的人防工程施工(后来该人防工程也成为采矿爆破和通风实验基地),或赴湖南攸县五七干校劳动。

1970年,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接受了冶金部委托,开展第一个援助国外的矿山安全科研项目——阿尔巴尼亚某矿岩自燃倾向性的研究,该项研究为中南矿冶学院后来形成硫化矿防灭火优势特色方向奠定了重要基础。

1971年,采矿专业部分教师参加全校组织的拉练(拉出去行军),自带行李与铁锅,徒步往返于长沙与平江之间,时达两个月。同年9月,采矿6970届留校学生进行了2次分配,其中仅2人分到采矿专业。

1972年~1976年,采矿专业恢复招生,招收各地推荐的工农兵学员,先后招进7579共五届学员。在否定课堂教学的大背景下,教学实行三结合:一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数学、外语等基础课教师下放到采矿连队;二是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师生到矿山上课、劳动、做设计;三是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结合,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

教师授课实行分段包干,单课独进,集中上课。由于工农兵学员进校时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小学、初中、高中),上专业课时只能多讲实际,少讲理论;采矿专业还派出数名教师辅导一年级新生的数学知识。

现场教学的基地有黄沙坪铅锌矿、桃林铅锌矿、凡口铅锌矿、狮子山铜矿、程潮铁矿、梅山铁矿、通城长石矿、衡东铅锌矿。

采矿专业曾为原冶金部等办过数期矿山厂矿场短训班,为矿山办过通风短训班,带领学员到当时冶金部的通风典范下垅钨矿参观实习。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原唐山矿业学院采矿专业的教师队伍严重受损,采矿专业派出两名教师前去支教,担任该校采矿毕业班的《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与《矿井通风》的授课,并指导学员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在“文革”十年中,职称评聘没有恢复。1967年,采矿专业教师中仅有一名建校元老为三级教授。十年中,采矿专业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较大:1970年原地质系探工专业撤销,调进采矿专业3人;1971年,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下马,调进采矿专业2人;同年,采矿6970届留校学生2次分配时,分到采矿专业各1人;1976年,照顾夫妻关系调进采矿专业1人;因照顾夫妻关系等原因调离采矿专业约10人;一名教授因病去世;1975年,矿山系几位教师到江西下垅钨矿开展一次成井爆破科研,由于矿井均为自然通风,那天由于存在多种不利原因,有三位教师不幸炮烟中毒身亡,这是历史以来矿山系最为严重的一起因科研发生的重大不幸事故。

“文革”期间各项工作没有走上正轨,课堂教学、研究生培养、职称评聘、论著撰写、国际交流均未恢复。这十年,教师虽然没有提升职称,没有增加工资,政治上还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仍为本专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无书可教,就设法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自发地开展一些科研、设计等。 

4拨乱返正期(1977-1984年)

1977年,采矿专业招收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教师除了为新生编制新教学计划、编写新教材等准备工作外,继续完成7879届工农学员的教学工作。

1979年,宋学义、叶镇杰、李一智被晋升为副教授,在此期间,宋学义和叶镇杰分别任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李一智老师1982年离开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到企业管理系工作。

1979年以来,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承担了冶金部的“采场通风参数计算方法的研究”、“独头巷道污风净化技术研究”、“静电除尘器研制”、“矿井通风网络电算分析研究”、“工作面测尘技术标准研究”、“高温采场通风排热技术研究”,以及多座矿山的“硫化矿矿石自燃倾向性研究”等科研项目,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逐渐步入正轨。当时吴超、林斌、陈殿民、李建雄等部分81届(新77级)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围绕上述科研课题做的毕业论文。

1980年,教研室叶镇杰等老师开始编写《矿山环境保护》教材,并在1981年开出了矿山环境保护课程,所用教材于1987年出版为《矿山环境工程》一书。也因此后来教研室的名字改为通风与环保教研室。

1981年,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开始招收“文革”后第一批矿山通风与防尘研究生,他们是:吴超(导师宋学义),硕士学位论文题目:高温采场通风参数的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胡汉华(导师叶镇杰),硕士论文题目:金属矿山独头巷道单扇混合式通风研究,毕业后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

这段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打倒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前会。由于文革流毒尚在肃清中,在极端混乱的状态中,不可能马上转入正轨。后期可以认为从,1979-1980年开始,恢复高考招进来的学生逐渐接触专业课了,教师们被压制多年的积极性,有了用武之地,在教学领域轰轰烈烈,科研、著书、写论文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一些全国统编的老教材外,专为工农兵学员编写了《采掘工程》(校内铅印),为外专业学员编写《采矿概论》(校内油印),为本专业编写了《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校内铅印)、《凿岩爆破》(校内铅印),还为各种短训班专门编写了教材(校内油印)。启动了水利输送实验室建设。

陶颂霖被推选充当《爆破工程》一书的主编,此书由我校及东北工学院、北京钢铁学院、新疆矿冶学院、江西矿业学院等会编;李一智等教师参编了东北工学院王英敏主编的《矿山通风与安全》教材。这些教材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后来获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

学术交流是很活跃的,除系举办了学术讨论会外,很多教师积极参加全国、省级或大型采矿企业召见的学术会议。

为了紧密地结合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的建设也有了较大的起色,已成规模的实验室有:通风实验室、通风巷道、爆破碉堡、振动出矿实验室、放矿实验室、充填实验室。 

3 771班同学与系老师在原图书馆前毕业合影 

4 772班同学与系老师在原图书馆前毕业合影 

5 步入正轨期(1984-1997年)

1984年,采矿系改名资源开发工程系,系主任由古德生教授担任,潘长良和张后苏教授等担任副系主任;1991年,潘长良教授任系主任,杨殿、吴爱祥和向南平担任副系主任。

1985年,宋学义、叶镇杰被晋升为教授,谢永铜、孟廷让被晋升为副教授。这一期间,矿山通风与环保教研室的教师和实验员有宋学义、叶镇杰、谢永铜、孟廷让、龙利中、魏恋花、张淑坤、杨华保、李茂楠、吴超、屠佳忠、任小华、王平龙、周勃、姚诚明、李孜军等。1985年,李茂楠和杨华保分别赴美国和西德做访问学者、1986年吴超赴瑞典做访问学者,屠佳忠1989年赴加拿大留学后离开教研室,1988年杨华保老师调动到广东工学院工作,王平龙后来调动到学校粉冶厂工作,周勃后来调动到北京科技大学工作,姚诚明做了几年实验员后离职。199112月,吴超讲师被学校破格拔尖为教授,使教研室有了青年学术带头人。

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为宋学义和叶镇杰,支部书记为谢永铜。1988年,叶镇杰和宋学义退休以后,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为孟廷让和吴超,1997年孟廷让退休后,吴超任教研室主任。

教学方面,教研室承担的课程主要有《矿山通风与安全》和《矿山环境保护》两门本科生课程。1990年后,还由吴超开出了《矿山火灾及防治》、《矿山安全系统工程》、《城市环境保护概论》选修课,由李茂楠和吴超开出《地下建筑工程通风与空调》选修课。宋学义为研究生开出《矿井空气动力学》、《相似理论和相似方法》,叶镇杰为研究生开出《矿山环境工程》,李茂楠和吴超为研究生开出《网络分析理论与技术》等。

这段时间教研室培养的硕士生有:屠佳忠、赵国彦、李济吾、任小华、李兴东、祝启坤、崔柏林、文彦、张良辉、贺百花、王海宁、张水平、胡文军、陈军良、李孜军、李建设、陈沅江、吴艳辉等。1995年,在波兰留学做矿井通风研究回国的刘雪峰博士到教研室做博士后(期间就职当年著名创智软件园副总经理,之后因车祸早逝);1996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做矿井火灾模拟研究的蒋军成博士来本学科做博士后,1997年被晋升为教授。

科研方面,先后在安徽、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省的有色金属矿山开展的一系列通风、防尘、防火、防爆等方面的研究,完成了“新桥刘铁矿矿石自燃倾向性研究”、“武山铜矿硫化矿石自燃倾向性鉴定研究”、“天马山高硫金矿床矿石自燃性和炸药自爆性研究”、“热水型高温采场通风参数的研究”、“提高独头巷道压入式通风风流作用长度的研究”、“路()面抑尘剂的研究”、“硫化矿石氧化自燃时间的研究”、“矿井火灾救灾调度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矿井受控循环通风的可行性研究”、“硐室型高温采场通风参数的研究”、“矿用扇风机选型研究及其专家系统咨询”、“矿井风流控制方案优化选择的研究”、“局部通风系统设计计算的灰色系统方法研究”、“露天矿汽车公路防尘的研究”、“新型矿用固土抑尘复合外渗剂及其应用的研究”、“露天矿汽车运输路面抑尘材料--无机盐、渣油和高倍吸水树脂的抑尘性能研究”、“独基掘进中受控循环通风方法研究与XSGJ除尘器研制”、“硫化矿岩自然氧化阻化剂研究”、“矿山路面与建筑工地新型化学抑尘材料”、“高温矿井及地下工程空调参数计算与仿真软件的研制”等项目。这些研究先后取得了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这一期间编写了《矿山火灾及防治》(宋学义)、《Mine Ventilaiton Network Analysis》(吴超)、《矿山安全系统工程基础》(吴超, 孟廷让,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高硫矿井内因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吴超, 孟廷让,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等教材和专著,参编了《冶金百科全书(矿山安全卷)》、《采矿手册(矿山安全卷)》等。

实验建设方面,研制了DF1500风洞、硫化矿石自燃性测定系列装置,更新了测尘和除尘系列装备。

学术交流方面,先后与美国、瑞典、西德的十多所高校的同行建立了联系。1984年,宋学义兼任湖南省金属学会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6年以后由吴超兼任湖南省金属学会安全与环保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宋学义、叶镇杰、谢永铜、孟廷让等还在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专业委员会等兼任委员。

这一时期,矿山安全学科除了通风与环保教研室以外,系里的凿岩爆破教研室、岩石力学教研室、采矿方法教研室、新工艺研究室等的很多科研项目及其成果都是矿山安全领域密切相关的。在研究生教学和学术队伍建设方面,更是不断得到扩大。特别是,1995年古德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中南大学矿山安全学科的发展及其地位提升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5  1988年,教研室研究生李济吾毕业答辩后在采矿楼前面留影 

6  1988年,通风教研室杨华保老师从西德访学回校时与教研室老师和系领导一起在采矿楼前合影 

7  1990年,教研室研究生毕业答辩后在采矿楼前面留影 

8  1996年,教研室老师与来访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矿山通风专家Y J WANG教授在采矿楼前合影 

9  1998年,湖南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与环保专业委员会部分委员在采矿楼前合影 

6 快速发展期(1998-2018

1998年以后,是中南大学矿山安全学科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是1998年获得了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因此有了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刘宝琛(时任长沙矿冶研究院副院长,一直在中南大学采矿工程学科兼职教授)、陈寿如、李夕兵成为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在那时全国高校开始进入大合并和扩大招生规模及新校区建设时期,2000年三校合并成立中南大学。2001年采矿工程专业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更是为采矿工程学科和矿山安全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并使之进入学科建设的高潮期,2001年还受科技部委托开办课首届国际采矿培训班,并连续举行三届。2002年成立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李夕兵任院长,吴超、曹平、罗周全任副院长,曲萍任书记,陈建宏任副书记;2003年,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申报成功,并当年开始招生;2003年,申请获批国家安全评价一级资质,13名教师考试获安全评价师;2003年,采矿楼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装修,使这栋1956年竣工的历史建筑焕然一新;2004年,安全学科成为教育部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吴超为教指委委员和学科建设分委会副主任;2004年,获得深部矿产资源开发与灾害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05年,获得国家金属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2006年,安全学科成为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协作组副组长单位,吴超兼任副组长;2006年,安全技术及工程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6年,教育部矿业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落户学院,古德生院士任主任委员,周科平兼任秘书长;2007年,矿业工程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古德生院士被推荐为矿业工程专业认证分委会主任,采矿工程专业通过首批工程专业认证;2007年,学院获得安全生产培训国家一级资质单位,吴超兼任培训中心主任,9名教师参加培训获得培训师资质;2007年,学科举办了首届全国安全学科建设研讨会,安全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吴超为项目负责人;2009年,《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吴超为课程负责人;2011年,学科获得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安全科学与工程获得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安全科学与工程成为湖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南大学安全学科排名全国第三,矿业学科排名第二;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大学安全学科排名全国进入A-类学科,矿业学科进入A+类学科。

在矿业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建设推动下,矿山安全学科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矿山安全学科的发展也极大地增加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实力和地位。

在金属矿山环境安全控制方面。完成了《冬瓜山高温高硫矿床矿石自燃性及防火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攻关专题项目、部委基金和企业合作项目28项。在矿山安全系统工程学、矿井通风优化理论、粉尘控制理论与技术等开展了许多创新性基础研究;对国内外十多座矿山的硫化矿石自燃倾向性、炸药自爆性、高硫矿石发火周期及综合防灭火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对多种型式采场的排烟、排尘、排热、排除柴油机废气需风量、粉尘测试标准等进行了大量试验,所得成果被有关设计手册和国家标准所采纳;改进了已有的通风网路解算和优化方法,开发了矿井环境系统污染模拟软件包,建立了矿井环境系统分析和模拟这一新学科;开发了系列新型化学抑尘剂及其应用技术,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了含硫矿石自燃倾向性鉴定与检测预报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出版了《化学抑尘》、《微颗粒黏附与清除》、《高硫矿井内因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深井热害控制理论与技术》等特色专著。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环境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13部。

在矿山岩土灾害控制理论与技术方面,在岩土动力学、破岩理论与技术和工程灾害方面。承担了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委重大科研项目27项。在岩石及岩体结构在载荷下的动力响应、岩溶发育区安全处理技术、爆炸载荷下的岩体动力防护、高应力脆性岩石的动态失稳准则及防护及大型岩体结构在动力载荷下滑移与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在岩石爆破技术与破碎机理、爆破作业安全、爆破器材检测、爆破地震对建筑物和露天边坡的危害控制、高温复杂环境下控制爆破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

在金属矿山空区探测与处理、隐患资源的安全回收、深部岩爆机理与防治、爆破振动与控制、多相多场耦合作用机理、高温防护与水灾害防治等获得多项关键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afety ScienceStructural Safety等国际杂志上,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金属矿山安全预警与仿真模拟、地下矿人员安全疏散仿真模拟及应急处置、紧急疏散中行人的行为特征仿真模拟、应急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研究成果显著。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并取得了10多项省部级奖励,开发出金属矿安全预警系统、矿井人员跟踪定位系统、矿山生产远程监控系统等软件和国家985实验室建设平台。在矿岩中应力传输效应与能量耗散规律、高应力脆性岩石动态失稳与防护、爆破振动危害与控制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承担了深部多相多场耦合作用及其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治等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380269.html

上一篇:工科理科化都是被迫的!
下一篇:春到校园
收藏 IP: 42.48.113.*| 热度|

11 郑永军 叶建军 宁利中 吴斌 籍利平 葛及 史晓雷 李陶 王安良 王秉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