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工作十大法则(一):安全人性法则
作者:吴超
所谓安全人性,是人们自身在安全方面所具有人性,是埋藏于灵魂深处的原始秉性或本质。开展安全工作需要懂人性和因势利导人性,违背安全人性的安全工作是不可持续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人的问题,最根源的问题是人性。人性引领其观念,观念引领其心理,心理引领其行为。安全事故预防,需要遵循安全人性规律。以下是人在安全上表现出来的主要人性规律,我们开展各种安全工作,需要尊重或遵循这些规律,本文简称为安全人性法则。
1.本能害怕伤害和避险规律。人有一种最基本的本能,就是不愿意被伤害和驱乐避苦。安全人性回避原理即是人们具有喜爱安全、回避危险的本能。
2.追求安全生存优越规律。人的安全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当较低层次的安全需求被满足之后,其上一级安全需求将转化为强势需要。当人缺衣少穿时,食品安全和衣着安全就很少考虑或无从顾及。
3.安全人性平衡规律。在安全方面,人性有时是积极的或正面的、有时是消极的或负面的。正面的安全人性可促进安全责任心、安全价值等;消极的安全人性可催生好胜心、惰性、疲劳、随意性、一时冲动、感情用事等。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积极和消极的安全人性。
4.从人数上分析,安全人性分为个体安全人性、群体安全人性和同类型安全人性等。几种类型的安全人性是不一样的,而且随着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出很大的不同,群体中经常是几种安全人性交融在一起。不同类型的安全人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相互转化。
5.安全人性塑造双轨原理。安全人性的塑造和变化是双轨运行的,一条是先天遗传,一条是后天培养。即在对安全人性进行研究和改变时,要坚持先天和后天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6.安全人性的多面性和多样性规律。人不仅可以是双面人,而且可以是多面人。不同时间、空间、环境、压力、氛围、刺激等表现出来的安全人性经常变化和波动,有时可能判若两人。千人千面,每个人的形态、智力、生理、心理等均有差异。当人平心静气说事时,很多事故的确都是可以避免的。但人的安全心理和生理不断变化和不稳定,实际上还是出了事故。
7.安全人性与利益的对立统一规律。安全需要时时刻刻与利益作斗争,包括与自己作斗争。安全与投入(包括时间投入等)的权衡、安全与冒险的选择等,都是模糊问题,但都需要抉择。当下与先进安全文化格格不入的腐朽利益文化还藏在不少人的心里,钱迷心窍、铤而走险、见利忘义、要钱不要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为财死、鸟为死亡等,还有人在。
8.安全人性淡忘规律。记忆深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退,人经常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没有经受巨大的伤害,是很难刻骨铭心的。一旦失去警钟长鸣,没有不断提醒,就会忘记教训。但人又非常讨厌重复性的东西,包括重复性的安全教育等。
9.当下为安而逸的人性规律。居安思危是高人的谋略,毕竟只有少数人拥有。大多数普通人对安全经常还是活在当下,没有想那么多,当下安全就很少想到危险,更不会去琢磨那些意想不到的危险和不确定的安全风险。
10.安全人性教训强度递增规律。很多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不愿意把别人的灾难假想到自己的身上。安全教训对自身的影响强度通常是:别人的事件 < 别人的教训 < 别人的惨痛教训 < 自己的教训 < 自己的惨痛教训 <等等。
11.忽视小概率事故的人性规律。由此也滋生了冒险心理、侥幸心理、小事一桩、小无过错、我行我素等引领下的不安全行为,并导致大事故发生。
12.安全感性先于安全理性的规律。大多数人有理性思维一般都是在冷静之下的活动,许多人遇事和遇到危险更多的是凭感性,如表现为:凭直觉判断危险、凭表象感知危险、凭肉眼看得到的分析风险等,因而就有不见棺材不掉泪一说。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危险认知也是不一致的,因而就有艺高人胆大的说法。
更多的相关内容阅读,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吴超,贾楠. 安全人性学内涵及基础原理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 16(6): 153-158.
周欢,吴超. 安全人性学的基础原理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 24(5):3-8.
李美婷,吴超:安全人性学的方法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3):3-8.
许洁, 吴超. 安全人性学的学科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5, 25(8):10-1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