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安全学术40年漫记——前言 精选

已有 3588 次阅读 2022-8-10 14:57 |个人分类:科研杂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安全学术40年漫记——前言

近日花了些功夫,将自己在新浪网和科学网博客从20075月以来发的1000多篇博文中选出200多篇汇集成册,约40万字,并起了个名字《安全学术40年漫记》。不管这个集子出版与否,能够把这些博文梳理成册,自己感觉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以下是集子的前言:

我这辈子出版了很多书,但所有书的撰写时间都没有像这部书如此长久。这是一部我业余写了15年和记录了自己40年安全学术经验与感悟的书。这部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夹杂着自己多年安全教学和科研生涯的变迁过程与个人情怀,但从本质上看,这书还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安全学术著作。另外,从时间跨度上读者也可感知到其内容的厚重。由于本书是作者的博文选集,在写本书的前言时,就从作者开博客这事说起吧。

人的一辈子用于工作的时间只有数十年之久,能够坚持业余15年做一件事的肯定不多,这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当然,作者写的博文大多是自己专业有关的,这也是能坚持这么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写博和搞专业两不误,也不至于耽误太多的业余时间。

说实的,人生总要有点兴趣爱好,工作再忙也需要安排一些闲暇时间放任自己和做点有兴趣小事。即使是大明星、大老板等们,他们日理万机,能呼风唤雨,时间非常宝贵,也需要去度假休闲,偶尔也要过过常人的小日子;像普通老百姓,除谋生之外,也要看看电视、打打扑克、搓搓麻将、喝喝小酒等。像俺这类高校专业教师,除了教书、带学生和做点项目之外,也需要有点别的。俺不善于打牌搓麻将等,怎办?俺业余写博文也算是一种另类选择。

俺开博的起因是:2007年春季,在一次坐火车出差的路上,偶然看到一张报纸介绍某知名作家开博的经历,那时开博还是一件新鲜事物。正好那时我想写篇纪念自己高考30周年的回忆文章发表,出差回家后,出于好奇就在新浪网博客栏目注了册http://blog.sina.com.cn/safetyculture,并从那时开始,慢慢养成了写博文的习惯。

在新浪网开博的时间是2007513日,那时候俺想起自己的写作能力实在太低了,可能结合一下自己的安全专业发表些东西还比较合适,而且安全很需要借助科普和媒体,因而作者把主题确定为安全文化点滴,也为自己起了个Safeman50的名字,即50后的安全男,与自己的年龄和专业也相匹配。

之后,在给自己起昵称时,又想到50后,正好俺是50年代出生和那年步入50岁,因此就用After50命名。对After50我自己还有个解释,把After5个字母拆开来,在26个字母中,A1F6T20E5R181+6+20+5+18=50加起来正好50,这也是那时发现的。

到了2011年初,听朋友说有个科学网很热闹的,大都是高校的老师们在那里说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新浪网博客的确很少有写理工科博文的,文章的访客也很少,因此我也转到了科学网。从2011126日起,俺有了在科学网的博客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2981,同时也喜欢上科学网的主题,因而从那时一直坚持到今天。

15年的业余写博文经历,对于我这辈子不管在时间上还是内容上,都是值得一提和需要纪念的。从2007513日开博,到2016929日停止更新,我在新浪网博客发了972篇博文;从2011126日至今在科学网博客发了650篇博文。

多年的写博也使自己有了深刻的感悟,我总结成这么几句话:写博能让人学会思考,能让人学会学习,能让人学会分析,能让人学会评价,能让人学会选题,能让人学会写作,能让人学会自信,能让人学会自省,能让人学会生活,能让人了解自己,能让人横向交流,能让人有业余兴趣,能让人学会展示自我,能让人学会快速敲字,能让人成为杂家,能让人出名,等等;写博也能让人染上网瘾,能让人虚度时光,能让人自以为是,能让人不思进取,能让人自娱自乐,能让人不务正业,等等。因此写博还要学会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最实际的还有一条,就是写博能够留下一大堆文字。而我这15年留下的这堆文字,正好为自己出版这部博文集在客观上积累了上好的素材。

我主观上想出版这部博文集的原因是:我在高校工作了40年,其中任教授31年,退休了多少还是有一些东西可以与同辈同行和后辈同行分享的,同时也觉得还得为自己退休好好纪念一下。因此,除了专门请公司为自己拍一个科研总结视频之外,另外是请两位学生为我在校园里拍了一组纪念照。但这些只是让自己看看而已,而让别人能看到的和最想做的一件事是:在我15年业余写博发表的文章中,出版一部博文选集,以便把自己40年的学术经验和感悟等,能与同行和后来者有个全面的交流,这才是更值得去做的和更有意义的。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还难。这么多文章需要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加工,工作量也不小。幸好这些年自己的WORD功夫还行,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书稿终于出来了。

本书的编写的定位还是以学术著作的格调为主,文风仍保持口语化的博文通俗语调,书的内容尽量不纳入过去发表的那些学术论文和出版的专著教材中的内容。书的主体内容全部从博文中选择,本书纲目设计分:安全教学和人才培养心得体会、安全研究与创新随思、安全理论与学说构建典例、安全学科专业建设管见、科研感悟杂说、学术观点与争鸣漫谈和我与中南大学的印象故事7部分,内容尽量能够概括自己在中南大学安全学科专业40年的安全学术经验与感悟,也纳入一点自己多年学术生涯的变迁过程与个性情怀。由于许多博文内容具有时间性,一些新思想新学说等的提出也是需要有时间坐标的,因此每篇博文均标注了撰写发表的时间。作者工作的40年,也是中国经历重大历史转变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改革开放40年,与此同时中国高等学校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和发展,因此本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窥见出作者所经历那段时代的中国高校一斑。

本书的标题也是经过多次修改后才确定的,自己的工龄正好有40年,自己一直是从事安全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学术”一般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本书所选博文都是一些自己的研究成果、经验、心得、观点和事例等,综上,本书定名为:安全学术40年漫记。

对于俺来说,15年业余写博文的确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如果用于去做项目挣钱,也是很可观的。但人生就是这样,选择兴趣就不管那么多了。在高校工作基本收入还是能够保证衣食无忧的,挣钱多了好像也不知道能做什么。现在能够出版这部博文选集,也不枉过去在博文写作上花费的大量时间。

记得2012年国内曾经流行过“中国梦”一词,很多人都跟着抒发“……梦”;当时还流行一首“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引发许多诗词爱好者的赋诗梦。那年我也套用了几句,写下了下面的打油诗,以表达自己编书写书的目的和动力,尽管有些夸张。

我有一痴梦,不受环境困,遐思无止境,勤奋业才精。

我有一痴梦,编织安全论,给吾三千日,幻想会成真。

我有一痴梦,退休不郁闷,完成安科书,补给众生读。

我有一痴梦,足以慰余生,安全学若成,护佑天下人。

当人到了一定年龄,身体就会退化,工作也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持续下去,这是自然规律。为了自勉,作者在2017年元旦前夕写了下面这首打油诗,以鼓励自己不断努力。

任岁月如梭,吾童心未泯;管时光飞逝,然我行有数。

迈甲子新年,喜脑筋还灵;庆身心无碍;藏初心未改。

问何因不舍,乃乐业驱使;有趣事相随,惟此物享受。

老当难益壮,果出终将伴;顺其自然长,余生更舒坦。

不过,人还是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的,这两年自己的确感觉身体远不如从前。在编辑自己过去撰写的这些博文时,我又一次被自己过去写的一些东西感动了,对于我这个文学素养极差的工科男来说,心里还是为自己过去居然也能写出这么些文字来而感到自豪的!因为现在自己绝对没有十年前后的那种激情和精力来写出这些东西了。哈哈,能感动自己的文字才能感动别人,我希望本书能够得到一些读者的共鸣。

其实,从我多年接触的大量学术界同行(前辈、同辈和后辈)中清楚的知道,许多人的学术智慧比我高很多,经历也比我丰富,他们有更多更好的故事可以讲述。如果他们也能像我一样坚持15年业余写博文,那汇成的博文集一定是比我高深和精彩多了。我能出版此书而他们没有,其优势在于我有前15年的博文积累素材,而不在于我的智慧高到哪里去。另方面,人无完人,许多伟人们的一辈子也都有功有过,何况俺这种凡人,俺这辈子也自然走过不少弯路和有过不少错误。还有,作者由于中学阶段处于“文革”期间,那时候语文、历史、哲学等基本没有学习,到了大学阶段仅恶补了理工科的一些知识,文科知识一直是终生的缺陷。最后是人到了65岁,眼睛都有些昏花了,写作障碍增多了。综上,本书肯定有许多不足和错误之处,特在此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又及:近几个月来,新浪博客栏目一直处于系统维护状态“系统维护中,博文仅作者可见。登陆后可查看本人文章。”俺从20075月至20169月在新浪网发的博文就只能自己看了,这也是俺编辑了这个集子的原因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350686.html

上一篇:长沙洋湖3期真有点大片的感觉
下一篇:开始进入摄影业余水平
收藏 IP: 42.48.113.*| 热度|

6 晏成和 王秉 贾玉玺 程少堂 王成玉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