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国内《安全系统工程》教材存在问题的原因与建议

已有 1732 次阅读 2022-1-27 11:34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国内《安全系统工程》教材存在问题的原因与建议

 

本文摘录自:吴超. 国内《安全系统工程》教材的评述与展望[J]. 安全,2022, 43(1): 36-40.

 

国内已有《安全系统工程》教材编写及其内容存在一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

1)国外早期创立的知识先入为主,国内后来者习惯传承这些知识。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翻译和引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和系统安全工程,对国内安全系统工程教材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翻译和引用的内容主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的文献资料,当时美国等国家介绍的基本都是系统安全分析及其在工程中的运用,简称为系统安全工程,其实质内容是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在之后数十年中,美国创立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也慢慢地发展成为真正意义的系统安全工程,如莱文森著的《基于系统思维构筑安全系统》。由于当年时代背景和理解程度的限制,在较早编写出版的中文安全系统工程类书籍中,将国外系统安全分析及其应用翻译为安全系统工程,也是可以的。但后来的许多安全系统工程教材编者在未做深入专门研究和更新国外安全系统工程发展新成果的情况下,就不断地将翻译的国外早期资料连续翻版,久而久之在国内安全界就形成一个定式,安全系统工程内容就等于安全分析、安全评价和安全决策这些内容,然而上述内容是非常有限的。

2)数十年来,安全系统工程尽管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但其基础研究和创新仍然停滞不前,没有较大的发展或突破。国内大多数安全研究和应用者多年来习惯于照搬引用国外的方法,尽管在实践上做了大量推广工作,但不善于或不愿意潜心开展安全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如果一个教材编者自己没有开展安全系统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和研究成果积累,只有应用实践经验,就从事安全系统工程教材的编写,编写出来的新教材也只能是一些原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至多改进补充一些应用层面的内容。

20多年来,《安全系统工程》是中国高等教育安全类专业的必修课。仅安全工程一个专业,现在全国就有一两百所高校开办该专业,每年招生规模多达1万名左右,这么庞大的队伍如果所学的安全系统工程知识存在较大局限,其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应该重视安全系统工程教材的改善和发展。如何改变上述局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变重实践重应用轻基础研究的思维范式,重视安全系统工程基础理论的研究,丰富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成果。其实,过去国外发明的许多安全分析方法现在看来都很简单,一般的安全研究生都有可能建立,但为什么这些方法大都是国外发明的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国内学者过去缺乏安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安全理论的创新意识不强所致。安全系统工程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安全系统工程的新问题层出不穷,这给安全系统工程基础研究带来很多新课题。

2)吸纳和引用国内外安全系统工程领域的最新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将比较成熟和有科学性、通用性、基础性的安全系统工程理论编入新教材之中。国外安全系统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而且国外的安全学者一直在不断研究,在Safety Science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等国际期刊经常有安全系统工程理论的新成果发表;近10多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安全学者看到安全系统工程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并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也积累了许多安全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成果。上述内容都是可以纳入到安全系统工程新教材之中的。

3)一般来说,系统科学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学科基础和根基,系统科学已经发展了近百年,其中很多系统科学理论都非常成熟并值得引用到安全系统工程之中,我们不仅要引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内容到安全系统工程之中,而且要善于从系统工程的母体及时汲取新的营养成分到安全系统工程之中。因此,安全系统工程教材的作者需要有较高系统科学的素养和系统工程知识水平。

4)从系统科学的视角讲,安全系统是系统中的一种功能特性,依附于整个系统,需要得到系统各组分和要素的协同、互促与支持,才能实现系统安全的目标。安全系统对系统的依存性决定安全系统不可能成为一个孤立或完全独立的系统,安全系统工程必须超出安全和安全系统范畴。

5)安全系统工程也是一门交叉综合学科,除积极吸纳“它学科”的适用知识之外,还要创生安全系统工程“自学科”知识,久而久之安全系统工程才能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系统工程学科分支或安全科学自身的重要分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322919.html

上一篇:国内《安全系统工程》教材评述
下一篇:乌云之下的冬日湘江一撇
收藏 IP: 110.52.211.*| 热度|

2 刘建兴 罗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