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超/(2018-06-04,STIPC of CSU)
【提要】2012年,我们就提出了“安全多样性原理”(见吴超, 杨冕. 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 22(11): 3-10.),但迄今安全界的许多人虽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运用它,还却很少人能有意识的理解它和运用它。安全多样性原理有利于正确认识安全问题复杂性的本质,有利于客观地对待各种各样的人和物的安全,有利于制订更加符合实际的安全法律法规和规定,有利于深入开展研究安全系统非线性问题,等等。同时也是为上述安全问题的解决奠定理论基础。
安全问题其实都是系统问题,只是系统大小不一而已。通常小系统比较直观,就不被当作系统来对待。由于安全系统的群体、个体、要素均具有多样性,系统各要素彼此关联,系统的结构、层次和模块复杂多变,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和随时不断演变,不同着眼点和不同视角对系统的体系、功能、目的等看法不一,等等,上述特征使安全具有多样性。更具体的原因表现如下:
1.安全人体多样性
人是安全系统中最活跃的,也是最重要的主体因素,在安全人体多样性中考虑的是人生理心理特征的多样性。人心理上的多样性主要指人和人之间智力、知识水平、能力的差距和世界观、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的差异。人生理上的多样性主要指生理参数和生理特点的差异。例如:不同的地理区域、国家、民族、年龄人体的测量参数和人体的解剖学特征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安全人体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个体之间,也体现在同一个个体的不同生命阶段中。每个人在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五个阶段中人体参数和生理心理特点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心理特点可能在同一时间段频繁变化。
2.安全社会多样性
单纯的技术设备进步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员工的态度影响操作的安全性,而员工的态度与组织的安全文化和制度息息相关。文化和制度是一个组织对外适应和对内整合的机制。一个组织具有良好文化和制度,管理者和员工都能很好地融入进去,将会产生更强的组织承诺,运行更有效率,也会有更好的效益。安全社会多样性体现在大到不同的地域、国家,小到不同的地区、社区的安全文化、安全制度、安全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当今社会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由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转变,标志着从一元性向多样性的过渡。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安全也带有明显的社会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回避三个维度有显著差异。安全制度和安全生产力水平受社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最根本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势必造成经济效益大于安全效益,安全制度就不会完善、制度落实不能到位、安全生产力低下。因此不同国家、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参差不齐也会使安全制度和安全生产力具有多样性。
3.安全过程和结果多样性
相同的系统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出多样性。安全系统的过程具有确定性和非确定性,其产生的随机可以是两种。第一种,约束系统演化过程的规则是确定的,其演化方向和演化结果也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系统最终的演化方向或结果是随机的、不确定的,既确定性随机。第二种,因为安全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可能约束系统演化的规则也是不确定的,进而系统演化的方向和结果也不确定,既不确定性随机。此外,安全系统还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随机作用而产生随机行为,因为安全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它和客体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是不断交换的,如果外部环境的能量流、物质流因为随机性涌入安全系统内部,就可能使安全系统产生随机的行为。
4.安全系统内部变化呈现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主要是系统内因受到外部的影响而变化所引起的。例如每个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和生活方式影响身体器官病变,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表现出系统变化的多样性。安全系统是由人、机、环三个子系统组成,因为各个子系统以及子系统内的构成因素发生变化时系统一会出现变化。对人这个子系统来说,人的心理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是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随机影响产生波动,情绪的波往往通过人的行为变现出来,心理上较大的刺激也许会导致偏激行为的发生。对于机器这个子系统来说,随着生产活动的进行和外界环境对机器的作用,机器可能会发生老化、生锈、失控,机器的故障状态往往导致事故的发生,这时安全系统就发生了由安全到事故质的变化。对于环境子系统(指系统内部的环境)来说,它与系统的外部环境往往是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的,因为它更容易随外界系统的变化而变化。系统内部环境的变化对人和机器子系统带来的影响程度更甚于外界环境带来的影响。
5.安全表现形式多样性
表现形式多样性,主要指外表形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所引起,而系统构成的要素和子系统是相同的。安全系统的初始状态为系统中安全因素处于熵、自由度、无序度最大的无组织、无结构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人、机、环境3部分的混乱状态:即安全系统中人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教育程度低下、安全管理薄弱等趋于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两者相互作用潜在的危险性都暴露无遗;安全防护缺乏;环境对人的不利影响和人对环境的破坏都非常严重等。因为安全系统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这个属性决定安全系统是不断远离原始态的,所以安全系统处于不断改善的过程之中,既安全系统是动态的,因此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安全系统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6.安全结构多样性
这种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系统内部的要素相同而结构不同所引起的。也就是说,即使两个安全系统的组成元素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因为元素之间的结构不同,两个安全系统表现出来的功能、表现形式完全不同,既差异性或多样性。例如,两个同样的安全系统,就因为构成因素的关系与结构发生了改变,其表现就可能是安全和事故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状态。安全系统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其结构性即安全因素和层级的有机结合也具有复杂性。组成子系统的元素之间,由元素组成的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与结构都很是多种多样的,这种结构上的多样性就会导致安全系统的多样性。
7.安全目标功能多样性
由于安全系统要实现不同的目标或功能因而在系统结构和构成因素方面体现出的多样性。系统功能或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结构的多样性和构成因素的多样性。一方面,系统往往需要通过结构的变化,为了实现不同的功能;另一方面,安全系统要实现多种多样的功能,仅仅通过结构的变换是不行的,系统功能上的不同性质有时来源于不同性质的构成成分。
8.安全子系统多样性
安全系统是由多层次的下级子系统根据其安全功能有机结合而成的。安全子系统多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不同的安全系统往往具有不尽相同安全目标或安全功能,系统的功能是来源于构成系统的子系统具有的或子系统之间组合产生的新功能,因此功能或目标不同的安全系统往往具有不同的子系统。
9.安全视角多样性
安全系统多样性还体现在多维视角上。因为安全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安全系统具有多级层次,我们考量或评价一个安全系统时往往考虑的只是系统中的被评价维度有关的子系统,因此从多维视角考察一个系统时,就可以体现出系统的多样性。
10.安全物质多样性
安全物质指的物质是与人的安全健康有关的物质,这些物质状态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状、大小,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或是混合体,安全物质大都是肉眼可见的,但也包括人的裸眼不可见的物质。安全物质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设备、作业环境、安全防护用品等。安全物质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不同安全系统间物料、设备、作业环境存在着差异性;同一个系统使用一种以上的物料、设备;在同一系统的同一生产流程中,物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甚至会影响到作业环境使作业环境也发生变化。
1. 安全多样性原理的定义
安全多样性可以定义为在自然灾害、灾难事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安全问题表现形式复杂性的统称。不同形式的安全问题能产生不同的后果,其结果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安全多样性原理是以安全科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以构成安全问题的人、物以及人与物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解决人们社会生产生活中安全问题,并实现预定安全目标的基本规律。安全多样性原理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故其正确性为实验所检验与确定,从科学的原理出发,进而可以进一步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2.安全多样性原理研究意义
研究安全多样性原理,还可以丰富安全科学理论体系,完善安全的内涵。近年来国家对安全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从事安全科学方面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在实践中很多用现有安全理论难以解释的安全问题。这说明随着安全科学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和大安全理论体系的确立,以前针对安全生产所建立的有关安全科学原理,己经远远不能满足用于描述、演绎、归纳和解决当今诸多安全问题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丰富安全科学理论体系,完善安全的内涵,更加科学的认识和解决安全问题。
研究安全多样性原理,可以为解决多种多样的安全问题提供途径。安全多样性原理,揭示各种灾害和事故的现象以及发生过程多样性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灾害和事故的规律性,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预防和控制各种灾害和事故开辟了新的的途径。
根据安全多样性原理可分成:安全人体多样性原理、安全物质多样性原理、安全社会多样性原理和安全系统多样性原理。
1.安全人体多样性原理
从人的生存和生活来看,人的本性表现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所谓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交往、精神等方面的特征,它是人的独特活动方式、组织结构、精神特质的统一。大多数学者也认为安全人具有二重属性。所谓安全人的二重属性,应当是指人在安全方面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而不是安全人的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所以,安全人应当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而不是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安全人体是二重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安全人体存在方式的多样性。研究安全人体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把人当作“生物人”、“经纪人”等自然人,更要看作“社会人”,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把人看作是一种自尊自爱、有感情、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基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安全存在形式的视角划分,可将安全人体在社会上某一时间段的存在方式划分为以下几类:①安全人体的自然性存在;②安全人体的意识性存在;③安全人体的实践性存在;④安全人体的社会性存在;⑤安全人体的文化性存在;⑥安全人体的自我性存在;⑦安全人体的历史性存在。
客观世界中安全人体存在形式的多样性是安全人体多样性原理的来源和依据。也就是说,安全人体是一个处于多样性存在方式的复杂矛盾体。应当从安全人体存在方式的多重意义去理解安全人体多样性,把安全人体放置到存在方式的综合坐标中去揭示其丰富而生动的本质特征,这不失为研究安全人体多样性的新思路。
2. 安全物质多样性原理
安全物质,可能是安全的保障条件,也可能是危害的根源。能够保障或危害人的物质存在的领域很广泛,形式也很复杂,甚至可以说它散布在人类身心之外的所有客观事情之中。
从哲学角度出发,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物质的。因此,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灵魂思想贯彻在安全科学中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物质的多样性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在安全科学层面讲的“安全物质”也是多样性存在的,既有安全物质的存在,也有危险物质的存在。安全物质一方面可能是安全的保障条件,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危害产生的根源。在重大危害设施内的一项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的、突发性的事故,如严重泄漏、火灾或爆炸,其中涉及防泄漏防火防爆的多装装置,还涉及到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也就是说,安全物质多样性原理在思想上指导人们认识到危险物质多样性的存在,及时采取措施排除隐患,维持安全保障物质的正常运行。
3. 安全社会多样性原理
安全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安全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系统能够保持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把妨碍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狭义的安全社会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把安全社会等同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其重要前提是假定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如果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会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另一种理解是在划分社会子系统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所谓安全社会主要是相对于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而言的,是出经济子系统与政治子系统之外的其他社会领域的安全。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摩擦、冲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给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巨大隐患。安全社会多样性呈现复杂的过程,所带来的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总体上看,社会危机(如城乡贫困问题、失业问题、农民工问题、缺乏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教育危机等)、经济危机(尤其是金融危机)、环境危机是最受关注的三类社会安全问题。因此,上述三大类问题是安全社会多样性原理所研究的实质和主要内涵。
4. 安全系统多样性原理
安全系统的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如由安全工程、卫生工程技术、安全管理、人机工程等组成,这就体现出了安全系统多样性原理。因为与安全有关的因素纷繁交错,所以安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由于安全系统中各因素之间,以及因素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多数有一定的灰度,所以安全系统是灰色系统。依据安全问题所涉及范围大小不同,安全系统大小之差可能很悬殊。考虑安全问题的系统范围,肯定不只是有机、物两方面因素,必须把人、机、环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进去,包括了安全问题的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两个方面。三方面因素彼此相互联系形成复杂的人机安全系统、机环安全系统、人环安全系统、以及人机环的安全系统。因此,将多样性原理应用于安全系统之上,才会赋予安全系统多样性原理的生命力。
以上4条安全多样性原理的核心原理分别在不同层面上涵盖了安全多样性原理的研究内容,前两个原理是基础,安全社会多样性原理是综合,安全系统多样性原理是升华。
参考文献:
吴超, 杨冕. 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 22(11): 3-10.
张一行, 吴超. 安全多样性原理研究及其应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 24(4), 10-2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