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最后几天,一股实力派跨年寒潮上线,并有十足的诚意冻哭你,还打算一口气从今年冻到明年。中国天气网推出全国冻哭预警地图,提醒大家未来三天(28-30日),全国8成以上区域气温将创新低,伴随北方大风和南方雨雪寒冷加倍,快看看你哪天会被冻哭。
http://www.iyaxin.com/content/201812/28/c290796.html
自从1850年上一个小冰期结束以来,人类已经度过了相对温暖的1个多世纪。近日,太阳黑子出奇地安静,预计到2020年,太阳将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超级安静模式",太阳黑子活动将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日前,美国宇航局发出警告,漫长的寒冷“冬季”即将在几个月内袭击大气层表面,并带来创纪录的低温。一位科学家警告,太阳黑子的活动下降的如此之大,以至于创纪录的低温很快就会出现。美国宇航局兰利研究中心的Martin Mlynczak也表示:“我们看到了一种降温的趋势。”
http://tech.ifeng.com/a/20181118/45227348_0.shtml
太阳上已经连续多日无黑子
而太阳黑子进入冬眠期,被看作是"小冰期"到来的标志之一。如今的太阳黑子已经停止出现接近30天了,在太阳黑子长达11年的活动期内,会出现高峰期和低谷期,如今的太阳正在低谷期,也就意味这寒流即将来袭了,太阳活动次数的减少会对地球的气候造成很大的影响,处于低谷期的太阳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出现长时间没有太阳黑子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
如今的太阳活动期预计会在2020年结束,时间距离越近,这种无活动的时间就会持续越长,上一次的出现甚至出现了蒙德极小期,当然这是在很早以前,不过那次的时间却是持续了70年,而那段时间小冰河时期正好出现,很多人都认为这很可能是太阳低活动造成的。
太空总署(NASA)发现,太阳表面再度出现了“无黑子”现象(又称白太阳),今年的已经屡次出现了,因此科学界担忧,太阳表面活动正进入“极小期”,届时恐导致地球的“小冰河期”(LittleIceAge),提前于2019年底前就会发生。
天文学家从1755年起,就开始记录太阳黑子的情形,发现黑子的活动性是有周期性,大约每11年为一周期,不过每一个周期都有些不一样,目前已是第24个活动周期。虽有部分科学家质疑太阳黑子活动和地球气温之间的关联性,但近年来已有多种理论指称,太阳黑子活动的强弱,会对地球气温、磁场与大气等造成明显的影响。
根据记录指出,最长的太阳活动“极小期”是发生在1645年到1715年间,持续长达70年(学界称之为“蒙德极小期”)。当时的地球迈入了小冰河期(1550年至1770年间),全球当时的气温皆下降,各地出现严寒的冬季,甚至连伦敦泰晤士河也结冰了,以致开始有在结冻河面上,举办“冰雪节”博览会的传统。
在明朝灭亡前后约70年,太阳黑子消失。那时候欧洲出现小冰河时期,中国则气候突变,天灾令农作物失收。“若非明朝末年天灾,农民不会因小事而造反。天灾同样在满州出现,迫使满州人四出讨伐,既为土地也为食物。”在复杂的政治氛围外,太阳黑子引发的气候巨变,是促使明朝政治巨变的幕后原因之一。另闻名全球的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据传也是因寒冬,使得树木成长速度减慢,才会促成有高密度的木材得以制作。
2015年,英国诺桑比亚大学数学教授ValentinaZharkova在国际天文学会上,就曾经提出警告称,经严密的数学演算及资料收集,在2020年至2050年间,太阳会进入类似17世纪的“蒙德极小期”,届时太阳所发出的辐射量将减少,致使地球大气的温度会下降,因而再次进入“小冰河期”。尤其是2030年代,太阳的表面活动将会减少了60%,此种情形跟“蒙德极小期”差不多。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物理学家帕波瓦(HelenPopova)亦认为,于2020年左右,地球就会再次进入“小冰河期”,而在2030年左右,低温会达到巅峰。太阳的表面活动至第25活动周期时,就会变得更弱,一直至第27活动周期,期间约30年,地球皆会维持在低温。专业天文网站《SpaceWeather》及气候网站《ClimateDepot》在分析近年太阳黑子之活动情形之后,它们预测下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应该会出现在2019或2020年。《SpaceWeather》称,太阳表面的活动,正在以一万年间罕见的速度,急速下降之中,以现今的情形而言,太阳黑子的活动将 于2019年底前降至最低,自现在开始至2020年,太阳表面出现‘无黑子’情况,将会愈来愈频繁,并且每一次持续的时间,将会增加,从几天增加至几星期,甚至几个月之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47208.html
https://www.toutiao.com/a663960731260656077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