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内容与方法学综述 | 摘要

已有 4328 次阅读 2015-11-16 09:11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发展的战略管理以复杂的能源、气候、经济、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发展的战略管理研究需要统筹安排与系统设计,需要着眼全球性、综合性和前瞻性三个重要方向,必须有效地统筹国际与国内、能源与经济、低碳与环保、技术与制度、近期与远期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借鉴国际国内研究经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研究体系,实现创新成果的突破。


为了系统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简要展示基于全面系统的文献调研综述和国内外研究计划的考察评价工作主要论点。



文献调研综述

(摘要)


文献调研


关于文献调研综述工作,我们逐一查看了Science杂志近5年共5212篇文章,从中选出与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发展问题相关的文章共153篇,其中与管理相关的文章共71篇;查看了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近5年共2000余篇文章,从中选出与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发展管理问题相关的文章共167篇;查看了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近5年与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发展相关的文章共531篇,其中与管理相关的文章共48篇;查看了管理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Management ScienceOperation Research近5年相关文章共1048篇,其中与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发展相关的文章共4篇。同时,利用专业文献管理分析软件和基于共被引方法的分析方法,完成了对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Climate Change、Energy Policy、Energy Economics、Economic Modeling、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Climate Policy、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Energy Journal、Environmental Modeling & Assessment,1990~2010年全部Article类共19714篇文章的集成分析,整理了近9000页文献的摘要、引用及共被引信息,并形成了数据库,从而初步探索出最具影响力作者的研究领域关系,完成了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体系图及与之相关的最具影响力文章的简介。


研究问题综述


文献调研综述总结了以下气候变化和能源战略相关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其逻辑关系。


主要研究问题及其逻辑关系


表  主要研究问题的特点总结分析


研究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应用于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发展战略管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学包括自底向上建模、自顶向下建模、动态模型、计量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工程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博弈论、不确定性分析、风险管理、哲学方法及其他定性研究方法12大类。应对气候变化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应对气候变化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



国内外相关研究计划综述

(摘要)


国内外相关研究计划考察评价工作基本遍历了国内相关的重大研究计划和美国、欧洲所有重要的相关在研项目,并从中筛选出一批和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发展战略管理问题直接相关的研究项目。



国内研究计划综述


我国自“八五”以来,到“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及近期“973”科技专项计划,均部署了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对国际谈判和国内应对行动提供政策建议,也培育了相关研究队伍和研究平台。


国家重要研究计划和项目有三个显著特点:


1. 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战略领域顶层设计不足,科研研究、技术与应用之间的协调不足。


2. 偏重于技术路线和政策研究,为国际谈判和国内对策提供支撑,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学研究较少。


3. 科学研究的国际视野欠缺,自主创新研究不足,前瞻性不强,减缓与适应技术研发滞后,不能充分满足新时期下国家气候变化与能源战略管理需求。


要使这些耗费大量国家资金的研究成果和试点制度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节能减排、减少污染、降低能耗、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等作用,还亟须通过开展大型的、综合型的理论和方法学研究,以更清楚地认识气候变化和能源管理中的基本科学规律,以及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政策措施中的关键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进行能源战略管理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支撑和政策保障。


国外研究项目综述


◎ 美国主要研究项目综述


在被调研的美国项目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共支持相关项目296项,旨在通过资助基础研究计划、推动科学普及传播、增进国际科学合作,来促进美国科学的发展,因此,更倾向关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发展战略管理问题的基础研究。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 DOE)共支持相关项目138项,旨在通过资助有针对性的研究计划支持政策制定,因此,更倾向于关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发展战略管理问题的应用研究。


与国内现存的国家项目计划和研究相比,美国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发展战略管理问题相关研究项目有三个重要特点:


1. 参与主体广泛。仅在研项目就涉及160余家单位,其中绝大多数是知名高等院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没有缺席。一些国际知名的研究单位,如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技术教育研究中心也都积极参与了多项研究项目。


2. 受助力度很大。目前所有在研项目的受助总额超过2.7亿美元(约合17亿元),其中最大的单个项目是“区域及全球气候模型项目”(DOE/UCAR cooperative agreement for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climate modeling program)获得来自DOE的5年共1750万美元(约合1.1亿元)资助,其他支持力度较大的方向还包括模型分析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研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普及与公众教育和研究单位能力建设等。


3. 重视研究平台。一些长期从事问题研究的相关单位,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申请了一批平台式的项目,利用同一模型平台研究不同问题,极大地促进了这些重要平台支持团队的能力建设。同时,不同平台间也开展了大量的交叉合作研究,推动了不同平台的交流融合。


欧盟主要研究计划综述


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成效,这些成效主要得益于欧盟在排放交易、能源利用、交通运输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与行动。欧盟于2000年6月启动了欧盟气候变化计划(the European Climate Change Programme, ECCP),2004年通过该计划制定了能源、民用和服务业、交通部门和工业部门等减排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体系。欧盟在2005年召开确定《中长期减排战略和目标》,制定2012年后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欧盟于2009年发布《适应气候变化》白皮书,详尽分析了欧盟内部各区域面对的气候变化后果及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适应措施。


与国内现存的国家项目计划和研究相比,欧盟研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 对于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并且综合了多学科、多部门。


2. 从全球视角出发,研究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下的世界政治、经济、技术、贸易格局的变动和全球治理制度的演变趋势及理论依据。


3. 国际相关研究依托“国情”偏重于政策研究和技术路线选择,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学研究仍然较少。


在世界能源体系、能源供应安全形势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不断演变,国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大背景下,探索和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新型能源体系革命战略研究与管理的理论体系、创新方法学和支撑平台,能够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谈判与国内新型能源体系变革和低碳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政策咨询建议。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何建坤、陈文颖等著《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模型与方法学》一书“第一章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内容与方法学综述”,有删节、调整;作者:齐天宇、张达、张希良、何建坤


ISBN-978-703-043540-8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模型与方法学》是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20多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理论研究和模型开发成果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主要介绍了全球范围和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宏观经济与能源系统的耦合模型、能源技术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模型等模型体系,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公平性、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等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学,并介绍了当前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内低碳发展热点问题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同时也给出了各类模型和方法学的实际应用案例。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935625.html

上一篇:宇宙线起源的天文和物理交叉前沿专辑
下一篇:从5匹马到5,告诉你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史
收藏 IP: 221.123.18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