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中国地学先驱者的精神群雕 精选

已有 9718 次阅读 2015-6-11 09:10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出版社, 刘强, 百年地学路, 几代开山人


1922 年7 月17 日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和陈列馆举行开幕典礼合影。前排左起:李捷、李学清、谢家荣、王竹泉、袁复礼;

第二排坐者左起:葛利普、谭锡畴、丁文江(左5)、章鸿钊(左6)、卢祖荫(左7);第三排:黎元洪(坐者左3)

这是一本对中国地学家群体的回忆文集。

几十位地学家后辈亲友,以回忆性文章的形式,忠实地记述了民国时期中央地质调查所为主体的中国地学家群体的科学人生经历与主要历史贡献。同时收录了与此主题相关的中国地质史学术研究成果及曾经发表过的数篇纪念文章。

科学精神的传承是以历史的真实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为基础的,而这个基础是有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作为中国地学家的后代子孙,我们希望能够将中国地学家前辈这一非常独特的科学群体的人生经历、事迹与科学精神,利用民间的资料做一个梳理和记录,为中国科学界,尤其是地学界提供一些我们认为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以供后人研究参考。

——刘强

实事求是 格物致知

(中国科学院谢学锦院士以九十二岁高龄,在养病期间特别为本书写序)

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桎梏,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在了世界的后面。20 世纪初,延续了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被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埋葬,西方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先后留学日本和欧洲的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积极筹划创办了地质研究所,培养了我国本土的第一批近二十名地质学家,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有谢家荣和叶良辅等,进而建立起了中国地质调查所。由于他们和他们的学生们的努力,使地质科学走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最前列,成为了旧中国科学的一枝奇葩,担当了现代科学学科在中国本土化的先锋。

1933 年夏,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合影于北京豆芽菜胡同葛利普寓所

地质调查所的建立是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起点。以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谢家荣、孙云铸、杨钟健、裴文中、尹赞勋、黄汲清、李春昱等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地质学家们,为着祖国的富强,在极其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中,奋力工作,用他们的智慧和血汗,取得了当时世界公认的优秀地质调查成果,创造了中华民族那段历史上的辉煌。由这些世界知名的中国地质学家组成的群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我们也要永远铭记这些名字:赵亚曾、许德佑、陈康、马以思——他们为祖国的地质事业以身殉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该书主要是这个群体的后代的回忆录,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生动地反映了这个群体中每个人的学习、理想、工作、生活和一生奋斗的足迹。科学救国的崇高理想、刻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最基本的品格是他们成功的基本保障。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老一辈地质学家的这些优秀品格,是青年地质工作者的榜样。期望年青一代的地质工作者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质学家的优良传统,为祖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学锦

2015 年1 月于北京

目  录

序一 传承理想 创新发展│徐冠华

序二 实事求是 格物致知│谢学锦

序三 溯古观今 继往开来│孙 枢

序四 饮水思源 崇敬先贤│翟裕生

前言│刘 强

地质研究所部分同学1915 年合影。从左至右,卢祖荫、叶良辅、徐渊摩、周赞衡、徐韦曼、朱庭祜、刘季辰、

李学清、谢家荣、赵志新。王竹泉、谭锡畴、李捷未在照片中

倚剑长天一放歌——缅怀章鸿钊先生│刘 强

对于丁在君先生的追忆│翁文灏

20世纪的徐霞客│丁明远 丁海曙 潘云唐

丁文江先生与中国科学之发展——是先锋,是热心工人│〔美〕葛利普(著) 高振西(译)

先贤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有关地质先贤丁文江的两份资料│刘 强

回忆一些我国地质工作初期情况│翁文灏

我所知道的翁咏霓——一个朋友病榻前的感想│丁文江

翁文灏抗战期间与对华军售及经济援助│龙 翔

从大同盆地到庐山——李四光和中国第四纪冰川│邹宗平

爷爷李四光的几件事│邹宗平

继承和发扬袁复礼教授的高尚品德——谨以此文纪念父亲诞辰120周年│袁 疆 袁 刚 袁 扬 袁 方 袁 鼎

著名地质学家李捷先生与第四纪研究——纪念李捷先生逝世三十周年│陈梦熊

三代英贤 丰碑长存——科学大师是如何在中国诞生的│任葆薏

怀念老君庙油矿早期的三位地球科学家——孙健初 翁文波 卞美年│张锡龄

谢家荣先生科学工作思想│程裕淇 张立生

高山安可仰,当世一名贤│刘 强

马廷英教授简传│马国光

李善邦记事│李建荣

回忆父亲裴文中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个片断│裴 申

风雨岁月——记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院士│黄浩生

难忘的记忆——写在父亲黄汲清诞辰110周年之际│黄洁生

一位老地质学家的追梦人生——忆父亲李春昱一生的坎坷与坚定│李勤媛

牢记外祖父李春昱的教诲│廖含英

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职时期的回忆│方 俊 方 夏

南延宗和他的地质矿产事业│南君亚

黔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纪念为科学献身的地质学家许德佑、陈康、马以思│刘 强

父亲崔克信:104年的奇迹│崔龄燕

面对不敢面对的历史——缅怀“文革”中被逼自尽的地质学家│刘 强

父亲程裕淇留下的……│程学林

宋达泉及其土壤调查同行纪略│宋俊焕

宋达泉赴台湾参加中国地质学会年会及土壤考查纪略│宋俊焕

1945年6月宋达泉(右1)与赴美考察土壤组合影。左起:徐叔华、史瑞和、陈祥、张守敬、吴志华(女)、

金继汉、裴保义、冷福田、屠啟澍、赵畯田、胡济生、孙枢、黄希素、宋达泉

新中国铀矿地质开拓者——缅怀我的父亲佟城│佟延燕

我们的父亲黄秉维│黄以平 黄永平

黄劭显与中国的铀矿地质及其对国防事业的贡献│黄祖英

记新中国地质界卓越领导人宋应同志的二三事│孟桂之 佟延燕

父亲李星学的贺兰山情结——重读《踏上贺兰山缺》感怀│李克洪

父亲李星学追忆丁文江大师│李克洪

地学前辈谢毓寿先生访谈录│侯 江

回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地质地理气象学系│陈梦熊

桃山“五七”干校的那段时光——忆父亲陈梦熊│陈泽行

地质学家的“圣经”——野外科学考察记录本中的人物和故事│刘 强

父亲姜达权点滴——从三峡大坝选址说起│姜一新

在“文革”中认识家父韩德馨的母校——西南联大│韩 震

新中国首批留美返国的地质学家胡伦积——纪念胡伦积教授逝世十周年│韩 震

父亲施雅风对创立泥石流研究和科学普及的贡献│施建平 施建成

生命不息,追求探索不止│施建平

坦荡地生活和工作着——独肾米翁别传│陈述彭

永恒的铭忆——怀念父亲陈述彭│陈子南

张锡龄与石油探勘│曾弘志

地学家的摇篮——走出48位院士的地质调查所│章其华 詹庚申 陈彦瑾 顾国华 张 为 侯鹏飞 曹宏慈

前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土壤学者及其学术活动│龚子同 张甘霖 杨苑璋

抗战胜利后南海诸岛回归的见证及考察│宋俊焕 陈泽行

西南联大时期的德国地质学教授米士博士——著名地质学家、登山运动员、水彩画家│张 珂 刘 强

葛利普——中美科学家友谊的桥梁│佟延燕

中国最早的科学基金资助研究——记中华教育与文化基金会对1930年全国性第一次土壤调查的资助│刘 强 张立生 侯 江

后记

百年地学路遥长,几代开山人已殇;

笔墨春秋今淡看,高山仰止写沧桑。

——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教授 孟津

2015年3月10日与美国纽约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整理自刘强主编《百年地学路 几代开山人:中国地学先驱者之精神及贡献》一书。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897099.html

上一篇:十大部门:生态环境管什么?
下一篇:科学出版社6月新书快递(一)
收藏 IP: 221.123.188.*| 热度|

23 刘四旦 刘强 李万春 刘继顺 康建 杨正瓴 张晓良 李玉辉 黄永义 吕洪波 朱平 徐义贤 高敏 黄华 陈仁全 武夷山 韦玉程 彭渤 李颖业 杨顺楷 陈儒军 luxiaobing12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