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PM2.5分布
PM2.5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后,美国等国家陆续对其开展了一些研究,积累了很多资料。我们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数据以及我们研究组未发表数据,不完全统计了全球PM2.5浓度分布概况(图1)。
图1 实测全球大气PM2.5质量浓度分布图(不完全统计)(曹军骥, 2012)
在全世界范围内,美国所做观测最多,获得的数据点密度也最高,其PM2.5质量浓度远小于其他观测区域。统计的美国近200个数据点显示美国全国PM2.5平均浓度约为7.0μg/m3,其中美国西南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浓度较高,为3.3~37.1μg/m3。西欧各国家的PM2.5质量浓度差距较大,德国、法国等国家浓度较小,PM2.5仅几微克每立方米,而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浓度较高,约为几十微克每立方米;就发展中国家印度、孟加拉国及我国而言,PM2.5质量浓度明显高出很多。印度首都新德里全年PM2.5质量浓度接近150μg/m3。孟加拉国首都达卡PM2.5质量浓度更是高达300μg/m3。我国PM2.5污染情况形势也较为严重,质量浓度介于100~300μg/m3(曹军骥,2012)。
图2 利用Mozart模式模拟的2001-2006年全球PM2.5浓度分布图
本研究组铁学熙研究员利用MOZART(Model of Ozone And Related Tracers)模式模拟出全球PM2.5的分布图(图2)。结果显示北非、中东、南亚和东亚的浓度最高,上述区域邻近地区以及欧洲中部、南美大陆中部以及澳大利亚中部次之。北非、中东和澳大利亚中部的PM2.5来源主要为沙漠地区自然沙尘排放,而东亚(如华北、华中和四川盆地)、南亚及东南亚(中南半岛北部和印度北部等)、欧洲中部以及南美中部PM2.5主要来源于局地的人为污染排放,如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等。此结果与van Donkelaar 等(2010)利用卫星数据绘制的PM2.5全球分布图相似。
这类全球空气污染地图显示了全球各地区PM2.5的污染水平,有助于了解我国PM2.5的污染形势与空间分布及其在全球分布中的状况,并为制定我国PM2.5污染控制措施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2 我国PM2.5时空分布
我国已有的PM2.5浓度数据
一是在线数据,主要为全国各地环境监测站实时监测并发布的PM2.5数据,该数据为小时平均值,在相关的官方网站上实时发布。
二是各地科研单位及高校的研究人员利用相关仪器采集的滤膜样品,此类样品可分析PM2.5中的化学成分。这类数据成本较高,目前仅局限于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开展较长时间的观测,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大都是短期观测。
三是利用排放清单数据和相关模式[如气象研究与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 WRF-Chem)、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ommunity Multi-scale of Air Quality model, CMAQ)等模拟],或者利用卫星资料等已有的光学数据反演出其浓度。
我们不完全统计了全国不同类型区域(城市、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PM2.5浓度水平(图3)。所有数据点采集于1995年(兰州和重庆)到2012年(三亚、贵阳、克拉玛依等)之间,大部分为2000年以后采集得到。由图可以看出:PM2.5的浓度最大值出现在新疆塔中(640μg/m3),随后为吉林通榆和陕西西安;浓度最低值出现在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μg/m3),随后是台湾的花莲和青海湖地区。所有统计点PM2.5质量浓度的平均值为102μg/m3±88μg/m3,约为国家PM2.5二级年均标准(35μg/m3)的2.9倍,是2012年USEPA二级年均标准(15μg/m3)的6.8倍,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10μg/m3)的10倍。
图3 实测全国大气PM2.5质量浓度分布图(不完全统计)(曹军骥, 2012)
采用POLDER卫星上搭载的第三代POLDER传感数据的卫星信息,反演出2010年全年我国细模态颗粒物光学厚度分布图,显示四川盆地的细模态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居全国之首,这可能与卫星反演数据受大气水汽含量显著影响有关(曹军骥,2012)。全国季节变化如下:在春季(3~5月),四川、广东和广西等地PM2.5质量浓度水平显著位于高值,可能是受到本地及东南亚国家春季燃烧生物质的传输影响;在夏季(6~8月),华北、华东成为高污染区,全国其他地区的质量浓度显著降低;进入秋季(9~11月),全国范围内颗粒物浓度都呈现下降趋势,华中和四川盆地略高;在冬季(12~2月),全国范围内的质量浓度普遍偏高,四川盆地仍然是全国的极高区。
图4 2013年5月至10月全国PM2.5分布图(数据来源: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
在我国,由国家和地方共投入9.5亿元的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于2013年1月1日正式运行,公众可通过网络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上查询全国74个城市国控点,包括PM2.5浓度在内的6个基本项目实时监测数据和AQI指数信息。根据全国74城市2013年5~10月的月平均PM2.5浓度值绘制了我国PM2.5浓度分布图(图4)。由图可知北方地区PM2.5的污染形势较严重,6个月均超过国家二类区空气质量年均标准(35μg/m3),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为华北地区(如河北、山西),10月份的污染区域最大,而7、8月份的污染相对较轻。入秋后,9、10月份的PM2.5重污染范围逐渐增加。中国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及西藏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其中7月更低于USEPA标准(15μg/m3)。
环境保护部于2015年2月2日发布了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大气十条》实施一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初显成效,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表现为:达标城市比例和达标天数增加;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重污染天气发生频次和强度均降低。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60.5%提高到66.0%,达标城市数量由3个增加到8个。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42.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7.0%,高于74个城市11.4个百分点。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天数最多,其次是PM10和O3。长三角区域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9.5%。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天数最多,其次是O3和PM10。 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81.6%。超标天数中以O3为首要污染物天数最多,其次是PM2.5和NO2。但目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大重点区域仍是空气污染相对较重区域。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1个城市排在污染最重的前20位,其中有8个城市排在前10位,区域内PM2.5年均浓度平均超标1.6倍以上。二是复合型污染特征突出。传统的煤烟型污染、汽车尾气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叠加,部分城市不仅PM2.5和PM10超标,O3污染也日益凸显。三是重污染天气尚未得到有效遏制。2014年全国共发生两次(2月和10月)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的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重污染天气频发势头没有根本改善。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曹军骥等编著《PM2.5与环境》一书。文中更新了环境保护部发布2014年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图文顺序因此有所调整。2011年末我国发生多次大范围雾霾事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PM2.5概念被迅速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公众生产、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更是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PM2.5与环境》通过对全国PM2.5外场观测、遥感反演、实验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以PM2.5浓度水平和理化组成为基础,阐述我国PM2.5的来源和时空分布特征,提出我国PM2.5污染的管理体系和控制建议,同时深入总结了PM2.5的环境、健康和气候效应。本书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案例充分、针对性强,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与管理应用相结合。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转载本文请联系“科学出版社”(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授权同意。转载请在文前明显位置注明:本文转载自由科学出版社(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出版、曹军骥等编著《PM2.5与环境》一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