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遭受地震灾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地震监测预报电磁法等多种技术的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其中,交变电磁场法相对于传统的电法、磁法在台站建设等方面较为滞后,然而许多观测证明它可能是最先取得地震预测突破性进展的手段之一,信息量丰富,观测数据量相对于传统电磁法呈数量级的增加,急需发展海量数据(“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和信息挖掘技术。
最近一项工作总结了自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以来地震监测预测中交变电磁场法取得的进展,阐述了交变电磁场法的电磁场理论基础和不同于其它电磁场法的特点,概述了最新发展的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法(CSELF)的观测和应用实例,以及地震电磁卫星技术新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可用于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的新的数据处理和信息挖掘技术。
相关进展文章名为“中国地震交变电磁场观测数据处理技术新进展”,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第1期,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国泽研究员团队和英国阿尔斯特大学毕亚新副教授等共同撰写。
该研究创新地提出并实施了大功率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技术(CSELF,Control Source Extremely Low Frequency),它是在高地壳电阻率地区敷设数十、上百公里的发射天线,辐射大功率的交变电磁场信号(频率范围:300~0.1Hz),在信号可覆盖的数千公里范围的观测台网或测点同步接收人工源信号,提高识别和捕捉由于地震等可能引起的异常信息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观测数据的信噪比,提出并研发了“两步自适应滤波”技术,获得了较高信噪比的电磁场功率谱、视电阻率等。针对海量观测数据,提出并研制了“小波极值”分析方法软件,用以在“大数据”分析中,同时获得时间域、频率域或空间域等的异常信息,并应用于CSELF台站和NOAA卫星的电磁观测资料分析中,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可能的异常信息。
地震电磁立体观测示意图
CSELF新技术既可观测台网或测点所在地区的地壳电阻率及其变化,也可观测通过波导层传播的电磁场及其变化,既可观测利用人工源电磁场,也可观测利用天然源电磁场,与卫星观测数据相结合,可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地震异常信息的三维立体监测,具有巨大的发展应用潜力。
鉴于该项技术的发展远景,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支持下,在首都圈和川滇地震活跃区建设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CSELF台网。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1374077, 41074047)、中-欧龙计划Ⅲ(编号:10671)和公益性地震行业专项项目(编号:200808010)等的资助。
进展原文:
赵国泽, Bi Y X, 王立凤, 等. 2015. 中国地震交变电磁场观测数据处理技术新进展.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5: 22–33
了解最新科研进展,请关注《中国科学》杂志社公众微信
搜索:scichina1950 或 中国科学杂志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