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鬼吹灯》和《盗墓笔记》被许多当红明星演绎成各种版本的影视作品之前,木乃伊应该是人们对考古专业最主流的印象。诚然,大众把木乃伊作为直观的专业印象,比“倒斗”更具科学性,对我们这些考古专业的人来说,也更为尊重。之所以有这种印象,我更愿意把它解释为是人们对人类遗骸千百种生前身后因由的好奇。当代的人类遗骸自然留给法医去处理,那么研究过去的人类遗骸,就是我们考古工作者的分内事。不过作为一名考古专业的编辑,在核对了数以千计的墓号、葬式、随葬品之后,我更希望以一种“我有酒你可有故事?”的姿态听听考古学家最终复原的是一本怎样的“史记”,关于人类遗骸的“史记”。所以,当初听到译者的出版意向时,我不禁兴奋不已、热血沸腾,《Written in Bones: How Human remains Un⁃lock the Secrets of the Dead》正是这样一本由英国著名考古学家保罗·G·巴恩(Paul G. Bahn)编写的人类骨骼考古学通俗读本。
保罗·G·巴恩从事考古学研究多年,后致力于考古学著作的编撰、编辑和翻译工作,同时还是多个国际考古学与历史学专业研究机构的成员,长期担任欧美各大广播电视台考古纪录片的顾问,在考古学史研究和考古学知识的普及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曾经撰写过多部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及科普作品,如在风靡世界的考古学经典教科书《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已出版第7版)等。2012年,由保罗·G·巴恩先生担任特约编辑的人类骨骼考古学通俗读物《Written in Bones: How Human remains Un⁃lock the Secrets of the Dead》由北美地区Fire⁃fly Books出版社出版。
该书由该领域的众多顶尖专家参与编写,共划分了5个专题,分别介绍了遗骸所揭示的古代人类的生活、遗骸上无伤害迹象的案例、蓄意致死的案例、墓葬中的案例和对木乃伊的研究,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通过44个经典案例系统地讲述了近代全球各地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如何借助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人类遗骸进行研究,进而发掘人类遗骸背后的故事,并根据人类遗骸的保存状态和背景描绘出古代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面貌。
《骨文——讲述人类遗骸背后的考古故事》正是译自该著,它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张全超教授及其团队、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夏文静副教授主持翻译。稿件加工期间译者悉心修正、揣摩措辞,使本书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尤其是“高山上的印加献祭者”一文,描述生动,栩栩如生,仿佛令读者亲临现场,使人印象深刻。另外,译著的定名,也足见译者对本书主旨的用心诠释。原书的作者保罗·G·巴恩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袁靖教授也非常热情地提供了他们的推荐语。全书以128克铜版纸全彩印刷,图文并茂,色彩真实,装帧精良,是以致敬原著。
系统介绍人类骨骼考古学的经典科普读物在学界凤毛麟角。因此,本书的原著自出版以来便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以其丰富而引人入胜的内容和精美的插图在欧美地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忠实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是各大图书馆乃至社区图书馆必备的科普读物。在考古学的科普读物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的确,随着考古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更渴望了解的是我们考古工作者究竟在做什么?有何意义?我们一直自诩为复原历史的人,那么我们到底探索出了哪些过去的故事?又该如何呈现这些故事?这些化繁为简的解说不是一本本厚厚的考古报告或极富专业性却曲高和寡的研究著作所能实现的。它需要一位会“讲故事”的作者,一位能将考古与文学融会贯通的作者。也许是囿于专业的神坛和领域的权威,我国一直鲜有轰动的考古科普类读物问世,但我们确实对此抱有希望,所以近年来,我国的考古学者开始频繁翻译欧美考古学科普作品,其中不乏诸多优秀的译著问世。这不失为一种引领和借鉴。毕竟身为“舶来品”的中国考古学,在“引进来”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以一种普罗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走出去”,当然这是后话。眼下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公众考古学正作为新的学科领域日渐走入考古学者们的研究范畴,并有越来越多的方家愿意揭开考古学“神秘面纱”与大众分享,虽然目前这种分享途径多为个人社交媒体平台或官方广播电视平台等,少有集结成册,但未来可期,总会有打破专业壁垒,结束“圈内自嗨”,进而“与民同乐”的一天。
说到这种打破,作为专业出版者,我也有深深的自责与反省,那就是我们的营销工作是否也呈现出了一种消极态度或错误模式?检验方式很简单,你可曾看过,微信朋友圈里的业外人士关注转发过你们的专业消息?你可曾收到业外人士的热心咨询?当然,我们不是经管法这种大热行业,又不涉及到国计民生或百姓福祉,但作为被无数次询问盗墓是什么情况的考古学毕业生,我对我们的专业科普感到惭愧。如今,我作为考古专业的编辑,多少肩负起了一些考古宣传的工作,欧美考古类科普图书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数,可引以为鉴。如若想做好科普书的宣传,首先要明确的是,读者受众群体的定位,或青少年学生、或社会人士、或感兴趣的初学者,总之,我们的营销工作应不止于发发大多为专业人士的朋友圈,受众更广的宣传平台或可作为我们的选择,微信公众号、头条等;其次,与跨领域的公众人物合作,要肯定流量的作用,好比明星妈妈们推荐童书时的带货能力有目共睹。再次,有的放矢地寄送,有舍必有得,编辑的工作应不止于给作者发书,还应该考虑哪些宣传力量可以借助,如果有,大可多申请一些业务用书来作为赠送,作为专业编辑,若想做好专业科普,就一定要积极学习畅销书编辑的营销模式。
2021年中国考古学即将迎来它的百年华诞,公众对于考古学的热忱也日益高涨,做好考古的科普工作,考古学者责无旁贷,考古编辑任重道远。期待更多属于我们中国考古的科普经典问世。
《中华读书报》携手科学出版社推出 ( 2020年11月18日 08 版) 原标题:任重道远的中国考古科普之路
书说文博 文物考古类图书在科学出版社的众多学科门类中独具特色。1956年,在出版社成立之初,新中国第一本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辉县发掘报告》便率先问世。到如今,经过60多年的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已成为国内考古文博行业内公认的专业出版机构之一,目前每年出版考古、博物馆、文化遗产、古建筑等相关领域的文物考古专业图书100多种。一批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等全国著名院校文物考古及博物馆学专业的编辑,也成长为文博出版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让广大读者对科学出版社的文物考古专业图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从近期出版的图书中精选出十多种优秀作品,通过书评、书摘、编辑手记等形式逐期向大家介绍。因书而起,从书而来,我们就称这个栏目为“书说文博”吧。
《骨文——讲述人类遗骸背后的考古故事》
[英]保罗·G·巴恩 编
张全超、夏文静 译
科学出版社
相关阅读: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