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三百年财税变革与财政治理》为第一届财税史论坛暨“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税制变革与财政治理”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而成。该研讨会于2017 年 12 月 2—3 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三校财税史联合课题组(三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包括武汉大学陈锋主持的“清代财政转型与国家财政治理能力研究”课题组、清华大学倪玉平主持的“清代商税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课题组、华中师范大学魏文享主持的“近代中国工商税收研究”课题组)和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之所以发起论坛,也有巧合因素。2015—2016 年,恰好三个以财税史研究为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学界重视。陈锋教授提议发起财税史论坛,以之为史学界财税史研究领域的交流平台,亦可促进课题研究。称为“第一届财税史论坛”,正是为了能够赓续不断,共同推进。
第一届财税史论坛得到了学界同行的大力支持。会议邀请有来自东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南昌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河北省地方税物局科学研究所等大学、学术机构及税务部门的 60 余名学者共同参与讨论,会议论文计有 43 篇。魏众研究员、仲伟民教授、彭南生教授、吴琦教授参加了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滨下武志教授、赫治清教授、吴景平教授、刘志伟教授、王玉茹教授、王文素教授、陈锋教授、邹进文教授、虞和平教授、张利民教授、戴建兵教授、刘增合教授、邵义教授、付志宇教授、马陵合教授、魏文享教授、袁为鹏教授先后发表了主题演讲。
会议围绕财政转型和税收变革两大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言及明清及民国的财政转型,实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明清时期前近代的财政转型。这一财政转型虽未如晚清以后之剧烈,但在社会经济变迁及财政危机的应对上,已经出现新的趋向。陈锋(《明清变革:国家财政的三大转型》)分析明清国家财政有三大转型:从银两统计制度的确立到银元规范货币的发行;从传统的钱粮奏销到新式预算的实行;从起运、存留的划分到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形成。刘增合通过对光绪中叶在边疆危机时期清廷中枢—内地行省—边疆地区联结复杂实态的探析发现国困与靖边双向牵制、得人与理财互为影响。军费运筹受到国困现实的牵制,进而影响经略边陲的效果。王玉茹(《制度的包容与变迁:明清财政制度的经济学思考》)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明清财政改革体现了制度变迁过程的四个效应:增强效应、环境效应、协调效应和包容效应。财政制度始终在收与支、征与纳的双向维度上受到制约。赫治清(《财政税收在清代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清代后期财政未能成功转型的原因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考察,尤需注意当时的社会环境。其二是晚清及至民国时期的财政转型,其显著特色是受到西方财税学说、现代国家财税体制建立及产业经济转型的共同推动,是现代财政体制的构建过程。邹进文(《西方视野下的民国财政思想》)以海外留学生在财税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为例讨论财政学说的引进问题。焦建华对国民政府的财政结构及其占 GDP 的比例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国民政府前期的财政汲取能力有所提升,但与英、美相比,明显低弱。马金华等以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家预算表为中心分析近代财政预算制度形成问题,认为其中体现了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转变。
财政应以税收为主要来源,但政府亦可动用货币、公债等工具来调节收支结构。在明清时期,官方就已重视银、钱比价问题。至近代,随着现代财政及金融体系的建立,政府所能使用的财政工具更加丰富,控制能力更强,亦增加了财政透支的风险。滨下武志(《从海关资料看清末民初的财政问题》)从朝贡到海关、世界白银价格、海关财税问题、海关增税政策四方面论述清末民初的财政问题,指出海关贸易、财政与货币存在紧密关联。吴景平(《试论财政、税收和金融之关系》)指出财政、税收、金融密不可分,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税外收入,金融行业的对象又可以包括财政收解存储拨付、工商实业、社会生活等方面。戴建兵(《关于货币与财税关系的思考》)认为国家层面管理现代经济主要是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次论坛中,刘杰对总税务司与内债关系进行了讨论。刁莉、金靖壹(《东欧国家的经济货币化与财政转轨(1989—2000)》)讨论了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化与财政转轨问题,亦可提供借鉴参照。就目前研究而言,财政、税收、货币、金融、公债史各分轸域的现象比较明显,缺少宏观及交叉研究。
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能力及治理效应向为财税史研究的焦点问题。在中央财政方面,郝煜对雍正朝时期火耗归公改革进行计量分析,认为改革降低了农民的实际负担而提高了农民抵御灾害的能力。然因地方自主权缺乏制度化保障,改革的财政能力效应在 1740 年后消失。廖文辉对咸丰朝户部银库实银收支和库存数量进行了考证。在地方财政层面,刘志伟(《近代地方财政形成的一点思考》)指出明代地方财政需要结合贡赋体制和经济发展因素加以考察,清代中期以后的经济转型为地方财政的形成打开了局面。杨国安对明清两湖地区实征册籍的类别与行用进行考察;周健讨论了晚清江苏的钱漕改章问题;郭永钦讨论了清代府县与财政经费调整问题;王燕讨论了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的关系问题;梁勇讨论了清末四川经征局与州县财政改革的问题。在民国方面,岁有生讨论了民国时期河南县级财政的制度转型问题;何家伟讨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营金融业收入问题。尚季芳(《禁政与财政:论民国时期甘肃省的毒品经济与社会变迁》)讨论了甘肃的毒政与财政关系,认为烟亩罚款在财政困难时成为政府主要非法财政来源,同时也从长远上导致甘肃的发展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在众多地方专案分析中,可以见到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之争实际关乎国家的治理能力及绩效。
在税收变革问题上,讨论涉及众多税类,尤以商税为中心展开了讨论。明清时期,地丁、田赋、盐课及漕粮为主要财政来源,商品经济虽已有相当发展,但商税在正税之中所占比例极低,主要是补地方财政之缺。自晚清至民国,关税、统税及盐税之比例提升,且与工商业发展紧密相关之厘金、营业税、印花税、所得税、土地税等渐次开征,商税成为近代税收变革中最为活跃的税收之源。此次论坛对商税之概念进行讨论。余清良梳理明清商税概念,认为存在广义之“商业税”、中义之“征商税”、狭义之“关市税”之分,历史上的商税内容在不断丰富,是国家财政收入中之一重要组成部分。虞和平(《近代商税的现代性问题》)讨论了商税的现代性问题,与古代商税相比,商税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其税收功能及产业基础之上。近代商税体现出由间接税向直接税过渡的趋势,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不断提升。段旭颖讨论了杂税问题。杂税是与正税相对应的概念,在明清时期通常指田赋、盐课和关税之外的税种。杂税之中,既有商业税也有非商业税。
在具体税类及税务实践研究方面,马陵合从路权与税权博弈的角度讨论了铁路货捐制度的形成问题;王美英对茶税茶厘展开讨论。民国税类之中,夏巨富对土地税的研究、李中庆对出口特产税的研究、任同芹对所得税的研究、魏文享对近代遗产税的研究,都具有新意。关于营业税的研究更为集中,刘俊峰讨论了基层的柯桥镇商会与营业税征收问题;潘标讨论了浙江营业税征收中的政商关系问题;朱海嘉则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讨论了公用企业的营业税征收问题。这些税类研究不仅重在税制,更重视税收征收实践及其中体现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关系。财政税收并不只是在财政体制内部运行的问题,而是会通过政府的治理行为和资源分配影响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张利民、熊亚平将城市捐税问题与城市管理相结合,说明城市行政管理之中体现出国家权力下移与财权下移是相辅而行的,这一取向对于城市史和财政史研究具有多重意义。岳鹏星讨论了晚清铁路购地与税制变动的关系问题;李向东讨论了北京政府(即北洋政府)时期税收征管中的官本思想、管理逻辑、惯性思维和关系主义问题,将其称为“4G”形态;曾耀荣则讨论了中央苏区中的抗税与交税问题。
本次论坛也在近代财税人物、思想方面取得进展。李胜良对周自齐在1914 年叫停分税体制、强化考成奖惩等问题进行讨论;陈亚奇分析了张之洞财政税收变革的主要原则;任智勇对晚清度支重臣王庆云所著《石渠余纪》的过程及版本问题进行考订,这一考证有利于了解王庆云的思想流变。本次会议多讨论工商业税收,但在农业赋税方面也有涉及。邵义关于太平天国前苏州省州县的田赋征收问题、张扬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川粮食征购与粮食库券返还问题的讨论等,都深入史料,对其征收过程加以还原,其研究值得重视。付志宇(《关于财税史研究的一点浅见》)就财税史研究如何深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财税史研究课题如何推进提出宝贵建议。王林(《无信不征:中国近代慈善组织〈征信录〉研究》)对近代中国慈善组织《征信录》的研究和张世慧(《清末彩票清理商号破产模式的兴衰》)对清末彩票清理商号破产模式的研究,也反映出民间财务信用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论坛成果重视原生态史料的发掘与利用,主题集中,在财政和税收两个方面都有深入讨论,而且大多研究试图突破单纯时间界点,将明清与近代贯通而论,较为充分地反映出财税变迁的时间线索,体现出近年财税史研究的新进展。同时,不仅重视制度的变迁,更重视财政运行和税收征稽中的实践形态。在研究方法方面,计量、历史及跨学科方法综合运用,互相启发,使相关问题的讨论推向纵深。学者在讨论中亦认为,财税史研究需将财税问题、经济变迁、社会转型与全球史观相结合,重视档案史料和基层财税史料的整理,加强对财与政关系、财政支出、政府与纳税人关系、企业税负、制度政策及人事关系、中外税制比较、城市税收与城市财政等问题的探究,亦可借鉴欧洲“新财政史”的视角,将财政问题、财政体系与社会体系联结,推进对财税转型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内在关系的全面理解。
本书能够汇编成功,要感谢各位与会学者的大力赞襄支持。在此,还有两点问题需要特别说明。其一是关于论文集收录问题。此次会议佳作满目,但因篇幅过大,难以全部编入。经商定,以拟发收录与会议主题直接相关的专题论文为主,分财政转型、税收变革、财政与社会三个部分呈现。还有一些论文因作者尚在修改或等待发表,也表示暂不入集。致有遗珠之憾,尚请师友见谅。其二是关于会议论文的发表问题。所收论文绝大部分已经发表,其中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文章即有多篇,还有多篇为《新华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文摘类刊物全文转载。这说明与会作者确将精心之作提交到会议上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此次会议达到了促进学术交流的初衷。已发表的论文,均在文末注明发表刊物及时间。但因篇幅受限,最后收录本书中的文章大多请作者进行了删减,但主要观点表达未受影响。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荟萃成集,可见精义。既存成果,也留纪念。在此,再次向与会学者及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致意感谢。论文集延迟已久,第二届财税史论坛也已于 2018 年 12 月在清华大学召开。同时,黄纯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财政体制变革与地方治理模式演变研究”也在 2017 年获批立项。该课题组也受邀参加联合课题组,由三校而变为四校联合,也意味着古代、清代及近代财政史的贯通联结,当有益于破除学术轸域,推进学术交流。财政史论坛也会秉持初心,开放竭诚,继续与学界同仁一起“爱财论道”。
联合课题组
2019 年 8 月 1 日
本文摘编自《近三百年财税变革与财政治理》(陈锋,魏文享,倪玉平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6. ISBN 978-7-03-065536-3. 责任编辑:李春伶)一书序言部分。微信封面来自Pixabay。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序言
财政转型
明清变革:国家财政的三大转型 陈锋/3
王朝更迭下的地方财政改革——以明清时期江苏地区均田均役制度的推行为视角 王文素 龚浩/14
晚清后期保疆纾困经略中的军费运筹 刘增合/27
清末四川经征局的设置与州县财政改革 梁勇/56
近代中国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与国家治理 马金华 刘锐 林源 阿斯汗/76
民国时期河南县级财政制度的转型及其局限 岁有生/96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财政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冲突分析——从国家治理视角 焦建华/106
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与20世纪20年代北京政府内债的整理与管理 刘杰/120
税收变革
近代中国城市捐税制度初探 张利民 熊亚平/145
1934年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与地方税收整理 柯伟明/164
上海工部局对外侨征税的困境与方法(1854—1869) 郭淇斌/181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税收征管的“4G”表现 李向东/200
路权与税权的博弈——清末铁路货捐制度的形成及有限变动 马陵合/215
晚清时期铁路购地与税政初涉探析 岳鹏星/244
北洋时期多方势力之间的财权博弈——以津浦货捐为例 余治国 马陵合/256
民国时期地方出口特产税率的变迁——以桐油、猪鬃为中心 李中庆/271
抗争与妥协:1931年营业税开征中的浙江政商关系 潘标/286
清末民初茶税的征收 王美英/305
国民政府时期之遗产税征稽及逃税困境(1940—1949) 魏文享/331
国难中的“地税救国”:战时土地税的实施及其转轨(1937—1945) 夏巨富/364
抗战大后方民营电力企业营业税征收中的纷争与交涉——以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个案分析 朱海嘉/385
财政与社会
账簿与权力:清代实征册与乡村基层赋税征收 杨国安/399
“多县治府”与“削府利县”:清代府县裁设与财政经费调整 郭永钦/406
咸丰朝户部银库实银收支与库存数量新探 廖文辉/422
《石渠余纪》版本源流考 任智勇/439
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 王燕/459
周自齐在1914年 李胜良/471
(本文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