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已有 3567 次阅读 2018-11-27 11:03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640.jpg


矿产资源是生产和生活所需材料的基本来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过去二十年我国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带动了矿产资源行业的飞速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对国际矿产资源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在全球矿产资源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与其巨大的矿产资源生产、消费和贸易体量并不相称。尤其在国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我国是美西方所主导的国际矿产资源市场规则体系的被动接受者。国际矿产资源市场价格大起大落不仅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也严重制约了国内上下游产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国矿产资源行业“大而不强”已经成为国内矿产资源业界的普遍共识。


2016年出版的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提出:“着力建设矿产资源强国,促进我国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该报告较早提出了“矿产资源强国”的概念。然而,该报告对什么是“矿产资源强国”?如何建设“矿产资源强国”?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作为该研究的继续深入,本专题尝试从全球视野出发,以研究国外矿产资源开发战略为着眼点,对“矿产资源强国”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剖析,并对我国建设“矿产资源强国”、开发国外矿产资源所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


鉴于基本概念的澄清是战略研究的基础,本书首先从全球视角对“矿产资源强国”概念进行了剖析,借鉴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权力论”和分析了美国、日本的国家案例,最终将“矿产资源强国”定义为“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治理为目标和价值导向,具备生产、金融、治理和知识四层面实力,能够对全球矿产资源行业产生较大影响的国家”。并提出,建设“矿产资源强国”需要充分发挥生产、金融、治理和知识四个层面主体的作用。之后,专题先研究了其中的金融和治理层面,对矿产资源金融战略和矿产资源全球治理体系(包含知识权力)进行了深入探讨。随后,以“一带一路”钢铁产能合作为例,探讨了在全球生产结构中发挥作用的途径。还针对“两个百年”目标,分析了其对矿产资源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最后,总结了若干基本认识和战略建议。


全书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在全球视野下对“矿产资源强国”概念及案例进行研究,提出“矿产资源强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维度。


第二章,对于我国矿产资源金融强国的战略进行研究,包括矿产金融的基本概念,我国矿产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及加强矿产金融建设、推动矿产资源强国战略的建议。


第三章,重点研究矿产资源全球治理体系及知识权力的作用,回答中国作为新来者对于当前矿产资源体系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当采取的对策。


第四章,研究“一带一路”钢铁产能合作战略,从案例研究角度,具体分析增强我国的全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问题和出路,提出相关建议。


第五章,分析“两个百年”战略目标的具体含义以及建设矿产资源强国的基本要求。


第六章,总结研究成果,提出关于推进建设矿产资源强国问题的若干基本认识,以及若干战略建议。


研究最终得到的基本认识包括:


01


“十三五”期间,乃至2030年前,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矿产资源仍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02


当前,在绝大多数矿产资源领域,中国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有些矿种的对外依存度甚至已经超过80%。中国矿产资源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


03


尽管中国是国际矿产资源的最大进口国,但是,中国在国际矿产资源市场缺乏话语权,市场的影响力不够。中国是全球矿产资源治理体系的搭便车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是市场的被动接受者和受害者。中国缺乏与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相称的国际矿产资源影响力,这是摆在我们建设矿产资源强国战略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挑战;


04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矿产资源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推动矿产资源行业发展和资源定价形成的主要驱动力。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金融体系在矿产资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支撑矿业运行的基本纽带能有效降低矿产资源勘探风险,帮助矿产资源公司开展资本运营、提升公司治理结构和能力。但是中国的矿产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与中国第二大经济实体、矿产资源消费大国的地位极其不匹配;


05


由于探矿技术的发展和替代资源和技术的不断涌现,从国际范围看,矿产资源的供应有保障。国际矿产资源市场的主要制约因素和挑战不在于断供,而在于供需分离、市场垄断、周期性波动和国际金融炒作;


06


二战以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矿产资源强国对国际矿产资源的控制和影响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渐从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转变,硬实力统治向软实力影响转变,控制交易环节到控制规则转变,控制资源到控制金融和投资转变;


07


美国日本等矿产资源强国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最后提出的战略建议包括:


1)     打好矿产资源国际政治牌,优化矿产资源全球治理;

2)     着眼于长远,做好亚洲乃至世界矿产资源定价中心的基础性工作;

3)     面对当前国内外新的变化和形势,探索和加强矿产金融建设对优化国家经济社会的支持机制构建,更好地发挥金融战略的主导作用;

4)     尽快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成立直属中央的海外资源统筹委员会;

5)     产金介结合,打造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跨国固矿集团,提升国际矿产资源的经略能力;

6)     树立底线思维,加强关键矿种的预警和战略储备工作;

7)     在国际资源战略方面,中国应该建立矿产资源安全大周边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谋求矿产资源盟友,并扩大战略支点。


更多精彩内容在这里

目 录


  •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矿产资源强国概念剖析 

    第一节 概念综述
    第二节 典型国家案例分析 
    第三节 矿产资源强国概念和战略建设 9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矿产资源金融战略研究
    第一节 矿产金融相关概念 
    第二节 中国矿产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三步走,四个发展”加强矿产金融建设,推动矿产资源强国战略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矿产资源全球治理体系研究
    第一节 矿产资源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构成
    第二节 矿产资源国际治理机制分类
    第三节 知识和国家权力 31
    第四节 在全球治理变革和地缘博弈加剧背景下建设中国矿产资源强国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一带一路”矿产资源生产战略研究——以钢铁为例
    第一节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钢铁产能的战略出发点和立足点分析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合作建设钢铁产能的潜力和重点研究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合作建设钢铁产能的组织方式与保障措施研究
    第四节 主要结论和建议

  •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两个一百年”目标对矿产资源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具体含义 
    第二节 “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对矿产资源强国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基本认识和战略建议 
    第一节 基本认识 
    第二节 战略建议 
    参考文献 



本文摘编自李政、麻林巍 、吴金希等著《国外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前言,内容有删减。


640 (2).jpg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矿产资源强国战略研究丛书.综合卷.Ⅰ )

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

李政  麻林巍  吴金希等著

责任编辑:吴凡洁  崔元春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06

ISBN:978-7-03-058085-6


111111.jpg

长按二维码  购买本书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展的“矿产资源强国战略咨询研究”项目的专题——“国外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2015~2017年)”的成果专著。本书提出了全球视野下矿产资源强国的基本概念、建设矿产资源强国的多方位战略建议及其对我国矿产资源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启示。本书内容主要涉及矿产资源强国概念剖析、矿产资源金融战略研究、矿产资源全球治理体系研究、“一带一路”矿产资源生产战略研究、“两个一百年”目标对矿产资源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及*终归纳的基本认识和战略建议。


(本期编辑:安 静)


640 (3).jpg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148553.html

上一篇:SCPMA 2018压轴专题 |过渡金属化合物中的超导电性和磁性
下一篇:2018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研究进展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