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山脉高寒的环境使得这些因祭祀而死亡的印加儿童遗骸保存下来,并成为了今天我们所能看见的来自过去最辛酸也是信息量最大的人类遗骸之一。
||
安第斯山脉高寒的环境使得这些因祭祀而死亡的印加儿童遗骸保存下来,并成为了今天我们所能看见的来自过去最辛酸也是信息量最大的人类遗骸之一。
人类遗骸一直被认为是探知人类过去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最为人熟知的一种信息来源。在《骨文:讲述人类遗骸背后的考古故事》的创作期间,英国电视台至少有3 个以此为主题的考古系列片正在播放。媒体则铺天盖地地报道着秘鲁贫民区发现了一座埋葬有2000 具印加木乃伊的大坟场,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为此专门摄制了一部纪录片;而在此之前,大量的出版物早已凭借着爆炸性的文章和照片占尽了先机。
木乃伊总是能上头条。他们被写成畅销书。例如,记者哈瑟尔·普林格尔(Hather Pringle)的《木乃伊代表大会》(The Mummy Congress),这是一本专门介绍那些钻研木乃伊的“怪人”们的娱乐读物。他们成功地激发了小说家的创作激情。
从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到田纳西·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再到将一具木乃伊足骨放在自己书桌上的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他们时常引发人们的惊叹。
例如2001 年,中国发现了两具已有500 年历史的明朝木乃伊——其中一位是名60 岁左右的男性,他的皮肤仍旧柔软,胡子有1 英尺(30厘米)之长;另一位则是老年女性,她周身穿金戴银、还戴着遮盖秃顶的假发。他们为博物馆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当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展出来自安第斯山脉的木乃伊少女“胡安妮塔”(Juanita)时,10 万观众蜂拥而至,围绕着博物馆排起了长龙。他们也被拍成电影,首推近年很火的《木乃伊》和《木乃伊归来》;毫无疑问还有时下最流行的电脑游戏《古墓丽影》。
木乃伊甚至还成为了不法分子造假的对象,“波斯木乃伊”事件便是一个有名的例子。这具“木乃伊”于2000 年10 月在巴基斯坦被“发现”,紧接着被以2 千万美元的价格在黑市上叫卖。“木乃伊”和随葬的打制金饰一起被放置在装饰华丽的木椁和石棺内,上面的象形文字声称这具躯体的主人名叫罗杜格尼(Rhodugune)或是罗杜娜(Ruduuna),是波斯王薛西斯(Xerxes)的女儿。
然而,众所周知,波斯根本没出现过木乃伊制作技术,一切迹象都表明,这是一场由专家和学者带领一群技术高超的工匠精心制造的骗局。实施这一诡计需要一名金匠、一名石匠、一名木匠、一支尸体防腐团队和一位精通波斯历史和古波斯语的专家;而且很显然,这些“艰辛”的工作必然耗资巨大。最后还是碳十四测年拆穿了这出“木乃伊”的把戏——她根本没有2600 岁,最多只有45 岁。事实上,这具“木乃伊”是一名死于20 世纪90 年代中叶的女性。她的脖子被折断,背部也有许多创伤。她很可能是被谋杀的,也可能是在死后不久尸体就被人偷走了。
近日,大英博物馆制造出了第一具虚拟现实化的埃及木乃伊。这具木乃伊的身份是一名公元前800年死于底比斯城的重要祭司,名叫纳斯波仁纳(Nesperennub)。
现在,研究者们能够不打开包裹物,而直接看到这具木乃伊细节部分的3D 影像了。他们先是运用了医学扫描仪和电影《指环王》中所用的计算机绘图技术对这具木乃伊进行了扫描重建,再通过可视化软件将1500 张二维剖面图拼凑起来,在电脑中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可从各个角度观察的3D 动画影像。重建所得到的结果就像全息投影一样清晰明了,我们甚至能看到这名祭司眼窝中镶嵌的扁杏仁形的玻璃眼珠。他的头上还戴着一顶未经烧制的奇特陶碗——40 年来,博物馆始在欧洲西北部的泥炭沼泽中得以保存并被发现的史前人类遗骸大多是死于暴力伤害——谋杀、处死或是献祭。终无人能通过X 光照片识别出这是什么。专家们还打算利用这些照片制作出木乃伊的头骨模型,并通过模型对木乃伊的面部进行精确的复原。
与此同时,博物馆的观众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头盔或偏光眼镜对木乃伊表面的包裹物进行放大观察,甚至通过“他”的眼睛向外看。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科学进步已使得木乃伊研究从最初带有破坏性、必须打开包裹物才能进行,发展到了甚至完全不必碰触就能进行。
在另一项最近的研究中,科学家在出土于法国圣瑟赛尔(St.Césaire)的一具36000 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头骨上识别出了一例明显是由锐器造成的已愈合颅顶创伤。这处简单的创伤能为我们反映大量的信息。
首先,为了穿透头骨,打击的速度必须很快,可能得借助带柄的石器工具,这就不可能是由意外或动物行为导致的。其次,该个体的头骨创伤有愈合痕迹,因此人群中一定有其他人在其养伤的过程中为其提供食物和庇护地。无独有偶,我们从其他遗址(比如伊拉克沙尼达尔,Shanidar)得到的证据也表明尼安德特人富有同情心,会关照社群中的弱势个体。一系列的发现表明,直到冰川时期晚期,人类这种对待同伴的友好态度在许多文化中都有所表现。
2002 年5 月,法国宣布了一项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在靠近克莱蒙费朗市(Clermont-Ferrand)的一座铁器时代墓葬中出土了8 具人类遗骸和8 具马骨,而距离墓葬仅有328 码(300 米)处便是尚未发掘的铁器时代城市奥皮杜姆(Oppidum)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堡垒建筑。虽然以往也发现过高卢人多人同葬或数马同葬的祭祀坑,但同一墓穴中同时埋葬多副人骨和马骨的情况却从未出现过,更别说是以这样壮观的排列方式。7 名成年男性和1 名青少年,以及8 匹马的遗骸被有意地分别排列成两行。16 具遗骸都头部朝南,向右侧卧,其中人骨仿佛凝视着东方。每具人骨的左手都放在前一具人骨之上。令人困惑的是,墓中没有一件随葬品——不管是武器、饰物、容器、贡品还是马具——此外也无法鉴定死者的死因。因此,迄今还无法判断他们是祭祀的牺牲者,还是部落间冲突或与罗马人交战中的受害者。此外,考古学家还在附近发现了两座与之相似的墓葬。
近年来,有不少重大而激动人心的人类遗骸发现为人所知,而我们对祖先的了解程度也在不断提升。《骨文:讲述人类遗骸背后的考古故事》尽可能涵盖了从智人化石到拿破仑大军等各个历史时期,以及从木乃伊到谋杀事件等各种主题的人类遗骸研究成果,希望能令读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了解。也许再过50 年或100 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今天所做的哪怕是最细致的分析都会显得幼稚而肤浅。伴随着我们解读骨骼信息能力的不断提升,新的发现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未来还有更多的谜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本文摘编自(英)保罗 · G · 巴恩(Paul G. Bahn)编;张全超,夏文静译《骨文:讲述人类遗骸背后的考古故事》前言,内容有删减。
骨文:讲述人类遗骸背后的考古故事
(英)保罗 · G · 巴恩(Paul G. Bahn) 编
张全超,夏文静 译
责任编辑:王琳玮
ISBN 978-7-03-055939-5
《骨文:讲述人类遗骸背后的考古故事》是欧美地区非常经典的一部人类骨骼考古学方面的科普读物,作者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保罗·G·巴恩(Paul G. Bahn),曾经撰写过多部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及科普作品,如《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已出版第7 版)。该书自出版以来便以其丰富而引人入胜的内容和精美的插图在欧美地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忠实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是各大图书馆乃至社区图书馆必备的科普读物。全书共划分为5 个专题,分别介绍了遗骸所揭示的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遗骸上无受伤痕迹的案例、遗骸带有创伤的案例、墓葬中的案例和对木乃伊的研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考古学科普读物。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