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斯坦福的创新力: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已有 3920 次阅读 2018-6-25 11:17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640.webp.jpg


斯坦福大学(简称斯坦福)改变了世界,影响着人们工作和思维的方式。2000年以来,该校有13人获得诺贝尔奖,在世界大学中名列第一。该校在计算机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如鼠标就是该校科学家发明的。斯坦福的心理学系一直雄冠美国,如“智商”概念就是该系教授于20世纪初提出的。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是那时因为学习压力大,除了专业学习无暇顾及其他,所以对这个学校并不是很了解。幸运的是,2010年,我有学术休假的机会可以重返斯坦福。借这次机会,我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尝试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探讨“为什么斯坦福出了那么多大师”。为此我系统地听了数学、物理、计算机、心理学、统计学、语言学等多个系科的课程,聆听了上百场学术讲座,特别是,学校邀请来的著名学者的讲座,我基本上是一场不落,从中获益匪浅。访学期间,我还走遍了校园的各个角落,观察师生活动的各个环节,搜集捕捉各个方面的信息,尝试发现人才培养的真谛。那一年,就在斯坦福标志性建筑的一间办公室里,我完成了《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


640.webp (3).jpg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

石毓智 著


探讨如此复杂的教育问题,难度自然很大。然而,思考这样的问题还必须站在世界顶级学府的高度,在特定的场所进行。此外,这样的问题也不是随便走一遭就能得出答案的,需要探讨者具有由表及里的洞察力,能透过各种表象看到事情的本质,好在我受到的学术训练给予了我这种能力。


我于2011年8月访学回国,仅2011~2014年4年时间斯坦福就接连有7人获得诺贝尔奖,1人获得菲尔兹奖b(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这骄人的成就进一步激发了我探讨斯坦福成功秘诀的兴趣,于是又写了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大都先是在《羊城晚报》刊出,然后很快又被《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转载,一些报纸,如《广州日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等也频频转发,引起了国内读者的广泛关注。


在过去这十几年里,为了探讨欧美教育的成功之道,我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走访了世界各地的一流大学。按照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6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于前30名的大学,我到过17所,其中前10名的大学,我考察过9所。对这些大学的考察虽然很仓促,但也能从中总结出不少经验,因此,本书常常通过与欧美其他大学的对比来探讨斯坦福的成功之道。


我的求学经历也给予我思考这一问题的优势。我先后在美国就读过三所大学,它们都是世界顶级学府。20世纪90年代初,我先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读书,这个建校不到60年的大学就有16人获得诺贝尔奖。在这个学校取得硕士学位以后,我又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参加了一年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那时这个学校还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可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这所学校高歌猛进,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就有8人获得诺贝尔奖,在新世纪世界大学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中位列第七。斯坦福先后有45人获得诺贝尔奖,在世界大学中名列前茅。如果从21世纪开始算起,斯坦福有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位列世界第一。这些求学经历都是我今日思考大学教育问题的宝贵财富。


我还有两个特别的“老板”,从他们身上也可以学习不少教育理念。1996年,我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参加李讷教授主持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李教授时任该校的研究生院院长,同时也是该校“杰出人才选拔小组”的核心成员之一。我们吃饭聊天时,李教授经常跟我谈起他们是如何从全世界选拔人才的。其中一次他谈到一位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蓝光”技术,具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水准,大学决定把他聘过来,当时我半信半疑。到了2014年,这位日本科学家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就是中村修二。这让我很钦佩斯坦福识英才的慧眼。后来我到斯坦福读书,我的博士生导师是伊丽莎白·特劳戈特教授,她曾经担任过斯坦福大学6年的副教务长,也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又译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双院士。此外,还有几位老师也是国际一流学者,其中几位还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的创始人。这些老师不仅专业知识丰富,而且教育理念先进。所有这一切都对我写本书有很大的帮助。


《斯坦福的创新力: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的写作方式与枯燥而抽象的学术论著不同,因为它是面向广大关心教育的读者的。本书的很多视角非常新颖,如田园诗般的校园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因为在宁静的校园,人们才能静下心来思考科学问题;又如美轮美奂的建筑对审美意识的培养,因为审美的背后就是规律,科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探讨各种现象背后的规律……


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数统计,也有各种各样的算法。同一个获奖者,各学校重复计算,都想往自己家里拉。有些大学甚至把在本校读大学或研究生、曾经访学工作一段的获奖者都算作自己的人数。


《斯坦福的创新力: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中,我采用“该获奖者长期在哪所大学工作,就算哪所大学的人”的标准。


《斯坦福的创新力: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诺贝尔奖获奖数据主要根据英国《泰晤士报》(新世纪世界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前10名大学,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features/top-10-universities-producing-nobel-prizewinners-2016)、维基百科(英文版)(世界大学诺贝尔奖排名,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obel_laureates_by_university_affiliation),以及斯坦福大学官方网站(斯坦福诺贝尔奖获得者,https://news.stanford.edu/nobel/)数据整理而成,如无特别说明数据截至2016年。


冰冷的教育机器培养不出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远不限于书本、教室和实验室。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自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宁静的环境、人性的关怀、温暖的气氛、自由的体制等都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本书打破僵化的思想,摒弃枯燥的数据,把鲜活的人放在现实环境中来考察。本书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活泼,文笔轻松优美,可以给读者以智慧、以启迪、以美感,既可以作为学术小品文来看,也可以作为散文随笔来读。


本书得以完成,我要特别感谢两位朋友。一位是《羊城晚报》的梁力先生,书中的很多章节都是首先在他的栏目中以单篇文章发表的,饱含他的劳动和智慧;另一位是科学出版社编辑石卉女士,正是她的热情与辛勤,才使本书能在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上与大家见面。另外,由于各种因素,书中难免存在着不足之处,这些都是我个人的责任,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摘编自石毓智著《斯坦福的创新力: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文前,内容有删减。


(本期编辑:安 静)

640.webp (5).jpg


斯坦福的创新力: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石毓智  著

责任编辑  石卉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03

ISBN:978-7-03-053729-4


斯坦福大学是世界一流的标杆,该校21世纪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在世界大学中名列第一。《斯坦福的创新力: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作者与1999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2010年重回母校访学一年,试图根据自己的长期观察和调研,以斯坦福大学为重点,辅以对其他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从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师生追求等角度,深入剖析斯坦福大学的理念和机制,探寻斯坦福大学的成功之道,以期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中国大学教育改革提供启示。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你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120751.html

上一篇:自然科学大辞典系列 | 化学大辞典
下一篇: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丨材料科学重点领域及发展趋势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