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症专题即将出版...
值4月2日“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之际,来自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者将在《科学通报》共同发表孤独症专题文章,探讨孤独症患者异常的心理行为、生理状态,并借助脑成像技术深入探索患者潜在的异常脑神经活动。
首先,将《科学通报》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习教授詹启敏院士为常春藤星星计划项目创作并演唱的歌曲《爱让星光璀璨》,送给自闭症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及所有关心自闭症儿童的朋友。
20世纪4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家Kanner首次报告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个案研究。在他的文章中,被观察儿童具有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他们“对孤独、重复具有极端偏好”,虽然他们可能具备很高的智商和天赋,但存在较严重的情感和社交缺陷,缺乏正常的社会交流。70年过去,孤独症的确诊人数在不断扩大,2016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新生儿孤独症的发病率已达到1:68。孤独症群体在社会交往中特殊的行为表现,也引起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开展针对孤独症群体心理机制尤其是脑认知机制的研究,对于孤独症的早期诊断、病因探索及病情干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
孤独症作为一种复杂的发展障碍疾病,因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表现出多种亚型,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中, 将孤独症的几种亚型疾病:
经典孤独症(autistic disorder, AD)、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 AS)、待分类的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DDNOS)以及儿童期崩解症(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 都纳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范畴, 不再作细分。
其中,DSM-5重新规定了ASD的两条核心症状:
在多种场景中表现出持续性的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缺陷。
如在社会交往中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非言语信息(眼神、身体语言等),缺少对他人的兴趣,难以发起和回应社交谈话等。
表现出局限、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
如表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用词,遵守僵化的日常生活方式,具有非常局限的兴趣爱好并对感兴趣对象表现出异常的专注等。
除核心症状外,DSM-5特别说明以上症状一定在发育早期就有所表现,且不能由智力缺陷或整体发育迟缓解释。
2
孤独症专题介绍
专题共收录7篇文章,包括4篇评述及3篇科学论文。
①评述文章:作者通过综述ASD核心症状中的社会性注意缺陷、视线加工障碍、重复刻板行为,以及ASD肠道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总结和探讨当前有关ASD患者内在心理和生理机制的前沿观点。
②科学论文:两篇研究借助脑成像技术,从脑自发活动动态整合、静息态脑电复杂网络连接两个角度探究ASD患者异常的神经活动,为我们揭示出ASD患者特殊的脑神经机制。另一篇研究则创新性地提出一项针对ASD患者行之有效的正向干预模式,以帮助提升ASD患儿的生活和学习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心理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热点之一。研究者致力于了解ASD群体认识世界的方式,探索其与正常人认知差异的原因。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也应尊重ASD群体的差异,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为他们搭建与外界社会互动的桥梁。
《科学通报》官网↙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CSB/63/8?slug=Browse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