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踏上水利人生之路,至今已60 个春秋。这60 年里,从1957 年开始的第一个10年中的前5 年是在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读书;后5 年走进了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其间赴北大荒种过地,给专家当过助手,也有幸半脱产到北京大学数学系进修过两年。第二个10 年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下放到黄河三门峡工地、长江葛洲坝工地,当过混凝土工、风钻工、施工调度员,见识了什么是水利工程和水利工地。第三个10 年伊始,我调到了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那时已年届不惑,直到第四个10 年的1999 年初,我在该所退休。这20 年里,工作和生活都比较安定,也做了几件有意义的事情,但忙碌却无效的事也做了不少,不由得想起电视剧《晋商》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人生有几多空忙。”不过“空忙”也是人生历程的步数,这20 年毕竟收获了一份迟到的事业。退休以后,为了圆梦自己退休前就想做的几件事,也为了弥补一些“文化大革命”中失去的科研工作时间,于是重起炉灶,做了如“水文学史”“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等几个方向的研究。光阴荏苒,至今也已近20 年了。
去年腊月,我接到北京一位好友去世的消息,心情沉重又感叹人生之无奈,于是提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出生后出生,先后出生”;下联是:“早离去晚离去,早晚离去”。搁笔时觉得太过消极,又补了一个横批:“生生不息”。确实,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概莫能外。然而,从“出生”到“离去”,各人的历程却几乎没有相同的。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评价人生历程的意义或价值呢?面对这个严肃且直面每个人的问题,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乃至各行各业,各有各的论述与回答,甚至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所写的妓女,也得意地说:“达官贵人,将军元帅,也拜倒在我的石榴裙下。”可见,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或价值,真是各有各的理解,难以说得清、道得明,更难以就范于一律了。
我此生的意义或价值是什么?当我直面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由得又回忆起这60 年的水利人生。这60 年里,我以从事水利服务于国家,工作在生产和科研第一线,从未当过“家”“长”,也不曾设定过何种高远的人生目标,觉得那样会活得很累心,且难免被困于功利樊篱。不过我也常想,自从我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一生的衣食住行,一生获取的知识和精神营养,一生享受的各种服务,都是社会为我提供的。我不能只坐享其成,至少应当把自己一生消耗的社会财富回馈社会,并尽可能多留下一点什么,让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
作为一个水利人,我拿什么回馈给社会呢?这60 年里,虽然在三门峡大坝、葛洲坝枢纽、故县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中流过汗水,在国家防洪、南水北调、水资源等方面做过一些事情,创办了学术期刊《水科学进展》,也出版过几本专著并指导研究生,但我着实不敢说,这些就足以回馈我一生所消耗的社会财富并略有富余了。这让我联想起,常有一些同事、朋友和研究生索要我的发言稿,拷贝讲座的PPT,并建议把这些材料汇集成一个文集。我也觉得,平时对水问题的一些思考和看法零零碎碎,难以在论文和专著中表述,将其汇集成册或许还有一定参考价值,于是就着手整理,形成了这本《江河碎语》。
迟到的事业之创办《水科学进展》
20 世纪80 年代,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挑战,基于这一形势,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于1987 年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第1 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它是一种着眼长远的全新发展模式,受到全世界的广泛重视,中国也成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列为最优先的问题之一,在中国尤其如此。
20 世纪80 年代,国际科学界对面临的全球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ICSU,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Unions)发起了多个关于全球问题的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其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水文循环的生物学方面(BAHC,Biosphere Aspects of the Hydrology Cycle)和全球能量及水循环实验(GEWEX,Global Energy and Water Cycle Experiment)3 个国际科学计划均是以水作为关注的主题。中国积极参与了这些科学计划。所有这些国际水科学计划,以及中国正面临的“水多了(洪水)、水少了(干旱)、水脏了(污染)”等严峻形势都表明,水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尤其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峻挑战。然而,彼时我国还没有一份以水为论述主题的高级学术期刊,来全面、系统、多角度和及时地反映我国在水科学方面的研究动态与成果,引导水科学紧密围绕社会要求和科学前沿健康发展。因此,创刊一份以水为论述主题的高级学术期刊是十分必要的、迫切的。
本着这一认识,我萌生了要创刊一份以水为论述主题的学术期刊的想法,并几经斟酌,将期刊定名为《水科学进展》。当时我担任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我把这一想法向当时的吴正平所长做了汇报,并补充提出,水文所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所,没有一份高级学术期刊作为窗口,既有负于研究所的责任,也不利于研究所的发展。我要感谢吴正平所长,他完全赞同并全力支持。
1990 年初,要创刊一份新的期刊,哪怕是科技期刊是比较困难的,我确实有些望而却步,但还是决心闯一闯。根据当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创办新期刊程序,我首先向时任水利部部长的杨振怀部长作汇报,请水利部作为该份期刊的主管单位,感谢杨部长欣然同意,并在创刊申请书上签字。接着向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期刊管理中心申报,几经说明和恳请,也获得通过。最后要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这是最后一关了。新闻出版总署会的工作人员说:“现在这一时期的新期刊要经署领导亲自审批,你去找领导吧。”然而,传达室的门卫不让我进署长办公楼,我只好坐在办公楼门前等,第一天没能等到。第二天我带了馒头和水坐在办公楼前继续等,从上午等到下午上班时,终于有一位看似领导的同志走来,门卫对他说:这位同志要见领导,在这儿等了两天了。他问我什么事?我说我是水利部的,经杨振怀部长同意来向您汇报一项工作。他审视了我一眼,看我确为公事而来的样子,就叫我随他进去。到办公室他问我什么事,我说明了来意,把杨振怀部长签名的水利部申请书和已办妥的文件展示给他看,并有些动情地说:“我是搞水科学研究的,今年50 岁了,没能做出什么学术贡献,就想着开辟一片园地,供有成就的同志和年轻同志在这片园地里耕耘。”领导见我态度诚恳,也问了我一些问题,沉思片刻说:“现在原则上不批新期刊,水利部要办这份期刊,我还是表示支持。”并说:“出版总署会发文通知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你回江苏去具体办理。”那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我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很真诚而郑重地向他表示感谢,但我一直不敢问他的姓名。后来我知道他叫宋木文,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的副署长。我真没想到,创办一份科技期刊竟然要通天到署长那里去啊!
第二天我就回到南京,向吴正平所长做了汇报,吴所长很高兴,当即同意把科技情报室的潘理中和水资源室的汪静萍两同志调来参加编辑工作,并组建编辑部,吴正平任主编,我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水科学进展》编辑部正式成立。随后,我和潘理中、汪静萍2 位同志着手筹办出版事宜;到江苏新闻出版局办理《水科学进展》出版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出版局同志非常热情,还特批《水科学进展》免除1 年试刊,第1 期即为正式出版物;联系江苏省新华印刷厂作为承印单位;联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作为出版单位;申办编辑部钢印和工作印章;设计刊物封面、信封信纸等,虽然辛苦,但也尽享了创办一件新事物的快乐和成就感。
组建编委会是一件严肃而重大的事情。考虑《水科学进展》作为一份以水为论述主题的高级学术期刊,编委会至少在国内应具有充分权威性,并覆盖水科学领域的各方面。为此我逐一登门拜访了施雅风院士、陶诗言院士、地质部副部长张宏仁教授等10 余位知名学者,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编委会成立大会及第1 次编委会是1991 年3 月在北京水科院召开的。陈家琦被推举为首届编委会主任委员,并由他给各位委员颁发聘书和主持会议,我做了创刊情况的汇报。会议深入讨论了以下4 个主要问题:①关于刊物的中文名称。有编委提出可考虑定名为《水科学学报》,但多数编委认为这份刊物主要突出反映水科学研究的新事实、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进展,突出前沿性,学报则主要反映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了突出时效性和创新性,还是叫《水科学进展》为妥些;②关于刊物的英文名称。有编委认为,应当在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中,把Science改为复数Sciences,但施雅风、谢家泽等编委认为还是用单数好,用单数表明这份期刊的学术追求是要创建一门关于水的全新和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用复数易被视为水科学就是陆地水文学、水文地质学、水文气象学、工程水文学等学科中水知识的简单叠加,那就可能丧失办刊的初衷与科学意义。最后大家还是同意用单数Science 好些;③关于出版,编委们认为,初创阶段还是季刊较好,做到少而精,让作者们感到能在《水科学进展》上发表文章为荣。但为了体现“进展”两字的时效性,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应及时改为双月刊或月刊。同时提出要努力创办《水科学进展》的英文版;④关于稿源和经费,陈家琦主任特别关心这2 个问题。我汇报了在水利系统、气象系统、地质系统、地理系统、农业系统等研究院所以及与水有关高等学校调研的情况,对作者、读者的可期望人数与发行量做了初步估计,第1~2 期的约稿已大部分组好,总体是有信心的。编辑人员的工资、办公条件及第1~2 年的出版经费由南京水文所支持,第2 年起审稿费、印刷费、发行费等自筹,后与水利部有关司局协商,计划成立一个50 万元的《水科学进展》出版基金,其利息即可支付上述费用。从其他期刊的办刊经验看,今后版面费收入也可成为办刊经费的重要来源。会议最后,我将写好的发刊词请各位编委审定。编委们对上述问题取得共识,热情地祝贺《水科学进展》的诞生。中午聚餐时,谢家泽院长对我说:“国纬,担子不轻啊!一个人一生做不了几件事,你要坚持把这件事办好!”我至今仍谨记谢老的教诲与嘱咐。
至今,《水科学进展》已创刊二十余年了。二十余年来的实践表明,当年创办《水科学进展》是正确及时的。她早已被国际和国内如EI、CA 等知名检索系统收录,她的每一期英文目录都在UNESCO 的有关文献中刊登,曾被评选为中国科技期刊百强,她已经成为我国在水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在《水科学进展》创刊10 周年和20 周年之际,我和胡四一副部长曾先后撰文《十年树木》《春华秋实话来年》。祝愿《水科学进展》如一株青松,永远立于科学期刊之林。
回顾创刊《水科学进展》并多年担任其主编,以及参与《大百科全书》《辞海》等多种刊物与文献的编撰工作,深感受益匪浅。有以下几点体会。
(1)让我认识了编辑的意义和价值。在人类知识的积累过程中,科学家是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者,工程师是知识的应用者,教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编辑是知识的梳理、提炼和整编者,他们集所有知识之大成,使其成为完整、严谨的知识体系,成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是栽培知识之树的园艺家,是构建知识大厦的建筑师和艺术家。所以编辑事业是崇高的,是构建人类文明所不可缺少的。
(2)当一位好编辑,至少要具备3 种能力。一是要有渊博的知识,这不仅因为编辑要接触许多领域或门类的论文和著作等文稿,更是唯有博学才能有广阔的视野和高屋建瓴地对被编辑对象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二是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否则他无法驾驭面前庞杂的知识并将其组织成系统严谨的知识体系,大到百科全书、辞海,小到一篇论文,概莫能外。三是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准确、简明、富有启迪和感染力的文字表达,透出编辑的素养,这是需要长期修炼的。有些老编辑们称上述3 种能力是编辑的“三把刀子”,依我的体会,这比喻是蛮准确的。
现在回忆多年来做的编辑工作,其实也是对自己胸怀的一种陶冶,做编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帮作者修改稿件,但有时也应约为友人代写他们著作的前言和序,有时甚至还要帮助写发言稿和重要信件(例如为水利部起草致温家宝总理关于长江调度的信)等,这些工作花去我大量精力和时间。有朋友开玩笑说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裁缝。开始时确实也略有些这方面的感觉,尤其在自己科研工作较忙的时候更是如此。但后来逐渐明白,代人写一篇序,也是为构建知识体系做一份贡献,而且很有利于自己能力提升,也就逐渐甘于为人做嫁衣了。怕是上帝让我与编辑工作有这样的缘分哩。
责编:胡凯,周丹,王腾飞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9
ISBN:978-7-03-054536-7
《江河碎语》是作者在防洪与江河治理、水资源与水环境、水文科学与研究、水文与气象领域对若干问题的思考与看法并对自己的水利事业进行了回顾。全书包括63个科学话题和1篇对自己科学事业的回顾,文字简练,论点清晰,思路开阔,具有一定启迪意义。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