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心的成长: 教育专家谈心智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精选

已有 6500 次阅读 2017-9-15 08:4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心智的成长历程。这个过程需要帮助,需要呵护,更需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与训练。

心是智的基础

所谓心,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被理解为中央枢纽、中心部分,但是更多的时候被习惯地指思想的器官、思想情况和感情等,即心理(源于eduu字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事情的第一时刻并不是进行思考,而是内心反映出来的一种感觉,而后才是依据感觉进行的自我思考。因此,心走在智的前面,是智产生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内心的感觉,智也就无从产生,而智就是解决内心需求的方法。

内心的需求发展


随着人的成长变化,人的内心需求也在不断地升级变化。即使每个人的心智发展速度不同,也同样具有相对一致的发展规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是按照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afety needs)、爱和归属需要(love andbelonging needs)、尊重需要(esteem needs)、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这五个层次来发展的。在自我实现需要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要(self-transcendence needs)。因为不断有内心需要的出现,也就会有相应的行为出现,思想也就由此产生,这便是心智形成的完整过程。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总是会有很多事情要做,为什么会有剪不断的问题需要人努力解决。


GROWTH

成长




让心动起来

俗话说,“心动才能行动”。这是一组顺承的自然关系。但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却十分遗憾,甚至经常看到一些人正在毫无顾忌地打破着这种自然规律。

有人说情绪是思想的能量,所以心是心智的发电机。的确,心的感觉多数是通过情绪来表达的。可见,在人饥饿时给予他食物就是满足需求,但前提是这个人自身感觉饥饿,食物才会成为一种需求。如果在这个人并不饥饿时我们却将食物塞进他的口中,食物就会成为一种负担。这种负担使得孩子的内心产生了不愉悦的感觉,因而通过情绪抵触的方式表现出来。

心动的条件就是体验。人为控制的空间只能实现单一的目标,内心得到的感觉也只能是单一的。很多时候,人的智慧来源就是随时捕捉和记录不同的感受,是在真实的实践中产生的。只有通过真实的感觉体验与对比才能激发思考的能力。生硬地给予只能体现给予者的人生领悟,却严重阻碍了成长者自然发展的机会。

心智能力的显现

心理绘画中心智的存在

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1908 年,在瑞士进行过借助图画分析来诊断人的智力发展状况的研究。结果发现,在那些画得不错的孩子当中,高智商的比例明显超出低智商的比例。1926 年 Goodenough发布著名的测试 DAM(Draw-A-Man),这个智力测试是通过让儿童画一幅人物肖像画结合 IQ(Intelligence Quotient)系数来完成。所画人物的类别越清晰、细节的元素越丰富,IQ 得分就越高。尽管DAM 测试曾遭遇很多研究学者的反对,学者认为其忽略了更多重要部分的衡量,但因其可操作性和实用的效果,这个方法得到迅速推广,成为流行至今的测量智商的一个重要工具。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绘画不但能反映智力的水平,还能促进心智的发展。

还有研究通过心理绘画投射出绘画者的性格和心理,从而运用图画进行人格测试。研究表明,人的潜意识部分可以通过其所画的形象浮现出来,大量的心理信息可以在绘画中产生,而透过图画绘画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能被人感受到。这种倾向在儿童身上尤为明显,儿童透过绘画展示他自己的真实情况,我们从中可以觉察儿童的成长和变化,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

心理绘画还可以帮助绘画者有效释放内心的情绪与压力。一幅画里的图像可能承载着复杂的潜意识情况。借助图像的传递可以帮助绘画者把潜意识部分转化到意识层面,有效释放被压抑的想法和问题。因此,绘画是心智能力的有效反映途径。

心理绘画中的心智表现

经过大量的实践我们发现:当人处于低幼心智阶段时,最初的绘画就是在纸面上乱画。这是在收集手部在平面上运动时产生痕迹的感觉。此时,人可以把生活中见到的事物以简单的笔画呈现出来,并加以命名。尽管这个名称与那些笔画显现的形象并不统一,却已开始表现人的思考状态。因此,当一个心智能力还较低的幼儿指着所画的一些不规则的笔画告诉我们“这是蘑菇”“这是大树”时,我们应该快乐地意识到,他已经开始有了思想。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运用绘画来表达内在的自我,以此释放内心的情感,这也是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他们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进行个人的感情加工,体现自己的意识对周围世界的解读程度,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投放到所画的形象中,这些富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心理绘画充分地反映出他们的心智发展状况。

例如,当事物转化为表象进入人的大脑后再复现出来时,即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的大脑里出现的表象大体相同,但特征却截然不同。又如,当学习者在同一时间内观察完同一个苹果后,再让学习者描绘或描述这个苹果的表象时,浮现在学习者头脑中的苹果的样子却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画出的是一个大得像太阳一样的红苹果;有的是小得像乒乓球一样的青苹果;还有的是带着一个虫子洞的发黄的苹果……这些现象都表明:尽管学习者看到的东西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人的心智不同,头脑中出现的表象也会完全不相同。因此我们认为,借助绘画可以判断出人的心智状态,进而进行有效指导与调节。

心智的渐进发展

在美国,我接触到一些 3~6 岁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尚在发展中,所以,绘画、泥塑、拼摆图形……成了他们的内心“语言”。在最初接触他们时,孩子的家长反映他们做事的持续时间只有 15 分钟左右,在家里时常发脾气。其中,Kaylan 的老师反映这个孩子心智成熟较晚,不太懂得与人交流,为了保护她,所以迟迟不同意让她升班学习。但是,经过 2~3 个月的心智能力训练后,这些孩子均已发生变化,特别是 Kaylan 不仅升班学习了,她的逻辑能力与理解力均超过了一部分同龄人。经过训练的孩子主动做事的时间可以延长至 1 个小时左右,开始喜欢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与周围的孩子友好相处。下面是参加学习的几个孩子在训练过程中,用塑料圆片摆出的图案记录:



由上面的记录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形成是渐进的、逐步变化并悄然提升的。最初孩子们摆放的图形都是很简单的,或者根本看不出来摆的是什么。在我们不断询问“这是什么呀?”时,孩子就在进行自我检查,他们会主动解释,同时会出现边说明边挪动圆片,使图形趋于形象化,方便别人看懂的现象。当孩子们的自我调整得到理解后,他们表现出的喜悦是真诚而激动的。

这样,随着能力训练的加强,孩子们通过摆放图形表示出他们的心智能力在不断提高。为了更清楚地反映自己的思想,让别人可以看懂,孩子们在内心不断地总结着经验,逐步调整自己摆放图形的表达方式,最终通过意思明确的图形与我们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同步提高,因为图形最终不能完全表达出孩子们的思维,所以,孩子们逐渐选用了运用语言与人进行更深入地沟通。


心智能力的体验

由于心智的体验是自我的独特体验,先是感觉的积累,随后是个人的思考。这个内心体验过程是很难向别人表达得很准确、很清楚的。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他们的体验也不会相同,因为这是由个人的经历与认知所决定的。心智活动对人的内部、外部产生的影响都是具有个性化的,我们很难从外部行为作出客观的判断,需要引导人自身进行自我认识的过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按照人的发展需要,帮助学习者进行多种心智体验,形成自我发现、自我心灵完善、自我精神超越的能力,学会自我的心理实验和心理研究的方法,更好地促进自我发展。

应该说,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心智模式。不同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做出的相关结论,它指导着人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通常情况下,个体的心智模式让人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结果,并不断强化,这种心智模式产生的结果往往会比事实本身更加长久。然而,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因此需要我们“吾日三省吾身”,这其实就是在检查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有利于个人更好地发展、更好地生活。当我们能够比较好地不断检索自己的心智、不断更新健全自己的心智模式时,我们的心智能力就是强大的、有价值的。



HO

ME


延伸阅读

ISBN 978-7-03-053067-7

责任编辑:孙文影


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科学的研究结论与经验都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一些教育理论与方法不会完全适用于每个个体,甚至在某些时候互为矛盾。真正符合每个个体的教育形式需要由学习者按照自身的需要来选择,不能直接套用既定的方法。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具体的、个性化的、发展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学习者的心理能力发展,是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本书是笔者近20 年潜能开发研究的总结与提升,共包括六章,第一章介绍了什么是心智能力,第二章阐述了信息与心智能力的关系,第三章介绍了静心的方法及其与心理能力训练,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介绍了认知、元认知能力与心智能力训练,第六章介绍了心智能力的判断与引导,并在附录部分分享了心智能力训练课程的设计框架、课程实践案例,以及师生对心智能力训练的反馈信息。

本书适合中小学生家长、中小学教师,以及关注孩子心智成长的人群阅读。

(本期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76044.html

上一篇:机器人手术?听听解放军总医院刘荣教授怎么说
下一篇:探寻黄东海海表温度增暖原因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1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