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电天文学诞生并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初,为人类认识宇宙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探测窗口。二次世界大战后,军用雷达被广泛用于民用天文观测,同时,一大批专用于天文研究的射电望远镜也相继建成和运行,使射电天文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期,直接促成了60年代的现代天文学“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使得射电天文成为现代天文学最活跃、最前沿的分支。
我国射电天文研究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早期首先建设了一批观测太阳的小型射电设备,20世纪80年代建成我国的米波综合孔径望远镜,之后陆续建成了一些投资千万元左右的中型设备。这些设备在巡视与监测方面都做出了国际水平的成果,为我国射电天文的科学研究、技术储备、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以来,我国天文步入发展快车道,一批新的大、中型射电观测设备或建成投入使用或在筹划中,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和推动一批更大型的国际合作项目。就整体而言,我国在科学研究、人才储备和观测设备建设方面与欧美差距日趋缩小,个别领域逐步由跟踪到具备领先优势。
当前,天文学在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宇宙与生命起源等方面正孕育着重大突破,而引力波观测窗口刚刚打开。引力波天文学已拉开序幕,步入高灵敏度、大样本时代的射电天文学迫切需要建造更大接收面积、更高分辨率、更大天空覆盖的射电望远镜,以探测更暗弱的天体,获取更早、更多的宇宙信息。
为了展示我国高精度大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的近期成果,使科学目标与望远镜设计更紧密地结合,《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7年第5期特别出版了“110m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专辑,由12篇涉及关键技术、重大科学问题的综述和研究论文组成。
专辑着重介绍了在大型反射面天线结构轻量化、快速面型精度检测与主动面补偿、超宽带接收机研制、高速数字终端、高精度伺服控制、电磁兼容设计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突破方案,分析了其在引力波探测、恒星形成等科学目标领域的巨大优势和对于推动深空探测与时空基准技术创新的特别意义。
希望通过该专辑的出版,吸引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关注和投身于110 m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建设,为我国天文事业做出贡献。
专辑篇目如下,点下方链接可免费下载全文▼
110 m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专辑
编者按
王娜
新疆110 m射电望远镜(QTT)天线高精度面板结构研制挑战
许谦 温浩兴 王娜 李琳
大型射电望远镜天线主动面补偿研究进展
王从思 肖岚 项斌斌 王伟 许谦 蒋力 王娜 段宝岩
大口径射电望远镜超宽带接收机技术发展
陈卯蒸 刘奇 马军 王娜
天文数据索引技术综述
张海龙 冶鑫晨 赵青 王杰 王万琼 托乎提努尔 李慧娟
分子云中的湍流
钱磊 李菂 潘之辰
中国大型射电望远镜在引力波探测方面的潜在突破
李柯伽 袁建平 王晶波 闫文明 袁少男 王娜
月球微波测速测距衍生的空间低频引力波探测新方法
平劲松 李文潇 韩松涛 张添翼 王明远 吴功友 王震 曹建峰 简念川 杨永章 刘润球胡松杰 孟桥 唐歌实 张立华
一种大型全可动反射面天线的轻量化创新设计
冯树飞 段学超 段宝岩
110 m大射电望远镜的两自由度复合控制器设计
李鹏 保宏 尉胜腾 许谦
全可动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电磁干扰特征研究
邱扬 许清琳 田锦 刘奇
射电终端发展与110 m射电望远镜终端系统
聂俊 裴鑫 王娜 陈卯蒸 张海龙
相位恢复全息——基于远场幅值的天线表面精度检测
刘抗抗 叶骞 裴鑫
网址: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PMA/47/5?slug=Browse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7(5)]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scichina1950/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扫描识别二维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