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展望 精选

已有 5986 次阅读 2016-12-22 08:45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7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11

ISBN 978-7-03-050373-2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支撑全球经济复苏增长的核心力量和取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十二五”时期,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局面下,中国成功把握了新一轮新兴产业发展浪潮,通过科学布局、重点发展,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引领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望“十三五”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方针十分明确,就是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构建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为此,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围绕重点领域,优化政策组合,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 15%,也就是再力争实现比重五年内接近翻番的战略目标。


围绕壮大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促进形成基于创新驱动的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在“十三五”以及更长一段时期内,要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同时也明确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的迫切需要加速结构优化、加快动能转化的明确要求及其目标任务。显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肩负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支撑新旧增长动能转换、引领中国产业迈向中高端和经济社会实现中高速、高质量、可持续的新使命。


为此,根据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规律演进以及行业之间融合度不断提高的大趋势,对“十二五”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划分范围进行了动态完善,既考虑到有效衔接“十二五”提出的发展任务,又考虑到适应“十三五”的新变化、新要求,将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的七大领域二十四个重点方向进行了有机的合并、调整和增补,从大的范围和领域将“十三五”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网络经济、生物经济、高端制造(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绿色低碳(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五大领域及其八大产业。


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新的规划思路,就是将“十三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壮大”发展(而不是过去通常所说的“培育发展”)。同时,明确将“壮大发展”这一主题作为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的核心要务,相应地也明确提出了新的综合性、预期性发展目标,即到 2020 年要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五个产值规模分别达到 10 万亿元以上,并且要求基于和围绕这五大支柱产业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形成一大批跨界融合的产业发展新增长点,打造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


总体上讲,从“培育”到“壮大”这一发展思路的调整,一方面说明,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抢抓重大战略性发展机遇,务必迎头赶上,抢占世界科技创新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制高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近些年来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的培育发展,已经具备加速推进壮大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


总之,“十三五”时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发展,关键还是要尽快做大做强发展规划和竞争实力,需要坚持三个“面向”做好这篇大文章:


一是面向科技革命及其产业变革未来趋势做文章。密切衔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适应并且引领新经济、新动能发展大势以及所催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潮流,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和核技术领域一批战略性产业,打造引领未来、占领未来创新发展高地的新优势。


二是面向增长速度换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化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需求做文章。把握中国产业发展日趋显现融合、集成、绿色、智慧、数字化等特征,及时适应和尊重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绿色技术、创意技术等向各行各业加快渗透及深度广泛进入应用的规律,在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力的同时,不断引领、支撑及带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服务业态创新迭代,持续稳定快速地提升产业和服务的附加价值,促进产业向中高端持续迈进,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惠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就业生活改善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三是面向资源要素环境紧约束条件做文章,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来应该具有的知识智力密集、清洁高效、后发力强等内在要求,进一步释放各类网络(如互联网、物联网、政务网络等)及其平台应用、数字和创意文化、生物、新材料、节能减排等领域成熟技术的广泛深度推广应用,同时围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个过程中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以及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促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做出应有的重大贡献。


围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突破性进展重大任务,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如何有效地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创新、壮大和引领的重大任务,除了不断提高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供给保障和优化配置程度以外,还同时需要更加强化体制机制等制度要素的供给保障程度和落实到位的管理效率及水平,加快解决体制机制还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如市场准入、审批、监管等)。


一是要在完善和优化政府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依赖的技术演进规律具有未知性和风险性,市场需求、消费者体验及价格形成机制等也具有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虽然政府可以也有必要在适应规律和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超前谋划与引导,但是最终不可以也不可能包办一切和进行行政干预,而是要为市场需求变化预留空间、为企业家和投资者预留自主决策权利、为政府配置资源预留容错环境。为此,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于法律和政府规制,不断改善、优化、创新服务型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和监管模式,能够交由市场调节的就要诚心诚意地下决心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是要在构建产业集成创新体系方面取得重大成效。从国际国内发展实践特别是近些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进展来看,行业跨界融合、空间集成集聚、技术迭代升级、产业生态链再造等都已经显示出取得积极进展的基本特征。因此,无论是“十二五”提出的七大领域二十四个重点方向还是“十三五”提出的五大领域八大行业,都需要从体系化的角度来推进全方位、全环节、全过程持续创新,也就是要解决好单打一、封闭式、孤立发展思维和模式,要围绕培育发展产业创新体系这一总体要求,在重点解决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即“双创”)、公共服务创新、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四个方面创新驱动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型开放合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创新体系。


三是要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及其科技成果转化增值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天然地具有知识智力等属性,也具有早期投资较大和成功后获利丰厚的基本特征,因此必须从一开始就要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和转化后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权益保障问题。具体而言,当前特别需要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针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及时推进相关知识产权立法工作;第二,强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使国家政策规定能够落到实处,即切实解决好有法不依的问题,做到依法保护和维权。


四是要在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方面实现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依法打破军用与民用工业之间进入壁垒、突破技术成果转化转让障碍、实行军民融合和平战结合,是世界上经济技术发达国家通常的做法,也是多年来中国积极探索国防军工行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践中得出的有效经验。“十三五”期间要加大工作力度,从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导向、法律法规保障等方面着力,通过采取各类“军转民”和“民参军”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活力、效率、安全性。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防军工领域和行业管理体制及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通过提升信息化、推进法制化和坚持市场化,推进全社会军民大协作,推动成熟军工技术直接转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并且提升民用企业高技术水平,促进民用企业和民营经济主体参与国防军工领域建设并且实现国防军工技术外溢效应最大化。另一方面,要依托国防军工及国民经济建设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特别是在重大基础性科研以及科技共性技术、示范应用、标准建设、设施共享等方面,统筹航天、航空、网络、海洋等战略性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布局与发展。


五是要在完善和改进财税与金融支持方面取得明显重大成效。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内成功做法,对涉及国家重大战略利益和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导向的重大科研、重大产业布局等,许多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政府都给予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和支持。中国作为一个从发展中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过渡的大国,由于战略性产业的本质上就是属于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利益并且也完全符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导向的重大领域,有必要在财政和税收政策上给予积极的扶持与支持。其中,属于基础性重大科研领域的战略性产业,需要理直气壮地实施更加优惠、更大力度的政策措施。对于产业化、市场化已经具备良好基础的新兴产业,在大规模推进其广泛深度推广应用时,则可以鼓励更多地使用相应的金融创新工具与适度财政手段来予以支持,包括鼓励设立由政府资助种子资金但主要通过市场融资的各类创新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化促进专项建设基金等,也包括进一步创新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和方法,如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多板块、多功能的资本市场,以及试行对科研人员研究成果或自有知识产权的资本化和产权交易等,以适应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围绕高起点高质量参与国际竞争与推动开放合作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推进中国与全球创新体系深度融合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全球创新资源利用不足、国际创新合作不畅、国际化营销运营能力较弱等方面的问题。“十三五”时期,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继续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以开放思维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强调通过积极引入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国际合作平台、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和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路径。


一是积极引入全球创新资源。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人才、知识产权等为表现形式的创新资源的跨国界流动日益加速,需重视从全球范围内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供给质量和水平。包括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适应企业由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的新趋势,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放宽投资准入限制、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鼓励外商投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特别是鼓励扶持设立外资研发机构;畅通吸纳高端海外人才的绿色通道,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和创业创造更多便利,积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


二是打造国际合作平台和载体。从制度保障、园区建设和公共服务等主要方面入手,搭建平台和载体,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国际合作。包括通过签署各类合作协议,积极建立国际合作机制,从国家层面提供制度保障;从境外园区和国内园区建设两个方面,积极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人才培训、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构建全球创新发展网络。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融入全球创新产业链,包括:设立协调推进机构和服务机构,搭建各类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强全球创新网络服务机构建设;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国投资基金,组织一批城市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创新中心,发展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一批海外研发中心,构建全球研发体系,形成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科研机构、法律机构、中介机构高效协同的国际化合作网络;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支持国内机构参与各类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四是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能够实现创新要素双向流动和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包括实施差异化的国别策略,针对重点国别地区确定不同的建设重点、推进方式和实施路径,推动产业链资源优化整合;支持产业链“走出去”,向全球提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扩大“走出去”的范围和实力;推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龙头企业与国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开展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围绕形成集成集聚要素资源和优化生产力布局,进一步提升重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质量、水平和规模


“十二五”期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以“培育”为主逐步走向以“壮大”为主的进程,在全国布局也从有限的“星星之火”逐步形成较多重点区域的“燎原之势”,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也适应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转移规律,还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有必要继续坚持这一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思路。预计,《“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首次对未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区域集聚布局进行统筹谋划,特别是通过与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发展三大战略配套对接,提出推进分级发展,打造产业策源地,壮大产业发展集聚区,培育产业特色集群,在全国形成点面结合、错位发展、协调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抓紧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的要求,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特别是创新资源密集度高的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好、发挥好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及在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创投资金、科研院校等创新要素资源的虹吸效应,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世界上高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分布及其演化规律,紧盯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方向来确立当地主攻方向,精心打造若干具有鲜明技术路线和市场应用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引领和带动相关新兴产业链的快速形成并且推动其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继而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形成辐射效应并推进国际化进程。相应的,对于承担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发挥策源地功能的城区或区域,国家和地方都要在打造新型的创新政策引导与扶持环境、营造容忍创新失误的社会氛围及其人文环境、创新政府依法监管 + 优化服务环境等方面探索更有实质性、可操作性的方式方法,付出更大的努力。但同时,也要力戒各地区都一哄而起,盲目攀比,否则只能是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二是有效壮大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结合中国重点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坚持集成 + 协同、集聚 +辐射、试点先行 + 开放合作等发展思路,依托各类国家创新示范区、开发区、新区等空间载体,着眼于推动战略性前沿领域创新突破和新兴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率先在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型省份、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壮大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世界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当然,设定目标也应该坚持高水准,但是在具体引导和推进过程中,仍然要坚持基本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特别是当地可利用创新要素的规模、质量和配置效率,政府营商环境与知识产权法律保障程度,企业及创投资本动力、活力等基本条件,因为其都将直接和间接积极促进或者影响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地区政府部门需要首先认真地、科学地评估和分析当地是否具备上述最基本的条件供给情况,缺乏什么就要抓紧补上短板,这才是真正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三是加速形成一批特色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是依托现有新兴产业集聚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迭代升级趋势,通过充分挖掘当地经济实力、智力及人才和技术研发基础、特色产业优势及其配套条件、地理空间优势等有利于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比较优势,不断完善创新和深化推进涉及财政金融、土地与水电气、电信等公共基础设施供应、人才引进及有效利用、产业政策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举措,在总结梳理全国已有 32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巩固并扩大成熟经验和发展成果,及时复制推广,力争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五大领域及八大产业方面形成更多的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同时,各具有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之间,要加强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实现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共同成长。




本文摘编自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7》( 责编:马 跃)第1章,有删减。


(本期编辑:安静)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7》是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面向社会公众和决策人员的年度研究报告,首先介绍“十二五”期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其次分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领域“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十三五”的发展形势进行展望。同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7“十二五”期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总结和分析,分别从产业模式创新、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视角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规律和政策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投资和融资进行介绍,分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模式、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进行研究。最后,该书介绍产业成熟度理论和大数据分析方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22366.html

上一篇:我社5篇论文荣获“中国科技期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
下一篇:新中国考古从这里走出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2 吴施楷 陈齐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