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udaowe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oudaowei 主线之外的副产品,关联主线的思考。 愿与您分享:)

博文

The rule of thumb

已有 2244 次阅读 2023-1-12 16: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The rule of thumb

 第一次在一本英文教科书中看到这个词组,the rule of thumb,想当然地将其译为“拇指定律、拇指规则”,以为是依经验拍脑门决定或拍胸脯保证的意思。感觉直接这样理解不稳妥,查了一下,知道是“经验法则”:an approximate method for doing something,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 rather than theory. This usage of the phras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17th century and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trades where quantities were measured by comparison to the width or length of a thumb.

 这一段后面还有一些解释,涉及历史上英体制区法官对“殴妻”的判罚标准等。总之,最初是一个长度或宽度的度量单位,类似我们也使用的“一指宽或一掌宽”。后来发展成“依实践经验而非理论做某些事的近似方法”,又类似我们说的谚语。当然,我们的很多谚语并非仅限于什么的做法,也包括思想指导,是语录体文化的组成部分。

 经验法则,听起来很正规、高大上,可以写入教科书,特别是在刑侦和司法判决领域,其常说的“事出反常必有妖”的“反常”,既是依“经验法则”的判断。谚语,是劳动人民的长期实践总结,听起没那么正式。事实上,无论是经验法则还是谚语,都不是依据理论的概述,实践中或许是那么回事,也或不许,需要甄别。

 中国农业领域有若干谚语,我们似应称其为“经验法则”。当然这些经验法则是生产经验总结,或可解释但不是理论总结,也因此,或需要研究证明,不仅就停留于实践经验层面。

美国半干旱区草地放牧有个经验法则:graze half and leave half,写入了草地农业教科书。为了保护草地健康并维持饲草后续正常生长,放牧时,将草地上长的草仅放牧吃掉一半,留一半。后来,他们布置实验研究了这个经验法则,证明“吃一半、留一半”可以保证根系生长不受损,维持后续饲草生长潜力(表1 )。再后来,他们研究扩展了这个经验法则:干旱区少吃一点多留一点(60%-70%),不干旱区多吃一点少留一点(30%-40%),使这个经验法则得以完善发展。

                    表1 草地放牧吃掉的叶量对根生长的影响

  吃掉的叶量 %

  根停止生长量 %

10

0

20

0

40

0

50

3

60

50

70

78

>80

100


中国农业领域有许多谚语,如“锄头底下三分雨”。小时候,第一次听说这谚语时,很迷惑,锄头下面能下雨吗,三分是多少?记得还悄悄地拿个锄头反反复复看了个遍,没明白。再后来,看到邻居家前一天傍晚铲过的地,早晨看起来地面湿乎乎的,还是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又后来,土壤老师解惑曰:铲地切断了土壤表层的毛细管,阻止了土壤水分沿毛细管上升蒸发,减少了土壤水分损失,相当于下雨了。还是不明白,铲一次地少损失了多少水等于多少雨;铲地不也是相当于翻动晾晒吗;铲地切断表层毛细管,这些毛细管要多长时间能恢复接上,也就是铲一次能阻止多长时间的蒸发呢,铲地后次日地面看起来湿乎乎又是怎么回事。那谚语似有鼓励多铲地,要勤劳的嫌疑。

中国东北三面环山,一面临岭,中间为广阔的低洼松嫩平原。历史原因,犹如海水汇流积累了大量盐分一样,松嫩平原土壤中积累了多量的盐分,形成了原生盐碱地。不知是仅在当地,还是世界各地有盐碱地区,流传着一句谚语:沙压碱,赛金板。土壤专家解释说,沙空隙大,无或少毛细管,压在盐碱地上可以阻止土壤水分蒸发阻止盐分上升、压上沙能中和盐分,所以嘛,可以改良盐碱地。第一次听到这经验法则和解释时,没感觉,土地有的是,压它干嘛,并腹诽那理论解释有点逛荡。后来知道,压上沙可以当做耕地,有钱赚有经济效益。再后来知道,盐碱地改良后,可以多生产粮食,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高度有正确意义了。随之产生了疑问:松嫩平原有多少盐碱地?具体分布在哪?含盐量多少一样不?哪有沙怎么压?多大颗粒的沙压上能阻止蒸发?压多少能中和盐分?压上后翻耕不怎么种?种地后能持续多长时间?种植效果如何?划算不划算?这些问题谚语里面没说,专家也没告诉,记录似有似无。

谚语、经验法则,由于是经验总结,非理论概述,是个大概齐、差不多、近似办法,所以有必要开展研究,以形成有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或能进一步创新发展。这样呢,既尊重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又证明了劳动人民的伟大,也体现了“非劳动人民”的严谨科学精神。对于“非劳动人民”而言,将谚语或经验法则当成理论属于迷糊,将谚语或经验法则当成实践那是凑合。

借题发挥,应用研究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依据已有知识和理论,探究技术或方案,服务于生产或公共策略。一些研究,即像基础研究,又像应用研究,反说亦然吧,这或许是内卷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之一:现有知识对特定应用方案及决策的支撑程度,现有知识对特定应用方案不够吗?在研知识对目标应用方案及策略的驱动,在研知识的目标清晰吗?一些农业研究,针对一些谚语做起,补充完善精益求精或许更像农业应用研究,至少可以为一些经验法则披上华美的科学外衣,如能进一步创新,悻悻然,欣欣然,总之是有效的立地农业应用研究进步,也或能发展形成独立的应用研究语境及其技术体系和规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37-1371694.html

上一篇:秸秆作饲料处理技术的百年研究历史
下一篇:中国农田需要氮肥?
收藏 IP: 222.161.240.*|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