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寻芳草——周浙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浙昆

博文

深闺佳丽——从寄生花说起 精选

已有 7349 次阅读 2022-12-9 11:35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寄生花.jpeg

寄生花

能上CCTV的事,一定是大事要事。128日的早上一个叫寄生花的东东上了CCTV13,风头盖过了奥密克戎。这是何方神圣,何以值得CCTV的青睐。

寄生花 Sapria himalayana)是大花草科植物,分布于印度东北部、泰国和越南,在我国见于西藏东南部(我在藏东南多次考察并未见过)和西双版纳。寄生花叶高度退化,寄生于葡萄属和崖藤属植物的根上,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标志性植物。它的同科姐妹,便是那大名鼎鼎,其花硕大无比(最大记录直径为1.4米),浑身恶臭,却又有着世界花王之美誉的大王花。

寄生花在植物志上有记录,但是在野外已经消失了近30年,正当大家讨论是不是要给它写墓志铭的时候,一些野外植物学爱好者在西双版纳的勐远仙境发现了它。寄生花平时寄生于其它植物上,不开花的时候难觅踪影,开花时节鬼魅般地窜了出来,开花季短暂,不在开花时很难发现,而植物志记录的花期又是8月份,在西双版纳的花期却是11月底到12月初,凡此种种,未能发现也就说得过去了。有了第一次的发现,野外的寄生花仿佛突然多了起来,在勐腊的望天树景区附件也发现了寄生花,CCVT这次报道的种群是在勐仑镇的大卡村发现的。

寄生花平时深潜于寄主根部,开花时10枚红色点缀着白色或黄色疣点的花瓣在地面覆瓦状地展开围绕着中央一个圆盘,雌雄异株,雄蕊红色盘踞在杯状物的上方,花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臭味,这是为了吸引昆虫为之传粉。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同行,已经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获得了寄生花的种子,正尝试着将其引入植物园中。

世界上见过寄生花的人应该不过千人,类似这种藏在深闺的植物还有不少,比如说分布于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天南星科魔芋属的巨魔芋(Amorphophallus titanum)。巨魔芋7年才开一次花,开花时佛焰苞和肉穗花序仿佛是一个硕大的火炬。北京植物园(现在已经是国家植物园了)在温室成功的栽培了,而且还让它开出了花。此君在开花时会发出尸体腐烂的臭味,而正是这种臭味让北京市民趋之若鹜,纷纷前来访观花寻臭。一时间巨魔芋的风头盖过千骄百媚的牡丹,真是好奇害死猫。

在横断山有一种与雪山为伴的植物叫做垫紫草的植物,由于仅分布于分布海拔45005000米左右的高山流石滩,见过之人也不多。每年6月份,高山之巅的垫紫草便会开出蓝色的小花,挤挤挨挨像一个个蓝色的花球。在大渡河畔有一种密裂报春(Primulia pycnoloba)的报春花科报春属的植物,在全球的标本馆仅有7份标本,国外5份国内2份,而且从上个世纪30年代后便无新增的采集记录,可以推测见过活物之人应该是屈指可数。

这般深闺佳丽还有不少,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按照闺房(分布点)的深度分布给予不同的星级,能聚齐105星佳丽的照片,一定是植物达人。

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CO15大会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尚未引起国际社会的足够重视,呼吁各种政府投入资金人力物力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未来人类社会最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一个物种兴邦,一个物种灭邦的事情在历史上就发生过。土豆在全球的广泛种植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人口的增加,而土豆病毒导致爱尔兰粮食产量大面积减产,举国陷入困境,爱尔兰人纷纷举家逃离。里根、克林顿和特朗普几位美国总统都是爱尔兰人的后裔,是不是那个时候逃离的没有考证过。通过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发现战胜新冠病毒的药物也并非痴人说梦,因为我们今天的药物大部分就是来自于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让大众认识生物多样性,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之妙,从而自觉主动地去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好手段,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好奇心的驱动,又可成为促使人们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最好抓手。

寄生花的副本2.jpeg

寄生花的生境 

巨魔芋.jpeg

巨魔芋

垫紫草.jpeg

垫紫草

垫紫草景观.jpeg

垫紫草分布的生境

P. paycnoloba4的副本.JPG

密裂报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1367208.html

上一篇:做一个大写的人——悼念李庆军教授
下一篇:我的新冠经历及其引发的杂感
收藏 IP: 116.52.104.*| 热度|

24 郑永军 张晓良 刘钢 高建国 杜学领 郑强 史晓雷 康建 乔中东 许培扬 宁利中 尤明庆 孔令国 刘利 李东风 刘全慧 晏成和 杨正瓴 彭真明 王启云 陆仲绩 吕秀齐 郭战胜 闻宝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