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孔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allland
↙中国的社会生物学保卫战↘

博文

死亡、寿命与性选择

已有 3680 次阅读 2011-10-15 14:0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寿命, 死亡, 性选择

有的动物,亲代的尸体能直接为后代提供营养,雄性的尸体能为雌性提供营养。螳螂交配后,雌性直接把雄性吃掉,对于雄性,可能也不坏,如果跑了,说不定雌性会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后代的存活或质量。蝎子交配后,雄性也常被吃掉。小蝎子出生后,再把母亲吃掉,大概母亲不死,后代的存活也成问题。这样的知识我是从普通的报刊听说的,没有认真追究是否科学,但基本认为在这些动物,亲代的死亡是有好处的。《人证》这部电影很感人,黑人青年的父亲为了儿子牺牲自己,儿子却遭生母的毒手。只有人类能把死亡演绎的这么复杂。虽说爱情是影视剧的主题,许多情况下是因为掺杂了死亡--譬如车祸和癌症,否则爱情也就太平淡了。

 

毫无疑问,死亡往往与性或性选择有关。这太容易理解了,因为死亡是繁殖的必要条件。死的越快,繁殖就越快(当然因果关系没这么简单)。想想单细胞生物吧,譬如细菌或草履虫,繁殖的前提就是母体的自动消灭。

 

白种人寿命长,其繁殖力就不如亚洲人。有的人会想,怎么没进化出一种万寿无疆的生物?这种生物可以不断地繁殖,而自己却长生不老。其实,长寿不是适应环境的办法,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付瞬息万变的环境,只能靠不断变异的后代。我们也常说,这代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留给后代吧。其实,有些问题是不需要解决的,时过境迁,到了后代就不是问题了。我们看到在位的管理层会考虑几十年后超过其寿命预期的事情,其实他们想的可能只是现在怎样获得一个好名声,或多为自己的后代积累一点财富,管他妈几十年后的事情呢。宏伟抱负或远大理想常常感动一些人,迎合一些人,愚弄一些人,对许多人来说其实是心照不宣的--往往是实现眼前利益的借口或工具。

 

动物的寿命与繁殖直接相关,或者说,寿命是由其繁殖特点决定的。像蝉、蚕或秋后的蚂蚱,如果一生不可能繁殖两次,那就干脆在产卵后死掉。它们的卵不需要照 料,它们能做到的,就是把足够的营养注入卵子。在更高级的动物,生殖没这么简单,幼体需要亲代的养育。在这方面,哺乳动物是毫无争议的典范。牛吃的是草, 挤出来的是奶,受到无辜的赞扬,其实它们的奶本来是为繁殖准备的,结果成了人类繁殖的养料。母牛要是知道自己的母爱被人利用,或许不会觉得光荣,或许拒绝 吃草或一头撞死。

 

从进化的因果关系看,自然的寿命也决定其生殖特点和性选择方向。在气候温暖的亚热带地区,人的寿命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 譬如寄生虫、流行病、高密度造成的食物资源紧张。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地区,靠天吃饭是自古以来无法克服的难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假定女人的平 均寿命是45岁,子女能独立存活的年龄是15岁,那么,30岁的女人就已经没有多少生殖潜力了,这个年龄也就是女人是否还有魅力的分界点。在寿命普遍较短 的情况下,女人的年龄成为男子性选择的重要指标就合情合理了。我没查过统计数据,总体感觉应该是亚洲人的寿命比欧洲人短,所以就可大概预测,亚洲人更注重 女人的年龄,甚至更倾向于贪恋幼女,或者可以推测,亚洲人强奸幼女的案件会更多?选择的结果是,亚洲人种的女子童态化更严重。古代皇帝选秀,在今天看来, 选的大多是幼女。那时的女子,也大概在那个年龄结婚。古代的一些美女图,看起来就是尚未发育的幼女。

 

对幼体的追求表现很广泛。如果把化妆 看做是一种性行为,给我的印象是,西方女子倾向于把自己化的更性感,而东方女子倾向于把自己化的更年轻或更幼体化。现在的化妆越来越倾向于学习西方,但未 必能达到人家想要的效果。古代文人的娈童很成风气,就是对女子幼体化追求的变态,因为幼体的性别分界不是那么明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4394-497093.html

上一篇:死亡的生物哲学之三
下一篇:好死不如赖活着
收藏 IP: 119.167.110.*| 热度|

5 郭桅 陈安 杨月琴 zzjtcm sunxiaofe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