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底,我接受李映兰老师的邀请,参与她的第一个校企合作项目。其实,之所以她会邀请我,主要源于一次例外调课。当时,08级物流工程班的学生找到我商量,问我是否能调停一次MIS课,因为专业认知实践课老师需要利用那个时段跟他们做一个企业实习交流。我详细问了学生这次交流活动的内容后,同意了学生的申请,并打算参与其中,为未来信息系统分析篇章打下一个相对比较直观的企业认知基础。也正是那次交流课,我第一次听说了“一汽新悦汽配”,“大西南储运”,“海底捞火锅”。
07级物流管理学生的实习报告很有意思,首先,是“一汽新悦汽配”的实习学生,两个女孩报告风格完全不同,一个勉励大家要珍惜在校时光,好好学习;一个则从个人理想出发,结合实习现状,谈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形式和内容虽不同,但都无一例外谈到了现实手工管理条件下汽车配件仓储工作之苦,目的都是激励大家好好学习,利用所学知识改变自己命运。
其次,是“大西南储运”同学上场,他们对受尽手工操作之苦的“一汽”实习同学报以同情,因为他们所在的大西南刚刚完成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大多数事情都有先进的物流机器设备,物流信息系统帮他们干,所以,他们工作一整天下来,都很闲逸,所以,他们勉励师弟师妹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学好物流工程技术。
正当大家备受鼓舞时,“海底捞火锅”实习的学生上场了。一开场就给大家来了个“揪心大实话”,因为他们发现:其实读不读大学,学习好不好都无所谓,没有文化照样可以赚大钱!他的开场白有点刺激我,所以,当时就想着如何反驳这种“读书无用论”的现象。
下课后,在校车上又遇到这门课的授课老师,她就是之前提及的李映兰老师。我们一起很自然的地聊起“海底捞”现象,专业认知实习的重要性,以及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这次意外交流非常愉快,之后,便有了开篇提及的合作。
其实,这也是我第一个参与的校企合作课题,巧合的是这个合作的对象正是之前让我有点“看不太顺眼”的海底捞火锅。正因为一开始的偏见让我们对海底捞雄心勃勃,我们期望让海底捞人见识一下“知识的力量”。我们为此专门组建了“海底捞北京物流基地仓储信息化研究课题组”,组长由李老师担任,我是指导老师之一,主要负责仓储管理信息化问题调研。其余都是学生。为了获得一手资料,我们还专门推荐了2名大四学生深入海底捞北京物流基地实习,其余则是大二大三学生,包括物流管理4名,物流工程2名,师生共计10人。
最初,我们采用了网络调研的方式,主要了解海底捞这个企业的历史和现状,刚好当时“中国企业家网”出了一期海底捞的封面故事,紧接着是中国企业家网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开办了一个关于“海底捞人性化管理研讨会”。我们虽然也报了名,但由于名额有限被婉拒了。后来,则是作为海底捞特约嘉宾参会。那次会议让我重新认识了“海底捞”,对海底捞有了更强烈的好奇。
对海底捞的种种好奇成为我们进入海底捞北京老物流基地后的研究动力。连续一个星期的早出晚归也丝毫不觉得累。在海底捞北京物流基地调研的快乐日子里,我们有幸遇到了IBM管理咨询与SAP.ERP的联合攻关课题组。此外,还结识了由国际知名外企仓储管理经验的何兰江老师。以及物流中心负责人,来自台湾的物流专家匡老师。
为了深入研究海底捞,2011年8月,在海底捞骨头汤勾兑事件发生期间,我们再次来到了海底捞北京物流基地,只是重点放在了新物流基地和海底捞总部。当时任海底捞人力资源总监,原北京理工学院的王奋老师给我们详解了优化后的海底捞企业文化的新内涵:不仅是双手创造财富,还有智慧成就梦想。在看完我们一期调研报告之后,王总对我们的一体化数据中心建设设想很感兴趣,特地引荐了海底捞的CIO交流进一步合作意向。之后我们根据当时海底捞的人才需求计划,给海底捞总部大宗采购部推荐了一名信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优化。
此次项目结束后,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又参观调研了“志祥大件物流”,“一汽龙泉生产基地”,“一汽新悦物流”,“大西南储运”,“白家物流”,“西部信息港”,“美好食品新津生产基地”等一批物流企业或基地,了解他们在物流管理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寻求更多校企合作机会。同时,还多次参加了物流学会举办的物流峰会,物博会,并向教育厅和科技厅申报了关于“食品物流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两个纵向研究课题,期望纵横交叉,产学研结合,在“食品物流管理信息化”方面做出特色。但真正着手去做之后才发现,一方面,很多食品物流企业都是名不符实的,要么是依附总公司业务,没有独立经营能力;要么挂靠,什么都做;还有的直接临时租赁,有活时临时找车,而且都是三无型的游击车队;很少有相对独立,自主经营,以食品物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物流公司。而另一方面,高校培育的物流专业人才又经常抱怨工作不好找,待遇不好,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好,更有甚者直接在校期间就开始想着转行;如何利用现有高校物流人才资源,改善食品物流行业现状,确保食品物流质量的安全?
我们期望有这样一个平台,引导高校在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自主创业,初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创业孵化平台,其实,我们期望的是一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流程型的就业指导中心。它比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更灵活,又比现有的创业孵化平台内涵更丰富,不仅关注创业本身,还会对已创企业进行跟踪研究,以揭示企业发生,发现,消亡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更多大学在校期间就能对企业意识,知道企业是怎么来的,该怎么运营,自己职业意向中企业目前处于那个发展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储备,或者自己可以从哪个方面开辟蓝海,成功创业。
我们深知这样一个平台具有的重要社会价值,它可以一定程度决定了传统高校是否能成功转型,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虚拟化等技术的冲击下,高校现有的结构化教育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流程型的就业指导中心,快速获取,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不断改善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才能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构思,我们打算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物流学院为试点,建立一个流程型的就业指导中心,其核心机构是“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智能研究中心”,简称BLIS智能研究中心。
BLIS智能研究中心是开展专业预警,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等业务的基础,其使命是:从信息科学角度研究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以及物流企业IS的建设规律,研究物流信息技术对企业,特别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影响,并辅以恰当的信息系统规划,帮助传统物流企业成功转型。实现物流企业专业化,流程化,信息化,智能化,促进物流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