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觉醒年代》观后思旅1:马克思主义到底是如何诞生的?

已有 9663 次阅读 2021-4-22 16:45 |个人分类:信息科学原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观看《觉醒年代》过程中的确涨了很多知识,知道了中国当时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五一劳动节背后的故事。也在观看的过程中萌发出了一些新问题,其中的一些在观影过程中被提出并被解答,比如陈独秀先生的《新青年》为何不直接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民主与科学”,而要针锋相对,去抨击旧礼教呢?有些至今没有理解很清晰,比如“到底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民主与科学到底有什么关系?”看了前面30集都没有说太清楚,直到后来专门去搜了一本《民主》的书来看,看了之后发现民主仿佛是科学的沃土,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为什么呢?在《民主》一书中认为民主是舶来品,这个观点和吴国盛先生《什么是科学》的思路比较一致,而且有趣的是,如果对民主和科学进行追根朔源,都追溯到古希腊。再从古希腊回到现实,发现要实现广义的民主(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义务和权力)必须要有基础(也就是狭义的民主),也就是个人有自主学习、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自由民),有了责任、义务、权力和能力,接下来才能刨根问底,科学才能从民主的沃土中生长出来。看完后面13集之后,才发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因为当时前面已经没有路了,所以但凡可以向前的都会去试一试,所以,当俄国十月革命之路在黑夜中突然出现时,心驰神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新的问题是这条路到底算不算成功之路?胡适提出过疑问,陈独秀也提出过,后来苏联解体后,更多的人也开始思考。这时候回顾走过的路是必要的,但是自主探索出一条新的路也是必须的。因为现在,我们前面没有人了,要靠我们自己去探路。如何探路?需要先来看看我们走过的这条路到底是谁,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而开辟的。所以,带着好奇继续网络搜索搜,发现好几个马克思主义诞生相关的视频,筛选了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摘录如下:

1999年英国广告公司BBC评选出了“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排名第一,爱因斯坦、牛顿以及达尔文等位居其后。2003年7月,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旗下的《图书》杂志评选出“改变美国的20本书”,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美国独立以来200多年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排名第五。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恩格斯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改变了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几十亿人的生活。即便在西方国家,这两位伟人也已经汇入巨匠的星河。

      特利尔是马克思的故乡,1818年5月5日,他出生在特利尔的一座三层小楼里。马克思在一个犹太律师家庭中长大。23岁就成为普鲁士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之一。恩格斯出生在同属于莱茵省的另外一座城市巴门。他的家族拥有著名的纺织企业。在全欧洲都拥有分厂和子公司。马克思、恩格斯出生的时代,法国的拿破仑刚刚退出历史舞台。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黄金时期。北美洲则忙于安顿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而德国还处在分裂状态。普鲁士是德意志各邦中最强大的一个。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的马克思当时只有17岁,他迷上了黑格尔哲学。施特菲利咖啡馆,青年黑格尔派的中坚组织,“博士俱乐部”就活跃在这里。马克思是其中最年轻的成员。他们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武器,批判宗教和普鲁士封建统治。很快,马克思就成了核心人物,被誉为“思想宝库”和“思想工厂”。他把理论研究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马克思刚刚离开柏林大学,恩格斯就来了。他当时的身份是一名正在服役的炮兵,趁着服役闲暇,总是跑到柏林大学去旁听哲学课。在柏林期间,恩格斯也写文章,尖锐批判唯心主义哲学家,揭露普鲁士的封建专制制度。他与马克思一样,成为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马克思为《莱茵报》撰稿,并最终成为报纸的编辑。这是马克思大学毕业后,谋得的第一份工作,那一年他24岁。恰巧,恩格斯也成为这家报纸的撰稿人。

      1842年底,恩格斯按照父亲的意愿来到曼切斯特管理家族企业。这位“老板”在世界工厂的中心看到了工人们悲惨的生活。5岁以上的孩子就开始在工厂工作,工作时间常常是每天14小时到16小时,成百的孩子每天晚上回家时疲倦到由于瞌睡和食欲不振而吃不下晚饭,在祷告的时候就睡着了。恩格斯愤怒的写道,所有这些都不过是为了要填满资产阶级的钱袋。坚持把哲学服务于社会的马克思,坚持把莱茵报这张由自由工商业主出资筹办的资产阶级报纸办成了为民众代言的思想阵地。随着它在国内影响越来越大,离被查封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十九世纪的巴黎是“当时欧洲最坚强最进步的精神中心”。此时的马克思不仅研究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而且认真地研究了英国地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其他经济和历史著作。他经常出现在市郊地贫民区,工人家中或者小酒馆。旁听一些工人秘密组织正在进行的会议。这是他第一次同革命工人发生接触。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在上面发表了文章,两个伟人的名字第一次并列在一起。在巴黎的法兰西剧院广场附近,曾经有过一家雷让斯咖啡馆,他们一见如故,二人立即着手合著一部新书。对过去的哲学思想进行反思。这本书于1854年出版,名为《神圣家族》。《神圣家族》原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幅名画的名字,马克思用这一名称来讥讽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三兄弟的狂妄。他们称无产阶级是一群没头脑的人。借由《神圣家族》,马克思与恩格斯完成了对过去哲学思想的告别,开始了共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战斗历程。

自蒸汽机发明以来,机器大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日益尖锐。从1825年开始,爆发了十年左右一次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剧烈振荡。在这种背景下,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连续爆发了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三次大的工人运动。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们发动集会,要求提高工资,在没有得到资产阶级的回应之后,他们提出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攻占了里昂城。但很快就遭到了镇压。1842年,在英国第二次宪章运动中,300万劳工在伦敦向英国议会提交请愿书,要求获得选举权。并质问,为什么女王每天收入164镑17先令60便士,他们只有两三个便士。但没有得到回答。1844年,普鲁士西里西亚地区3000多名生活在贫困线上的纺织工人为反抗资本家的过渡剥削而发动起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重新聚首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亲自到英国实地考察工人的生活,期望能够为以后的工人运动找到出路。1846年,28岁的马克思和26岁的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在这本书里,他们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释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184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联合布鲁塞尔的一些朋友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这是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组织,通过与各国共产主义者进行信件往来传播思想,了解情况,指导工人运动。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很快在巴黎、伦敦、汉堡、莱比锡、西里西亚等各地都设立了支部,最为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使得建党正式进入筹备阶段。这年一月的一天,一个名为正义者同盟的神秘组织派出了特使从伦敦来到布鲁塞尔。正义者同盟的组织最初具有浓郁的帮会性质,成员主要由流亡在外的德国裁缝、木匠、钟表匠、排字工人等手工业者组成,宗旨使以少数人的密谋活动建立财产公有的新社会。他们思想上一度受到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因此提请马克思、恩格斯帮助改组同盟。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举行第一届代表大会,按照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要求,正义者同盟改称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11月29日,第二次代表大会举行,300多人参会,一时处于盲人摸象的工人们终于找到了精神依托。一个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组件的政党诞生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大会委托起草了一份公开宣言作为党的政治纲领。1848年2月18日到19日,《共产党宣言》正式悄悄印刷,这本绿色封面,只有23页的德文小册子首次印数也只有几百次,正好赶上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油墨未干的书籍立即分发到各国的同盟盟员手里成为工人的思想武器。《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宣言》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个历史使命的承担着是无产者,而无产者要实现这个使命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为此就必须组成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指出人类的发展方向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些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思想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性。这个视频给予《共产党宣言》高度的评价,从上述内容看,的确《宣言》自诞生起就像黑夜的一道光,指引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歌中之歌。从1516年的莫尔的《乌托邦》,到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人类在蛮野里跋涉了332年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理想社会的真正道路,终于找到了实现这个理想的领导者与战斗者。其理论进步作用无疑于一次新的宇宙大爆炸。

看完上述视频,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科学到底是什么,怎么判断一个新的理论是否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0919-1283257.html

上一篇:《觉醒年代》速记
下一篇:香农传摘要: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收藏 IP: 183.220.7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