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科学原理是我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开设的第一门公选课,开设这门课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2002年我参加的第一个科研课题:信息甄别。该课题是国家统计局计划类科研课题,这个选题设立的初衷为通过对统计信息的真伪、优劣的审查辨别,对统计信源的能力和品质进行考核鉴定,提升我国统计数据质量。当时我还在电子科大进修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后来刚好开设了一门叫人工智能的专业课程,基于对人工智能的好奇,所以便尝试将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技术应用于信息甄别的课题研究之中。在最初构建的智能甄别系统的理论模型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甄别系统结构的构思和设计,而忽视了对信息本质的研究。直到两年后在帮同事在四川大学自考班代课时,在讲授一门名为《市场信息学》的课程过程中才意外发现原来国外对信息甄别理论早有研究,其主要研究者斯蒂格利茨还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和斯彭斯,阿克洛夫构造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让我对信息的本质产生了浓烈的好奇,以至于后来在成都天府广场新开的文轩书店里第一次发现钟义信先生著的《信息科学原理》(第3版)一书时爱不释手,如获至宝。之后还尝试把信息科学原理一书的一部分理论引入到了当时主讲的《信息学概论》和《信息甄别》等课程,不仅如此,还试着结合现实世界的真实场景去琢磨和理解信息的本质以及运动转化规律。
信息科学原理这门课程共计2学分,32学时,属于理论讲授课。主要讲授的内容主要包含信息科学总论、信息科学基础、信息科学方法论和信息转换原理四个模块。其中,信息科学总论主要介绍信息科学的缘起及定义;信息科学基础主要介绍全信息理论;信息科学方法论主要介绍三方法两准则;信息科学转换原理主要讲述信息-知识-智能转化原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